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猶憶前塵立少時:俞平伯點評唐宋詞 > 蘇軾(十九首) >

蘇軾(十九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言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聖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今屬廣東及海南島)。徽宗立,遇赦召還,卒於常州。學識廣博,於文章詩詞書畫均工。有《東坡樂府》。

昭君怨[1]

誰作桓伊三弄[2],驚破綠窗[3]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4]。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5]。飛絮送行舟,水東流[6]。

[1]一本題《金山送柳子玉(瑾)》。

[2]晉桓伊,字子野,善吹笛,曾為王子猷踞胡床作三調(吹了三個曲調),見《世說新語.任誕》。這裡不過說聽見笛聲。

[3]「綠窗」,碧紗窗。

[4]客將遠行,故如此說。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5]欲去還留戀,終於不得不去。

[6]上片平穩。下片首句一頓,以下便順流而下。疊用「飛絮」接上「落花飛絮」句,頂針接麻格,更顯得生動。詩意實是「落花飛絮送行舟」,以為調所限,只用了「飛絮」二字。

醉落魄

離京口作[1]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2]。巾偏扇墜籐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1]「京口」,今江蘇鎮江。與前《昭君怨》並熙寧七年作。

[2]醉歸情況。引李白詩,見前晏幾道《蝶戀花》注[1]。

[3]作者西蜀人,自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l—1074),在蘇杭一帶做官。

南鄉子

送述古[1]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2]。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3],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4],秋雨晴時淚不晴[5]。

[1]「述古」,陳襄字。熙寧七年秋七月,陳襄交卸杭州太守,赴南都(今河南商丘),作者時為杭州通判,在臨平舟中送別。

[2]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3]臨平山在杭州市東北。「亭亭」,孤峻貌。山上有塔,未見志書記載。陸游《入蜀記》卷一:「臨平者,太師蔡京葬其父准於此。……山形如駱駝,葬於駝之耳,而築塔於駝之峰。……然東坡先生樂府固已雲,『誰似臨平山上塔,……」則臨平有塔亦久矣,當是蔡氏葬後增築或遷之耳。京責太子少保制云:『托祝聖而飾臨平之山』是也。」《老學庵筆記》卷十:「蔡太師父准葬臨平山,山為駝形;術家謂駝負重則行,故作塔於駝峰,而其墓以錢塘江為水,越之秦望山為案,可謂雄矣。然富貴既極,一旦喪敗,幾於覆族,至今不能振,俗師之不可信如此。」《茶香室叢鈔》卷十六引此條,並云:「余少時僑寓臨平,問之土人,莫知蔡京父葬之所在,且山亦無塔。……按東坡集《次韻杭人裴惟甫詩》云:『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則臨平山上有塔,由來久矣,非始於蔡京也,或蔡又增修之耳。」既兩見放翁記載,似臨平之塔其來歷在南宋時已不甚可考,而東坡詩詞亦兩見,其先有一古塔則無可疑。

[4]熒熒,光明貌,形容燈火,亦狀淚珠。

[3]將淚比雨,故曰淚不晴。

蝶戀花

密州上元[1]

燈火錢塘[2]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3],更無一點塵隨馬[4]。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5],卻入農桑社[6]。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1]熙寧八年元宵節。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

[2]作者於熙寧七年九月離杭州。

[3]王建《宮詞》:「沉香火底坐吹笙。」

[4]蘇味道《上元》:「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無一點塵」,言江南氣候清潤。

[5]《周禮.春官.龠章》:「凡國祈年於田祖,吹(原作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又《地官.鼓人》:「以靈鼓鼓社祭。」今於元宵節言「擊鼓吹簫,又入農桑社」,有新年祈谷之意,與《周禮》文並相合。王維《涼州郊外游望》:「婆娑依裡社,簫鼓賽田神。」

[6]「社」,祭土神的所在,後來演化為土地祠。

江城子

乙卯[1]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2]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3],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乙卯,一七五,熙寧八年。

[2]作者妻王氏卒於一六五,治平二年。

[3]王氏於次年葬在四川彭山縣,作者的故鄉,見本集《亡妻王氏墓誌銘》。《本事詩》「征異第五」,錄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密州出獵[1]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2]。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3]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4]。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5]。會挽[6]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7]。

[1]作者在密州《與鮮於子駿(侁)書》:「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當即指此詞。

[2]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擎著蒼鷹。《太平御覽》卷九二六羽族部「鷹」引《史記》:「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與今《史記》文略異。《梁書.張克傳》:「值克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

