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沈佺期·唐代律體詩之始 >

沈佺期·唐代律體詩之始

關鍵詞:

「沈宋」,律體詩奠基人

警句: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1.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年僅十九歲的沈佺期考中進士科,以少年俊彥的姿態在大唐政壇上華麗麗地出場了。宋之問也是這一年的同榜進士,兩人後來又一起做了協律郎和考功員外郎,成為御用詩人之雙璧。兩人齊名,並稱「沈宋」。沈佺期與宋之問的文學與人生,從此就這樣錯雜在一道了。

御用詩人往往受到正人君子的鄙薄,其實單就才華而論,要做好一名御用詩人絕對比做好一名真正的詩人艱難許多。後者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便好;前者正如演員,每一次創作都意味著要扮演好某一種角色,還要擁有察言觀色的本領,要在最恰當的時機拿出最合宜的作品,以討到皇帝的歡心為唯一目的。這樣的工作,即便對於許多天生的奴才而言,也不是輕易就能勝任的。

無論寫詩還是做官,沈佺期和宋之問一樣都是不甘人後的角色,而御用詩人的位置也確實給了他們一個絕佳的競技舞台。

2.

唐中宗曾經舉辦過一次詩歌比賽,派當時第一才女上官婉兒擔任總裁判官。傳說上官婉兒的母親在懷孕時夢見仙人降臨,將一桿秤交在她的手裡,說這桿秤可以稱量天下人的才華。傳說固然無稽,但之所以這樣的傳說能夠流傳開來,自然說明了上官婉兒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盛況空前,大臣們紛紛寫詩應制。這樣的詩歌實在難寫,現實主義風格首先是要不得的,誰也不敢在這種場合裡針砭時弊,描繪民生疾苦;批判現實主義當然更要不得,浪漫主義似乎也不合適,而一切顧影自憐的小情小調也分明顯得自戀過度,稍不小心還會被誤認為是在埋怨陛下使自己懷才不遇。篩來選去,唯一適宜的寫作風格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盡情地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好了,搞政治就是搞宣傳,搞宣傳就是搞魔術。

這當然是稍有節操的人都不願做的,至多敷衍一下罷了。誰都曉得,真正不肯以敷衍的態度來應付這種競賽的,一定就是宋之問那樣的人。

宋之問卻偏偏遇到了對頭:沈佺期不但才華不在自己之下,操守也不比自己高尚多少。

3.

上官婉兒站在樓上,居高臨下地審閱詩稿,凡是看不上眼的便直接丟向樓下,這真要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氣質的一次高空拋物了。

能讓見多識廣的上官婉兒看上眼的詩歌,當然少之又少,詩卷不斷從樓頭紛飛而下,宛如雪片。不多時,未被拋下的便只剩宋之問和沈佺期兩人的詩卷。

雖然俗話說「文無第一」,但只要有了裁判,終究可以分出優劣。

上官婉兒斟酌了一些時候,終於果斷拋下了沈佺期的詩卷,然後總結道:

「沈、宋二人的詩歌不分伯仲,但細細品味之下,沈佺期的結語是『微臣凋朽質,羞睹豫章材』,文氣到此已盡;而宋之問的結句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言盡而意未盡,裊裊尚有餘音。」作為文學評論而言,上官婉兒這番話即便在今天來看也是相當公允且極有見地的。

詩文不盡如其人,其實以個人性情而論,宋之問做事奸詐狠毒,每每不遺餘力,不留餘地,所以一生大起大落,最後落得被詔令自盡的下場;沈佺期卻溫和許多,雖然也和宋之問一樣貪贓受賄,為非作歹,也一樣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飽受牢獄之苦,但終於還是挨了過來,終於還是看到了宋之問不曾看到的那一片晚霞。

4.

律體詩是到了沈佺期和宋之問的手上才正式成型的,所以,即便在以因人廢文為正統觀念的古代,人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兩個卑鄙小人的經典地位。

其實沈佺期、宋之問之所以精研詩歌的音律、對仗,其動機既不高尚,亦不高雅,只是作為御用詩人,沒辦法在內容上出新,便只有在形式上出新。一首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詩歌,無論再怎麼寫,境界終歸低下,唯一的彌補辦法就是極盡雕琢之能事,使詩歌的形式美完全壓倒內容美——換句話說,要把蘿蔔賣出高價,就只能把蘿蔔雕刻成花,襯以金箔,盛在精美的瓷碟裡,配上貴族氣的銀質餐具。

齷齪的動機,加上貨真價實的才華,終於成就了律體詩這種極盡形式美的新詩體。在沈、宋之前,詩歌的形式相當樸拙,幾乎是五言詩的天下,其典範就是偽蘇武、李陵的作品以及《古詩十九首》。後來七言詩漸漸興起,音律、對仗的規範也越發複雜和嚴格起來。如果不是有沈佺期、宋之問對律體詩華美形式的發展與整合,我們恐怕就讀不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及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精美的詩句。

作為奠基者,沈佺期的七言律詩寫得當然不如杜甫、李商隱那般出色,不過倒也能夠從中欣賞到蝴蝶剛剛破繭而出,美麗而稚嫩的模樣。

5.

沈佺期最著名的七言詩,當屬《獨不見》。

《獨不見》是樂府舊題,題下多寫相思而不得相見的內容。沈佺期所寫的,正是閨中妻子對戍守邊疆的丈夫的一片相思: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華美的宅院裡,一位美麗的少婦正在獨自憂傷。她看到燕子成雙歸來,在樑上築巢而居,不由得想到自己獨守空閨,不知還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和愛人團聚。九月秋風蕭瑟,黃葉紛紛吹落,眼看著就要進入嚴冬了,而丈夫戍衛了十年的北方遼陽不知道該有多麼寒冷呢。

懸隔千里,音信不通,再濃的思念也沒法兒寫信讓他知曉,只有獨守這漫漫長夜,在無眠中艱難地苦挨時間。這愁緒難道只有自己來消受嗎?看那明月照在空床的流蘇上,彷彿在寬慰著這份憂傷。

這樣的詩,已經是地地道道的律體了。風起於青萍之末,對於盛唐以後律體詩的滾滾洪流而言,這樣的一首《獨不見》,正是那一點被人忽略了的青萍之末。

沈佺期名字考沈佺期,字雲卿。「佺」只有唯一的義項,而且並無實義,是傳說中一位叫作偓佺的仙人的名字。仙人自在雲端,所以沈佺期字雲卿,名與字交相呼應,表示其人有仙姿且有修仙之望,這是唐代道風盛行的印記。然而,沈佺期終其一生,從未超凡脫俗,始終在名利場上摸爬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