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李商隱·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生存 >

李商隱·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生存

關鍵詞:

理想主義、朦朧詩、朋黨

警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

李商隱是我少年時愛上的第一個詩人,那時候還讀不懂他的詩,對詩句裡那些隱秘的典故也一無所知,甚至連字都認不全,但就是覺得那詩句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不懂他在說什麼,只覺得他說得很美。

後來才知道,很多人,包括古人,接觸李商隱詩歌的時候都有類似的感覺。

他寫出了中國最早的朦朧詩,他超越了他的時代。我對他的愛似乎也超越了歲月的祛魅力量,直到年華老大還在認認真真地讀他的詩集、文集,以及一切可以搜羅得到的生平材料,以至於終於與人合撰了一本厚厚的李商隱的傳記。他的詩句有一種執拗到底的天真,那是一種可以與歲月抗衡的力量,至少於我而言是這樣的。

2.

李商隱出身於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沒落到連最基本的衣食都無從保障,他在少年時便必須靠打零工來補貼家用。這樣的經歷本應該使他早熟起來,或者說使他比常人更早一些地世故起來——的確,他早早便意識到只有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擺脫家庭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學習,科舉做官。而幸或不幸的是,他跟了一位志向高潔的隱士讀書學習,學了一手不合時宜的古文,還在性格養成的年紀裡被潛移默化地塑造出一副高尚其志的君子做派。

當時駢文才是政府文書的標準文體,古文毫無用武之地。李商隱倒也懂得妥協,出師之後不久便棄古文而改學駢文,還有幸得到當時駢文大師令狐楚的親傳,學得了一手典雅、華麗的好文章。

單以這樣的文采,李商隱完全可以走技術型官僚的路線,最佳出路就是進入中央供職,為皇帝草擬詔書——這也的確是李商隱一輩子的職業追求。無奈他的聰慧完完全全在「技術」上,以懵懂的少年心性一再觸犯著官場的遊戲規則,在黨爭的夾縫間左右為難。他是為愛與美而生的詩人,在遍佈荊棘的現實世界裡寸步難行。

3.

李商隱以各類無題詩著名,讀這些詩,只覺得他一生都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情郎,不可救藥地陷落在愛情的世界裡。有好事者認真考索這些詩歌背後的愛情本事,如蘇雪林、高陽都有過斐然成章的大作,只是揣測的成分不免太多了些。

我以為,在進入李商隱的詩歌之前,先讀他的一封書信也許是很有必要的。這封信是他在柳仲郢幕府做事的時候寫給幕主的,前因如下:

柳仲郢極愛惜李商隱的才華,對他百般體貼,給出各種優待,甚至還出於對他喪妻寄子的憐惜,親筆致意,稱道幕府樂籍中有一位名叫張懿仙的歌伎色藝雙絕,願意為她脫籍,送給李商隱為侍妾。

李商隱執意拒絕了幕主的這番美意。妻子給予自己的幸福感已足夠自己消磨一生,即便從此天人懸隔,自己亦寧願在寂寞中懷念,勝於讓其他女子走入自己的生命,替代妻子的地位。他寫信婉拒,這封書信可以作為他一切情詩的最佳註腳:

商隱啟:兩日前於張評事處伏睹手筆,兼評事傳指意,於樂籍中賜一人,以備紉補。某悼傷以來,光陰未幾。梧桐半死,方有述哀;靈光獨存,且兼多病。眷言息允,不暇提攜。或小於叔夜之男,或幼於伯喈之女。檢庾信荀娘之啟,常有酸辛;詠陶潛通子之詩,每嗟漂泊。所賴因依德宇,馳驟府庭。

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載懷鄉土。錦茵象榻,石館金台,入則陪奉光塵,出則揣摩鉛鈍。兼之早歲,志在元門,及到此都,更敦夙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

至於南國妖姬,叢台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況張懿仙本是無雙,曾來獨立,既從上將,又托英寮。汲縣勒銘,方依崔瑗;漢庭曳履,猶憶鄭崇。

寧復河裡飛星,雲間墮月,窺西家之宋玉,恨東捨之王昌。誠出恩私,非所宜稱。

伏惟克從至願,賜寢前言。使國人盡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則恩優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嚴,伏用惶灼。謹啟。

柳仲郢的這番美意正是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想李商隱詩名早著,那些極盡纏綿悱惻的詩句早已經傳誦天下,令人遙想詩人定是一位絕代多情的奇男子。李商隱自是曉得世人對自己的種種傳聞與猜測,於是在這封信裡,他披肝瀝膽,以柳下惠與阮籍自比,解釋道:「至於南國妖姬,叢台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

他承認在自己的詩篇裡多有一些對歌姬美女的吟詠,多有一些男女情愫的纏綿,但一切的一切全然與風流韻事無關。世人若以風流視之,只會誤解了詩歌背後的詠托與寄寓。《離騷》賦美人香草的詩句,難道可以被坐實來讀嗎?世人有鄙薄他「詭薄無行」者,怎懂得他對妻子的一往情深,怎懂得他藏在撲朔迷離的詩句裡的身世寄托呢?