[3]傾城,有萬人空巷,看熱鬧的意思。孫楚《征西官屬送於陟陽侯作詩》:「傾城遠追送。」「為報」云云,為了報答大家追隨的盛意。

[4]《三國誌.吳書.吳主傳》:「(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作者以孫郎自比,即上所謂「少年狂」也。

[5]「節」以竹竿為之,使者所執,以為符信。漢文帝遣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事見《史記.馮唐傳》。這裡蓋以馮唐自比,兼采左思《詠史》「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及王勃《膝王閣序》所謂「馮唐易老」等意,承「鬢微霜,又何妨」來,亦即上文所謂「老夫」。其實作者年方四十。馮唐在武帝時,年九十不能為官,亦見本傳,他在文帝朝,持節赦免魏尚時,也並不太老,用在這裡似乎不太合式。但詞人遣詞每不拘。古代文士又有歎老嗟卑的習氣,年未半百即已稱老。如上錄《蝶戀花》詞亦云「人老也」,而作者年方三十九;又如元豐七年有《除夜病中贈段屯田》:「龍鍾三十九,勞生已強半。」現在看來,都覺得很奇怪。近來注家,或釋本句為作者以魏尚自比。按史所載,魏尚時因有罪,下吏削爵;東坡於元豐七年自杭州通判調密州太守,是陞官,非貶職,更非有罪下獄,與魏尚事不合。其另一面,史載馮唐其時不但持節為使者,且做車騎都尉,帶了許多兵,也和本詞下文「挽雕弓」「射天狼」等等意思得相呼應。審文意,仍以自比馮唐為較恰當。以有異說,故附記所見。

[6]「會」,將要。假定的口氣,有預期意。

[7]「天狼」,狼星。古代談天文者以為主侵掠、盜賊、貪殘等等。《楚辭.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時西夏常與宋開釁,詞意蓋有為而發。云「西北望」,地望亦合。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1]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3]。我欲乘風[4]歸去,惟恐瓊樓玉宇[5],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6],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7],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9]。

[1]熙寧九年(1076),仍在密州。

[2]「天問」,《楚辭》篇名。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3]戴叔倫《二靈寺守歲》:「不知今夕是何年。」又《容齋隨筆》卷十五「注書難」條引「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按此二句見於唐人小說,假托牛僧孺作的《周秦行紀》。

[4]《列子.黃帝》:「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5]《酉陽雜俎》前集卷二:「翟天師名乾祐,峽中人。……曾於江岸,與弟子數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隨吾指觀。』弟子中兩人見月規半天,瓊樓金闕滿焉。數息間,不復見。」此詞雖系想像,或亦用傳說故事。

[6]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之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7]月漸西下,「轉」「低」都指月的動態。

[8]「不應有恨」,指月而言,言月不知有人世的愁恨,它自己忽圓忽缺也就是了,為什麼偏在離別時團圓呢?《司馬溫公詩話》:「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勍敵。」按石延年(曼卿)行輩甚先,東坡可能借用石句,而變化出之。

[9]仍雙綰人月。「嬋娟」,美好貌,亦作美人解,這裡蓋指嫦娥。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許渾《懷江南同志》:「唯應洞庭月,萬里共嬋娟。」又《秋霽寄遠》:「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陸暢《新晴愛月》:「野性平生惟愛月,新晴半夜睹嬋娟。」宋時蓋有這樣的俗說:逢八月中秋節,各地陰晴均同。東坡似亦信之。其《中秋月詩》三首之三:「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自注引他友人文生轉述海賈的話:「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以現在看來,這也不過文人說說罷了。

浣溪沙[1]

旋抹紅妝[2]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3]門,相排踏破蒨羅裙[4]。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5]。

[1]元豐元年(1078)在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原五首,今錄四首。

[2]「旋」,匆忙迅速,有臨時做起來之意。「抹紅妝」,搽脂粉。這些鄉女本不曾打扮,因看使君而臨時打扮。

[3]棘,叢生的小酸棗樹。「棘籬」,以棘為籬笆,猶木槿亦可為籬,稱「槿籬」。

[4]紅色稱茜,「茜」「蒨」字通。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杜牧《村行》:「籬窺茜裙女。」這裡將一句化作三句,而意態生動。

[5]收麥的社,賽神的村,都是復合的名詞,大眾借土地祠來打麥子,又為感謝而祭神;野鳥想吃剩餘的祭品,有個老頭喝醉了睡在道旁,寫農村得雨後欣喜的氣象。

麻葉層層苘葉[1]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2]。垂白杖藜[3]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4]。問言[5]豆葉幾時黃?

