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駱賓王·不曾觀光的觀光客 >

駱賓王·不曾觀光的觀光客

關鍵詞:

初唐四傑、算博

士警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1.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我們很多人小時候讀到的第一首唐詩,作者是時年七歲的駱賓王。

書香門第訓練幼兒作詩,往往就是這樣命題詠物,而所命之題、所詠之物,都是一些小孩子身邊的親切事物。倘若這些兒童詩被大人們認真地記錄下來、彙集成篇,積累到如今肯定已是卷帙浩繁,不亞於一部《全唐詩》的篇幅了。

但兒童習作大多有礙觀瞻,至多博大人一笑也就是了,能夠流傳下來的篇章一定很有一點不凡之處,比如駱賓王的這首《詠鵝》。寥寥十八個字,將鵝的核心體貌特徵完全抓住,既有顏色之美麗,又有動態之趣味。單憑這首趣味盎然的小詩,七歲的駱賓王在神童排行榜上就應當位列王勃之前。

那麼,從王勃和楊炯的生平故事,我們似乎有把握推測駱賓王的成長軌跡:才華太高便難免恃才傲物,得到過太多的讚美便難免目中無人,所以駱賓王的性情一定偏執而高傲,絕無辦法在人際關係中討到任何的便宜,一輩子只有沉淪下僚,處處受人排擠。

這樣的推測確實與實情相距不遠,但令人詫異的是:成年之後的駱賓王,至少乍看上去並沒有王勃和楊炯那樣的狂態,相反,你會覺得他是一位敦厚老實的謙謙君子,默默然含英咀華,不事張揚——這的確就是他在道王府任職的時候留給別人的印象。

2.

道王李元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異母弟弟,一生顯貴,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

收藏癖是寫在人類的基因裡的,越是善於儲藏資源的人才越能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倖存下來,而我們就是這些收藏癖的後代。窮人會收藏各種廢棄品,以備某一天突然出現不時之需時可以廢物利用;富人喜歡收藏財貨,單單清點金幣的過程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貴族的收藏以徹底超越功利性為標榜,收藏的越是既罕見又沒用,就越能彰顯自己的貴族身份。所以貴族們一般都會收藏藝術品,但道王李元慶的收藏癖是所有貴族收藏癖中最高等級的一種:他喜歡收藏人才。

所以,駱賓王在道王府任職,正可謂賓主相得。然而唐代制度對王府僚佐的任期有嚴格限制,一般不許超過四年,唯恐任職時間太長會使親王與幕僚結成死黨,危害政治穩定。換言之,在政治潛規則裡,收藏人才是帝王一人的專利。所以從職業前途考慮,駱賓王只可以將道王府當作一個過渡、一個跳板,遲早都要到朝廷裡任職。

3.

眼見得駱賓王任期將盡,通曉人情世故的道王李元慶讓駱賓王寫一篇自我推薦的文字。這是一個太過明確的暗示,等於告訴駱賓王,自己就要向朝廷舉薦他了。

以今日情形而論,這就意味著駱賓王需要給自己做一份漂亮的簡歷,道王則需要以舊僱主的身份為這份簡歷附上一份推薦信,那麼新公司與新職位也就指日可待了。今天的任何一位職場精英都不會覺得這裡邊有什麼令人為難或尷尬的地方。

但是在儒家的道德規範裡,自我推薦實在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自己的長處只應該由別人來發現和揄揚,絕不能做那種自賣自誇的醜事。駱賓王出身於書香世家,慣守清流門風,所以思前想後,終於寫不出這份簡歷,索性離職歸隱,閉門讀書去了。

偏偏大唐帝國富於開拓精神,鼓勵進取,就連科舉考試的成敗都取決於考生是否會在達官顯貴的府邸之間為自己奔走門路。在世人心中,古老的道德已經悄悄讓位於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利。一個人若不肯自我推薦,世人非但不覺其高尚,反而會笑其迂腐。

所以在「務虛名而招實禍」之後,駱賓王內心其實一點都不能平和。

以一己之力想要拗過時代大勢,只有伯夷、叔齊那樣的人才做得到。

4.

