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生只讀納蘭詩:一朵芙蓉著秋雨 > 七言古詩 >

七言古詩

填詞

詩亡詞乃盛,比興此焉托1。往往歡娛工,不如憂患作2。冬郎一生極憔悴3,判與三閭共醒醉4。美人香草可憐春5,鳳蠟紅巾無限淚6。芒鞋心事杜陵知7,只今惟賞杜陵詩8。古人且失風人旨9,何怪俗眼輕填詞十。詞源遠過詩律近⑪,擬古樂府特加潤⑫。不見句讀參差三百篇⑬,已自換頭兼轉韻⑭?

【箋注】

1比興:《詩》六義中「比」和「興」的並稱。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為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傳統的兩種表現手法,有寄托之意。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2不如憂患作:中國詩歌批評史上有「發憤著書」、「詩窮而後工」之說。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蓋愈窮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而後工也。」

3冬郎:唐末詩人韓偓的小名。韓偓,字致堯、致光,自號玉山樵人。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因不附朱全忠被貶斥。早年詩歌辭藻華麗,多寫艷情,有「香奩體」之稱。晚年所作因唐末變亂以及個人際遇,風格變得慷慨悲涼。宋錢易《南部新書》乙:「韓偓,即瞻之子也,兄儀。瞻與李義山同年集中謂之韓冬郎是也。故題偓云:『七歲裁詩走馬成。』冬郎,偓小名。偓,字致光。」

4判:通「拼」,甘願。三閭:指屈原,生於湖北秭歸縣三閭樂平裡,被貶前曾任三閭大夫,掌三大姓的宗族事物。《後漢書·孔融傳》:「忠非三閭,智非鼂錯,竊位為過,免罪為幸。」李賢註:「即屈原也,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故曰『三閭』。」

5美人香草:比喻明君賢臣,在詩文中多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韓偓詩中常以美人香草比喻君臣之情。

6鳳蠟紅巾:唐昭宗賜予韓偓的東西。《南唐近事》卷二載,「偓捐館之日,溫陵帥聞其家藏箱笥頗多,而緘鐍甚密,人罕見者,意其必有珍玩,使親信發觀,惟得燒殘龍鳳燭、金縷紅巾百餘條,蠟淚尚新,巾香猶郁。有老僕泫然而言曰:『公為學士日,常視草金鑾內殿,深夜方還翰苑,當時皆宮妓秉燭炬以送,公悉藏之。自西京之亂,得罪南遷,十不存一二矣。』」可憐春、無限淚:指韓偓採用比興手法,對艷麗之詩寄有無限的深情。

7芒鞋心事:指杜甫詩中的痛苦之情。芒鞋,即用芒莖外皮編織成的鞋,這裡指麻鞋。杜甫曾作《述懷》:「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杜陵:指唐朝詩人杜甫。杜甫遠祖為京兆杜陵人,即長安城東南,因此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8只今惟賞杜陵詩:如今人們只知杜甫詩中憂患意,已不知其中的比興寄托之情。

9風人旨:古風騷之旨,即比興的創作手法。風,指《詩經》裡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在詩詞創作上,《詩經》開啟運用詩歌「比」「興」的基本手法,而《離騷》的比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對傳統比興手法有重大發展。兩者同為中國早期文學作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特別是唐宋以來的詩詞創作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十俗眼:淺薄、勢利的庸俗人。

⑪詞源:詞的起源。詞,長短句。詩律:詩的格律。

⑫擬古:詩文效仿古人的風格形式。或擬其聲,或擬其意,或兩者並擬。樂府:最初指主官音樂的官署所採制的詩歌,後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為樂府,宋以後的詞、散曲、劇曲,因配樂,有時亦稱樂府。這裡指宋以前的狹義上的樂府。特加潤:意謂在樂律上,詞相對擬古詩和樂府詩更加圓潤精當。

⑬句讀:文辭語意為已盡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為讀。這裡意謂細讀詳析。三百篇:相傳《詩經》最初由三千餘篇,經孔子刪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其有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篇三百零五,舉成數而稱之為「詩三百」。

⑭換頭:指詞的上闋首句與下闋首句句法不同。亦是曲牌的一種。同一曲調,後曲換其前曲之頭,或只換首句,或換數句。轉韻:又稱「換韻」。古代韻文中,除律詩、絕句不得轉韻和詞曲的轉韻須有定格外,古體詩賦與其他韻文每隔若干句就可以轉換一韻,轉韻一般比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