[1]苘麻(苘音傾),即傾麻,亦麻的一種,葉似苧而薄。

[2]絡絲娘,指繅絲的女郎,承上「煮繭」來。項斯《山行》:「蒸茗氣從茅舍出,繅絲聲隔竹籬聞。」又從前江南養蠶的人家禁忌迷信很多,如蠶時不得到別家串門。這裡言女郎隔著籬笆說話,殆此風宋時已然。

[3]「藜」,草本植物,其莖可作杖。垂白杖藜形容老叟,而將「老叟」省去。杜甫《屏跡》三首之一:「杖藜從白首。」

[4]「捋青」,摘取新麥。「搗麨」(麨音炒,炒麥),將麥炒干後搗成粉末。漢桓帝時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東坡詞》傅註:「青者已足捋,而枯者可為麨矣。」以久饑得飽,故曰「軟飢腸」。軟有慰勞意,以酒食相慰稱「軟腳」。《海錄碎事》卷六「酒門」:「玄宗幸楊國忠第,出有飲餞,還有軟腳。」(引《開元傳信》,當是《開天傳信記》)又「宴會門」:「郭子儀自同州歸,詔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引《大唐遺記》)這樣說法至宋時還有,本詞作者有《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公須軟。」

[5]「問言」有慰問之意,當系作者自謂。下片寫夏收季節,久饑村民,生活轉好,又在期待收成的種種情景。

簌簌[1]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2]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3]。

[1]「簌簌」,形容棗花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元稹《連昌宮詞》:「風動落花紅簌簌。」

[2]「牛衣」,編麻或編草披在牛背上的。《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這裡只不過說賣黃瓜的,衣衫藍縷。

[3]下片就自己來說。野人,鄉下人,即農民。日高人渴,應該是很想喝茶,卻用「漫」字。漫者,隨隨便便,並無「很」「甚」等字義,這裡有「胡亂」的意思。正因十分渴,胡亂地想喝點水,所以不管那個人家,就去敲門借茶,即所謂「漫」也。作者有《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一詩,其首句云「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本篇正同,詩意自分明。詞分為兩句,將「漫」字用在上句,作為思茶之形容,便覺得不大好懂,其實意思完全一樣。皮日休《閒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東坡詩詞所本。

軟草平莎[1]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2]。日暖桑麻光似潑[3],風來蒿艾氣如薰[4],使君元是此中人[5]。

[1]「莎」,莎草,音蓑。

[2]《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兩人以二耜並耕,叫「耦耕」。「何時收拾耦耕身」,身在宦途,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作者平素深慕陶潛,亦即陶詩《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意。

[3]「光似潑」,明如潑過水一般。

[4]「薰」,蕙草,一名鈴鈴香。《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本是名詞,後來亦轉作形容詞,如前歐陽修《踏莎行》注[2]引《別賦》「陌生草薰」。

[5]作者常說他自己是農夫出身,如《題淵明詩》:「非余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3]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髮唱黃雞[5]。

[1]元豐五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時與醫人龐安常(名安時)同游,見《東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蘄(音祈)水,今湖北浠水縣。

[2]杜甫《到村》:「碧澗雖多雨,秋沙先少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暮雨蕭蕭郎不歸。」子規,杜鵑的別名。

[4]「溪水西流」已見序文,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所出。《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記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就走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又晚唐周樸《董嶺水》詩:「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東坡志林》卷一引此句作「君看流水尚能西」,君指友人,當是贈龐的初稿。

[5]白居易《醉歌 示妓人商玲瓏》:「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這裡說「休將」,乃否定語,反用詩意。

洞仙歌

余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1]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2]夜納涼摩訶池[3]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4]。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5]。水殿風來暗香滿[6]。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7];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8],金波淡,玉繩低轉[9]。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1]孟昶,五代時後蜀的末主,在位三十一年。

[2]《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徐匡璋納女於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陳無己以夫人姓費,誤也。」