就在駱賓王由仕而隱,由隱而仕,處處不得志地挨過歲月的時候,權力中心一直都在悄然改變著格局:對於李唐政權,武後這個外姓者,這個男權世界裡的女人,漸漸由代管變成了代替。

這樣的局面,當然是李唐皇族以及忠於李唐皇族的功臣世家不願看到的。於是徐敬業——開國元勳徐勣之後,糾合了一些仁人志士與野心家,在揚州發動兵變,打出了反對武後臨朝、恢復李唐舊業的旗號。

在這面碩大的反旗之下,赫然佇立著駱賓王的身影。

歷來革命事業都少不了兩大核心元素,一是槍桿子,二是筆桿子。

後者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前者,因為好的筆桿子可以先聲奪人,在美化自己、醜化敵人的宣傳中鼓舞自己的士氣,瓦解對方的士氣,贏得最廣泛的道義支持。

古時候科技落後,武器原始,所以人心向背對於政權的存亡確實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而好的筆桿子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人心。徐敬業起兵,不缺兵、不缺將、不缺武器、不缺糧草,只缺一個筆桿子,而駱賓王的加盟恰恰填補了這個最要緊的空缺。

我們很難說清駱賓王加入徐敬業的陣營,究竟是出於對李唐皇室的耿耿忠心,還是僅僅因為一生偃蹇坎坷而尋找政治投機的機遇。無論如何,駱賓王甫一出場便不負眾望,以《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人改題作《討武照檄》)轟動大江南北。

就連武則天本人都不免為這篇檄文動容。她在朝堂上披覽全文,當看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的句子時,還只是微笑不語,待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時,不禁不悅道:「宰相為何失去了這樣的人才!」

歷代檄文,論文采以駱賓王此篇為最,所以後來它實至名歸地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成為人人嫻習的名文。而就在檄文發佈的當時,駱賓王的文采就獲得了他有生以來最廣泛的一次認可。

然而遺憾的是,在徐敬業的陣營裡,槍桿子完全不能和筆桿子媲美,主力部隊的潰敗使這場起義變成了反叛,使正義之師變成了亂臣賊子。

徐敬業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5.

多年之後,人們早已忘記了當年那兒戲一般的戰火。詩人宋之問從貶所還朝,途經錢塘,順道遊覽靈隱寺。當夜月色正明,宋之問獨步迴廊,不禁動了詩興。「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這一聯詩句脫口而出,而下兩句究竟如何接續,一時間詩人竟為難住了。

寺中一位老僧正在燃燈坐禪,見詩人徘徊焦灼的樣子,便也動了凡心,與他搭話道:「年輕人不去睡覺,在這裡苦吟什麼?」待宋之問講明原委,老僧笑道:「下一聯何不寫作『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得此一聯,宋之問思路大開,續足全詩道: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待到天明,宋之問再訪老僧,卻已經人去樓空。後來相詢之下,才知道這位老僧竟然就是隱姓埋名的駱賓王。

這是一個流傳久遠卻經不住推敲的故事。宋之問與駱賓王算是老相識了,在駱賓王的文集裡就有著駱賓王與宋之問唱和酬答的詩篇。

而人們之所以津津樂道於這則故事,怕是心裡無不積聚著對駱賓王的好感與惋惜,以及對宋之問的厭惡與鄙夷。

《靈隱寺》全詩,只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一聯最佳,好得讓全詩的其他句子都黯然失色,很有點鶴立雞群的突兀感。這一聯夾在全詩裡,正如駱賓王夾在宋之問之流的同樣「著名」的詩人行列裡。

6.

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構成對仗,所以得了個「算博士」的綽號。

諸如「三十二餘罷,鬢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買臣。」「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這種風格後來被杜牧學去了,所以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那些句子。

其實在律體詩興起之後,對仗用數字已經很有難度。因為律體詩講究平仄字音,哪裡用平聲字,哪裡用仄聲字,馬虎不得;而中國的數字,從一到萬,一共只有兩個平聲字,即「三」和「千」,這就為寫詩填詞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駱賓王其時幸而是律體詩初興的時代,要求還不嚴,自己又好寫古風,所以使用數字入對,要比生活在律體詩成熟期的杜牧來得輕鬆許多。

駱賓王擅寫五言詩,作品以長篇五言古詩居多,然而經過時光的汰洗,卻是短小精悍的五言絕句最為動人,著名者如《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是戰國時燕太子丹送荊軻刺秦時的作別之地。因為這段歷史,易水在詩人眼中無論寒暑都帶有凜冽蕭瑟的氣象。送別友人,只是一場最普通不過的送別罷了,卻因為這裡是易水,情感便不能不複雜起來。

這樣的詩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只有熟諳歷史的人,才能夠真正地讀懂地理。

駱賓王名字考駱賓王,字觀光。名與字皆出自《周易·觀卦》的爻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一句直譯過來,大意是說觀看一國之風光,利於做國王的賓客。如果是外交官占卜出這樣的爻辭,職業生涯一定非常順遂。

「觀光」一詞,現在已經是「旅遊」的同義語,而在應用《周易》的周代,一國的使者到另一國出訪,接待人員總會帶他四處轉轉,領略本國的風土人情,是謂觀光。所以觀光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只有「王者之賓」即國賓才有資格去做的事情。名賓王,字觀光,這樣的名與字蘊含了長輩對駱賓王的仕途期許,而駱賓王這一生卻從不曾真正地「觀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