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此生喜讀納蘭文:我是人間惆悵客 > 河南聶氏三禮圖序 >

河南聶氏三禮圖序

《九經》,《禮》居其三,其文繁,其器博,其制度今古殊,學者求其辭不得,必為圖以象之,而其義始顯。即書以求之,不若索象於圖之易也。《禮》之有圖自鄭康成始1,而漢侍中阮諶受《禮》於綦毋君2,取其說為圖,又有梁正、夏侯伏明、張鎰三家,而今皆無傳矣。周世宗釐正典禮,洛陽聶崇義以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凡山陵禘祫、郊廟器玉之制度3,悉從其討論。乃考正《三禮》舊圖,繢素而申釋之4,篇敘其凡,參以古今沿革之說,至宋建隆三年表上於朝5。詔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之士重加參議,拙所駁正,崇義復引經釋之。當書成時,太祖嘉其刊正疑訛,既被紫綬、犀帶、白金、繒帛之賜6,頒其書學宮,又以其圖繪國子監宣聖殿後北軒之壁。逮至道初7,舊壁頹落,命易以版,改作於論堂之上。鹹平中8,天子幸學9,親覽觀焉。

【箋注】

1鄭康成:鄭玄,字康成,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

2阮諶:師從綦毋君,造《三禮圖》傳於世。

3禘(di)祫(xia):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種隆重儀禮。或禘祫分稱而別義,或禘祫合稱而義同,歷代經傳,說解不一。章炳麟以為,「禘祫之言,洶洶爭論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為殷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為禘小於祫,何大祭之雲?故知周之廟祭有大嘗、大烝,有秋嘗、冬烝。禘祫者大嘗、大烝之異語。」詳《國故論衡·明解故下》。《後漢書·章帝紀》:「其四時禘祫於光武之堂。」李賢注引《續漢書》:「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國語·周語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4繢(hui)素:《論語·八佾》:「繪事後素。」謂先有白色底而後施以五彩。後遂以「繢素」喻修飾。

5建隆:宋太祖年號(960—963)。建隆三年為962年。

6紫綬:紫色絲帶。古代高級官員用作印綬,或做服飾。《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犀帶:犀角帶。飾有犀角的腰帶。非品官不能用。繒帛:絲綢之統稱。

7至道:宋太宗年號(995—997)。

8鹹平:宋真宗年號(998—1003)。

9天子:這裡指宋真宗趙恆。幸學:皇帝巡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