[3]「摩訶」,梵語,有大、多、美好等義。摩訶池在孟蜀的宣華苑,今成都郊外昭覺寺,傳是它的故址。

[4]當以東坡此序為正,原作不知是什麼詞牌,故有「豈洞仙歌令乎」之說。宋人所傳孟昶《玉樓春》詞,即系就東坡此篇改寫者。若系原作,則東坡既抄襲了,又諱言其所出,這當然是不會有的。其他的傳說,如少年遇美人,以此敘自晦等等,恐皆不可信。

[5]《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6]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荷開水殿香。」王昌齡《西宮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風動荷花水殿香。」

[7]杜甫《玩月呈漢中王》:「關山同一點。」

[8]《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9]「金波」,金色的波浪,指月光。「玉繩」,星名,在斗杓之北。《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天門」十一:「月穆穆以金波。」(《初學記》卷一引作「月移彩以金波」。)《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玉衡北兩星為玉繩。」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金波麗 鵲,玉繩低建章。」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1]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2]赤壁[3]。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5]當年,小喬[6]初嫁了,雄姿英發[7]。羽扇綸巾[8]談笑間,檣櫓[9]灰飛煙滅。故國神遊[10],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1],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12]。

[1]唐白居易有《浪淘沙》詞。

[2]《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授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郎」亦是尊稱。

[3]作者所游的赤壁在黃州城外,也稱赤鼻磯,與三國時赤壁之戰雲在嘉魚縣者不同,范致明《岳陽風土記》有較詳的辨證;但詞人弔古,每藉以詠懷,即地望稍誤,正不必以詞害意,且著「人道是」三字,見得當時人有這樣的說法。作者《與范子豐書》:「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本未作決定。

[4]形容浪花。李煜《漁父詞》:「浪花有意千重雪。」

[5]「公瑾」,周瑜字。

[6]「小喬」,喬是姓,史作橋。《周瑜傳》:「時得橋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注引《江表傳》:「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7]《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載孫權和陸遜評論當時人物時,說呂蒙「言議英發」不及周瑜。

[8]「綸巾」,絲帛做的便巾,一般以青絲為之,有青白織紋的,名白綸巾。亦有紫色的。「綸」音關,羽扇綸巾,便裝不是戎服,形容姿態瀟灑,與「輕裘緩帶」用法相似。這裡承上周郎說。

[9]「檣櫓」句,說火燒戰船。李白《赤壁歌》:「赤壁樓船掃地空。」一本作「強虜」,恐非。

[10]「故國」,本意為舊都,這裡不過說舊地,古代戰爭的所在。「神遊」,猶言神往。

[11]這是倒裝句法。「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即「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也。華髮,斑白的頭髮。誰在笑?是自己笑,卻不曾說呆了,與上文年少周郎雄姿英發等等,雖不一定對比,亦相呼應。劉駕《山中夜坐》:「誰遣我多情,壯年無鬢髮。」

[12]「酹」,以酒澆地。這裡只是賞月飲酒而已。《念奴嬌》後來一名《酹江月》,又名《大江東去》,即從此詞句摘出。本篇傳誦很廣。當時人以此篇與柳永《雨霖鈴》詞對比,「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見俞文豹《吹劍續錄》。

臨江仙[1]

夜飲東坡[2]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3],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4],何時忘卻營營[5]。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6]。

[1]元豐五年作於黃州。原題「夜歸臨皋」,地近江邊。

[2]東坡本是黃州的地名,作者在那邊築雪堂,準備躬耕。唐白居易在忠州時亦有東坡,蘇軾仰慕前賢,即引來作為自己的別號。這裡寫從雪堂夜歸臨皋,行蹤正和《後赤壁賦》所云相同。據《年譜》,元豐四年營東坡,五年築雪堂。蓋其時雪堂尚未造好,故夜歸臨皋住宿。「東坡」,這裡作為地名解。

[3]韓愈《石鼎聯句序》稱衡山道士:「倚牆睡,鼻息如雷鳴。」

[4]《莊子.知北遊》「舜問乎丞曰」條:「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這裡借古語,不全用其意。

[5]「營營」,紛擾貌,承上句來。此身為名利所牽,故非我有,什麼時候才能忘卻營營呢?《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莊子.庚桑楚》:「無使汝思慮營營。」

[6]蘇東坡本是被看管住在黃州的。因這兩句就引起謠言,說他掛冠江邊逃了。郡守徐君猷急去看他,他正在鼾呼大睡。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

卜算子[1]