最可代表者莫過於他的《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這首詩寫一位漂泊四方的男子尋訪舊愛而不遇,在新春的雨夜裡獨自品味淒涼。首聯「白袷衣」為便服,「白門」代指當初與情人歡好的所在。頷聯「紅樓」指情人的舊居,「珠箔」形容雨幕。男子一往情深地重遊故地,卻再也見不到情人的蹤跡,只能隔著雨幕遙望她舊居的窗口,又在雨幕裡仗著搖曳的燈火獨自歸。想來此時此刻,她一定在不知名的遠方同樣生起傷春的情緒,而他悵然無眠,只在凌晨的短夢裡依稀與她相會。相隔千里萬里,迷茫不知所在,書信縱然寫好封好,卻寄往哪裡呢?大雁可以傳書嗎,抬頭看去,空曠的高天上,一隻失群的大雁孤零零不知飛向哪裡。

八句詩皆是深沉的歎息,寫到最後,人與雁的意象融在一起,恍然莫辨,孤飛於萬里雲羅、無依無靠亦失去方向感的難道不正是詩人自己?

每多讀一遍,男女情事的色彩便淡去一分,一個理想主義者執著與惆悵的身世之悲便濃一分,而詩歌的境界便也高遠一分。是的,將李商隱視作一位擅言情的詩人,非但是誤解了他,更是小看了他。他的高遠與深刻處,一如他在東川幕府的一個春日裡寫下的那首《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這樣的詩,是死於現實之手的所有理想主義者的輓歌,不需要任何心思來解。

李商隱名字考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取「商山隱者」之意。後來取字義山,字與名意義關聯,寓意著商山隱者之高義。

商山距離長安並不遠。這一帶原本不屬於隱士,而是渴慕功名者汲汲嚮往的所在。

以變法聞名的商鞅就是因為食采邑於此而被稱為商鞅的。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軍事強國,終於一掃六合,吞併天下。秦始皇稱皇帝之後,選拔了七十名高才飽學之士授予博士之職,以資顧問。及至秦末大亂,有四名博士避世隱遁,就在商山之上巖居穴處,采紫芝以療饑。因為四人皆年逾八旬,白髮皓皓,便被合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久聞四皓的高名,多次派人禮聘他們出山做官,但每一次都遭到拒絕。四人作《紫芝歌》以明志,表明自己將會終老山中,再也不會出山用世。

後來天下大定,大漢王朝卻出現了第二代繼承人的危機: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呂後求助於張良,這雖然是帝王的家事,但廢立太子終歸是朝政大忌,嚴重者會興起血雨腥風,使天下為之擾動。於是張良獻策,請動了商山四皓,只拜託他們一件事,就是在一次筵席上侍立於劉盈身邊。當劉邦看到連商山四皓這樣的隱士都甘心為劉盈所用,不禁失色,這才知道太子羽翼已成,自己只能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廢立之念。後來劉盈順利繼位,即漢惠帝。至於商山四皓,一戰功成之後便悄然隱退,繼續回商山過那不問世事、雲淡風輕的生活去了。

這就是「商隱」一名的含義。士人之家,每一個孩子的名字裡都蘊含著父親的期望。

「商隱」一名雖然頗有隱逸的色彩,但父親李嗣似乎期望兒子平居之時雖可以高義而不仕,但在國家的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為帝王之佐,談笑之間安定江山社稷。

士人一生的關鍵,就在於「出」「處」二字的分寸。出,即踏入仕途,安邦定國;處,即躬耕林下,潔身自好。孔子為士人定下的出處綱領是「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這就意味著士人在清白的時代裡應當勇於進取,以天下為己任;在污濁的時代裡應當勇於退卻,嚴守最後一寸道德底線,絕對不可以為了私利而同流合污。孔子還有教誨說:

在清白的時代裡,貧賤的人是可恥的;在污濁的時代裡,富貴的人是可恥的。

是的,任何一個社會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淘汰機制,或者淘汰卑劣無恥的人,或者淘汰清廉正直的人。君子不該隨著時代風氣而改變自己的操守,尤其在污濁的時代裡,縱使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但無論如何,若你改變不了社會,至少不能讓社會改變了你自己。

商山四皓正是對出處分寸拿捏得極好的人,而李嗣也正是以此期待李商隱的。但李嗣再也沒有機會知道李商隱在成人之後的生涯裡將會時時處處受著出處抉擇的困擾,將會在入仕與退隱的矛盾裡糾結,在朝廷與藩鎮的矛盾裡糾結,在藩鎮與藩鎮的矛盾裡糾結,在家庭與黨派的矛盾裡糾結。李商隱在每一個抉擇關頭都不肯辜負自己的名字,不肯辜負父親的期許,於是在時人的眼裡,乃至在今人的眼裡,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而他的悲劇生涯分明是咎由自取。

如果李嗣能夠預見兒子的一生,不知道是否會後悔給他取「商隱」這個名字。如果孩子的一生只可以在清高的悲涼和苟且的豐裕中選擇其一,父母們都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譬如杜甫,當他感歎自己的生活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時候,任何一位父母會希望兒女成為衣輕裘、乘肥馬卻庸俗可鄙的富兒呢,還是堅貞高潔卻一生困頓偃蹇的杜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