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猶憶前塵立少時:俞平伯點評唐宋詞 > 柳永(三首) >

柳永(三首)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善為歌辭,有《樂章集》,集中慢詞甚多。生卒年代不詳,張舜民《畫墁錄》說他曾見晏殊,則行輩甚早。

雨霖鈴

寒蟬[1]淒切,對長亭[2]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3],方留戀處,蘭舟[4]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里煙波[5],暮靄[6]沉沉楚天闊[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8]。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寒蟬」是蟬的一種,亦名寒蜩、寒螿。《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蟬鳴。」據說它可以叫到深秋。

[2]「長亭」,館驛,古代送別的地方。見上卷李白《菩薩蠻》注[6]。

[3]「帳飲無緒」,喝餞行的酒,沒有心緒。「帳飲」,古作「張(音同帳,竹亮反)飲」,見《漢書.高帝紀》及《疏廣傳》;《文選.別賦》李善注引《漢書》兩條,並作「帳」;是兩字通用。又《高帝紀》注引張晏曰:「張帷帳也。」《疏廣傳》:「供張東都門外」,原指長安之東門。這裡當借指北宋之汴京。葉廷珪《海錄碎事》卷六酒門:「野次無宮室,故曰帳飲。」

[4]相傳魯班刻木蘭為舟,出《述異記》,見上卷李珣《南鄉子》之五注[1]。

[5]孟浩然《送吳悅游韶陽》:「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6]「靄」,雲氣,亦通指煙霧。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暮靄生深樹。」

[7]「楚」,江南一帶,皆故楚地。劉長卿《石樑湖有寄》:「相思楚天闊。」

[8]這兩句情中帶景,為上文「傷離別」的較具體的描寫,自來傳誦,當時人認為宜於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來歌唱,見俞文豹《吹劍續錄》。韓琮《露》:「曉風殘月正潸然」,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字句俱相似。柳詞後出,而措語實佳,雖似過艷,在柳詞中猶為近雅音者。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1]。是處[2]紅衰綠減[3],苒苒物華[4]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5],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6]。想佳人妝樓長望[7],誤幾回天際識歸舟[8]。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9]凝愁。

[1]蘇軾平常不大贊成柳七的詞,卻很賞識這一首,稱霜風三句「不減唐人高處」,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十引《復齋漫錄》作「晁無咎評本朝樂章」云云;《能改齋漫錄》卷十六,亦引作晁無咎評。但趙是東坡友人,所記自當有本。

[2]「是處」,猶到處、處處,亦可寫作「任處」「在處」,意同。

[3]「綠減」一本作「翠減」。李商隱《贈荷花》:「翠減紅衰愁殺人。」

[4]「苒苒」通作「冉冉」,緩緩移動貌。「物華」指歲時的風物。

[5]將上文一結,引起下文。已登高臨遠了,卻偏說「不忍」。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引下「歸思難收」意。

[6]這裡還在說自己。

[7]從自己望她,想她亦許在望我,說到對方。「長望」一本作「顒望」,顒訓大頭,又釋為敬,引申有舉首凝望意,亦很切合。以字面較生僻,未採用。

[8]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劉采春所唱《望夫歌》一名《羅嗊之曲》:「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與此句意近。

[9]「恁」,如此。

玉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1],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2]。水風輕花[3]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4]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難忘,文期酒會[5],幾辜[6]風月,屢變星霜[7]。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8]。念雙燕難憑遠信[9],指暮天空識歸航[10]。黯相望[11],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1]韓翃《送張儋水歸北海》:「梧台宿雨收。」許渾《王秀才題詩因以酬寄》:「雲斷越王台。」

[2]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3],一種大的浮萍,夏秋間開小白花,也稱白蘋。參看下注[8]及上卷溫庭筠《望江南》注[4]。

[4]「遣」,使。

[5]朋友相約一定的日期做文章叫「文期」。「文酒賞會」見《梁書.蕭介傳》。

[6]「辜」,辜負,當作「孤負」。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辜,罪也,借字,後來通用。

[7]「星」指歲星(木星)的移動,「霜」指氣候轉涼,舉秋以概四季。「屢變星霜」,即過了幾年。

[8]瀟湘,古為一水之名,即湘水,在今湖南省。《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條:「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這裡寫清幽的境界,抒望遠之意,結合上文「花漸老」句。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非是白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

[9]古稱使者為信,彷彿現在的郵遞員,引申為書札。「難憑」,不可靠。難憑遠信,猶言「音信無憑」。

[10]謝朓詩見前《八聲甘州》注[8]。航,現多作動詞,古亦作名詞用。《方言》卷九:「自關而東,舟或謂之航。」一本「航」作「艎」。艅艎,舟名。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候歸艎於春渚。」柳詞或系合用謝朓詩文。但「艎」字稍僻,未用。

[11]「望」,讀平,與讀仄聲者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