缺月掛疏桐,漏斷[2]人初靜。誰見幽人[3]獨往來,縹緲孤鴻影[4]。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5]。揀盡寒枝不肯棲[6],寂寞沙洲冷[7]。

[1]原題「黃州定慧寺寓居作」。

[2]「漏」指更漏而言。這裡「漏斷」不過說夜深罷了。

[3]《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幽雅。

[4]張九齡《感遇》十二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5]「省」,理解。「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6]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亦見注[4]所引同書同條。《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傍。』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7]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一叢花.初春病起

今年春淺臘侵年[1],冰雪破春妍[2]。東風有信[3]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4]。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5]。衰病少悰[6],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7]。

[1]在陰曆遇有閏月的年,其前立春節候較遲。雖交正月,過了年,卻未交春,尚在臘月(十二月)的節氣內,故云「春淺臘侵年」。「春淺」猶言春遲。臘,歲終之祭,祭日舊在冬至後約二十多天,稱為臘日。《初學記》卷四:「漢以戌日為臘,魏以辰,晉以丑。」《夢粱錄》卷六:「自冬至後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這當是宋時的情況。

[2]春意在冰雪中含孕著等待展放,開下「東風」「花柳」等句。

[3]曹松《除夜》:「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4]「寒夜」以下三句,感覺兼有想像在內。其實並不必真暖和,卻彷彿暖和了,暮鼓晨鐘其實也還是平常的聲音。卻彷彿格外清圓了,寫早春極細。這和下片「初日」「樓閣」句並用杜甫《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復有樓台銜暮景,不勞鐘鼓報新晴。」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之一:「舊注,俗以鐘鼓聲亮為晴占。」亦與此詞意合。

[5]直說春來以後怎樣怎樣,在預期想像中。

[6]「少悰」,少樂趣。

[7]結句較衰颯,亦病後實情。全篇說冬盡春來,自己雖老病,而萬物已有蘇生意。

賀新郎[1]

乳燕飛華屋[2],悄無人槐陰[3]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4]。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5]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6],又卻是,風敲竹[7]。石榴半吐紅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盡,伴君幽獨[10]。穠艷一枝細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又恐被秋風驚綠[12]。若待得君[13]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14]。

[1]本詞後片多詠石榴,如元吳師道《禮部詩話》稱為「別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漁隱叢話》之說;如清譚獻評《詞辨》說「下闋別開異境」;這類說法大意不誤,亦未盡合。如本詞下片並非只說石榴,參看《卜算子》詞注[4]及下注[14]。

關於本詞也有一些故事,有謂為官妓秀蘭而作(見楊湜《古今詞話》,胡仔已駁之)。有謂為侍妾榴花作(見《耆舊續聞》卷二),有謂在杭州萬頃寺作,寺有榴花(見《艇齋詩話》)。這些都不過傳說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從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詩而附會之。

[2]燕子營巢,喜歡在雕樑畫棟間。小燕學飛,夏初景象。杜甫《題省中院壁》:「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

[3]「槐陰」一作「桐陰」。

[4]「白團扇」見晉謝芳姿《團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晉書.王衍傳》作:「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

[5]「誰來」,有誰來,言無人。

[6]「瑤台」,傳說在崑崙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處。《離騷》:「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7]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8]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結紅巾。」山石榴是杜鵑花,一名映山紅。這裡借指石榴花。

[9]韓愈《杏花》:「浮花浪蕊鎮長有。」

[10]《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蓋初夏之時,千花事退,榴花獨芳,因以寫幽閨之情。」

[11]榴花多千葉重台的,此句與上「紅巾蹙」句,並深得形容之妙。

[12]秋風搖落,不但千紅早盡,亦萬綠全消,是深一層寫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

[13]此「君」字與上「君」字,均指遠人。

[14]「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讀。謝朓《王孫游》:「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近接粉淚,遠承落花,故曰「共」,曰「兩」。用「若」字領頭,全句只是虛擬,泛指落花,已不限於上文石榴。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1]。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2]。

[1]言春光已晚,且有思鄉之意。《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傳作者在惠州命朝雲歌此詞。朝雲淚滿衣襟,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見《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

[2]《詩人玉屑》卷二十引《古今詞話》說此句:「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五:「言牆裡佳人之笑,本出於無心情,而牆外行人聞之,枉自多情,卻如被其撩撥矣。」張釋較詳,又說「惱」為「撩」。按「惱」字仍從煩惱取義,被引起煩惱,即是被撩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