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一隻歌唱了一千多年的白鵝 >

一隻歌唱了一千多年的白鵝

初唐四傑,除了盧照鄰二十歲才當典簽,年齡稍大之外,其他三個都是天資聰穎的神童。王勃十六歲入仕,楊炯九歲被舉為神童,而最讓人欽佩的,恐怕是駱賓王七歲寫詠鵝詩了。

詠  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西哲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人說,不能發現美是因為我們的觀察力不夠,於是從小學到中學的作文課無不把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其實,真正的美並不是觀察出來的,而是感悟出來的,而要能感悟美,必須有一雙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眼睛和一顆純淨的心靈,也就是孩童般的眼睛和心靈。

這首詩簡單得幾乎沒有什麼「潛力」可發掘,但是簡單的詩歌卻包含了美所包含的兩個最重要的要素:聲與色。前面三個疊字不故作姿態,而是自然曉暢,彷彿是孩子看見白鵝時一迭連聲、驚喜地喊叫:「鵝!大白鵝!大白鵝!」第二句描寫白鵝歌唱之態,神態活潑生動。讓人歎服的是後兩句,乾淨利落,但是白、綠、紅幾種顏色躍然紙上,於是,一首詩變成了一幅畫,一幅有聲音的畫。

錢鍾書先生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中說:

詩和畫號稱姊妹藝術,有人進一步認為它們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孿生姊妹。

——《七綴集》

郭熙《林泉高致》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駱賓王的這首詩更像是一幅有形的畫,其形象可聞可觀甚至可感。發乎天然,止乎自然。於是,這首從七歲兒童口中吟出的詩,幾乎就成了一千多年來中國的父母們必然給孩子讀的詩,之所以說「讀」而不是「講」,因為不管在哪一個朝代,當這只可愛的大白鵝從爸爸媽媽的朗讀中游出來時,不需要煩瑣的註釋,不需要細緻的分析,再幼稚的孩子都能立刻聽到白鵝的歌聲,看到一汪清水中白鵝划動的紅掌,這一瞬間,他們就和這個七歲的孩子擁有了共同的好奇和驚喜,到了晚上,他們就會做一個同樣的夢,夢見那只唐朝的白鵝,從夢境的那頭朝自己游來,昂首高歌。

孩子們不一定知道,這只美麗的白鵝,已經這樣歌唱了一千多年了,而且,還會這樣一直歌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