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王昌齡·細節決定成敗 >

王昌齡·細節決定成敗

關鍵詞:

不拘小節、詩家夫子

警句:

一片冰心在玉壺。

1.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最為傳世的詩篇,「一片冰心在玉壺」更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名句。寫這首詩的時候,王昌齡正在江寧(今南京)擔任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江寧離鎮江不遠,王昌齡就是在鎮江的芙蓉樓上為好友辛漸餞行,以詩相贈。

這首詩寫得豁達而高潔,但倘若我們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生出一個疑問:難道「洛陽親友」對王昌齡有什麼誤解嗎,或者是聽說了什麼負面的傳聞,所以王昌齡才要如此為自己辯白呢?

事情還真是這樣。王昌齡的為人,史稱「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拘小節,不甚檢點,以至於三番五次地因此被貶官。我們會猜測有這樣「名士風範」的人一定是世家子弟出身,但我們真要大跌眼鏡了:

王昌齡出身貧賤,年輕時要靠種田為生,科舉也不順利,將近不惑之年方才考中進士。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人應該是一個標準的鳳凰男,當然也應該具備了鳳凰男所普遍具備的那種勤奮的精神與謹慎的性格,對職位、人脈、婚姻門第等等與晉身之階有關的一切要素看得極重,但王昌齡是個例外,天生一副詩人風骨,偌大年紀仍然不失為性情中人。

一個人若太情緒化,難免會觸碰一些或隱或現的社會規範,會被那些老於世故的人譏諷為「不曉事」。我們已經無從考證王昌齡到底傳出了怎樣一些負面新聞,做了怎樣一些「不曉事」的舉動——顯然那都不是什麼要緊的事,與為人大節更無關係——只知道因為他大大咧咧的性格,人們對他的批評和議論一度到了沸沸揚揚的地步。

2.

以王昌齡這樣的性格,在今天完全可以做一名自由職業者,與世無爭、與人無礙,可惜當時他不得不在險惡的官場上討生活、奔前途。

僅僅是物議沸騰倒也罷了,最多使心情和職位一併低落一點而已,但若因這樣的性情而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無端招惹來權勢者的忌恨,那就真有生命危險了。一句話,王昌齡為人處世的方式,在彼時幾乎可算是在玩命。

安史之亂爆發,世界彷彿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規矩,人人都有了便宜行事的理由,平日裡絕不敢做的事情也可以作為權宜之計而欣然行之了。戰火裡最令人擔心的自然是遠方的親人,當時王昌齡已被遠遠貶在湖南的一處窮鄉僻壤,他再也顧不上公職,倉倉皇皇地跑回了家鄉太原。這是王昌齡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旅程,他並非死於安史叛軍之手,殺他的卻是早已對他心懷忌恨的同僚:刺史大人閭丘曉。

動盪的時局總會給人提供無限多的報私仇、洩私憤的機會。閭丘曉懷著滿腔忌恨,抓住王昌齡擅離崗位的罪名將他處死。平心而論,王昌齡確實有失職之嫌,但罪不至死,更何況因戰亂而省親完全可以得到儒家道德的支持——孔子早就講過,獨生子因為顧念父母而當了逃兵,非但不該治罪,反而該受到同情和表彰。聖朝以孝道治天下,將孝道放在公務之前,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狂放而不拘小節的性格早晚會使王昌齡吃到苦頭,這樣的下場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3.

不是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能讓我們看到清晰的因果報應,但閭丘曉枉殺王昌齡,很快就招致了報應:為了平定戰亂,名臣張鎬被委任為河南節度使,恰恰是閭丘曉的頂頭上司。會戰之際,閭丘曉貽誤戰機,論罪當斬。閭丘曉向張鎬苦苦哀求,說自己有年邁的雙親需要奉養,希望長官以孝道為先,寬恕自己的死罪。張鎬只是冷冷地回了閭丘曉一句:「王昌齡的父母誰來奉養呢?」閭丘曉聞言大慚,不敢再做懇求,無可奈何地被杖刑致死。

王昌齡的不拘小節雖然招致物議沸騰,但所有的事情終歸都是小節,人死之後更無足論,大家越發開始懷念起他的種種好處來;閭丘曉的一生,受人非議的雖然只有枉殺王昌齡這一件事,這卻偏偏屬於大節,直到今天也不曾被人原諒。其實單以詩歌來說,閭丘曉和王昌齡原本大可成為詩友,閭丘曉到底也寫過不錯的詩: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

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

且喜鄉園近,言榮意未甘。

這首詩題為《夜渡江》,很有幾分風雅。古人多以文為心聲,因此越發不能理解閭丘曉的為人。明代文壇宗主鍾惺語帶困惑地講過,一個能殺王昌齡的人竟然也能寫出這樣的好詩,真是怪事!

鍾惺想是認為,閭丘曉既然也能寫得一手好詩,自然能夠欣賞王昌齡這樣的優秀詩人,惺惺相惜都還不夠,又怎會因為一點世俗的忌恨而痛下殺手呢?這樣想當然也不是沒道理,但是,能有這般天真想法的人一定是走不慣官場的,鍾惺果然也沒有做過多大的官。

我們也常常會如鍾惺一樣想,但應當時時記得的是,在我們傾心欣賞大唐帝國璀璨詩歌的時候,對於詩歌背後的那些作者而言,詩人的角色往往只是他們全部的社會角色中不甚重要的一個。

4.

王昌齡自己其實也是一個詩人殺手,在文學版圖上犯下過滔天大罪:詩人孟浩然就是因他而死的。

那是唐玄宗開元末年,王昌齡途經襄陽,拜訪大詩人孟浩然。王昌齡為人豪放,孟浩然便也陪他一起豪放起來,連忌食生魚的醫囑都拋諸腦後了。結果就在王昌齡盡歡而別之後,孟浩然便以生命為代價向世人昭示了忌口的重要性。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未必決定了所有人的成敗,但至少決定了王昌齡和孟浩然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