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此生喜讀納蘭文:我是人間惆悵客 > 卷三 經解序三 >

卷三 經解序三

孫泰山春秋尊王發微序

宋晉州孫明復先生慶歷間隱居泰山1,學《春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以教授弟子。範文正、富文忠兩公言先生道德經術宜在朝廷2,召拜校書郎、國子監直講,後官至殿中丞而卒。方先生臥病時,天子從韓忠獻之言3,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家錄其書,藏於秘閣。案唐以前諸為《春秋》說者,多本三傳,至陸淳始別出新義4。柳子厚所謂明章大中5,發露公器者也6。先生之書,因淳意而多與先儒異。故當時楊安國謂其說戾先儒,而常秩亦言其失之刻。石林葉氏謂其不達經例,又不深禮學,議者殊紛紜。雖然群言異同,必質諸大儒而論定。歐陽子言:「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其言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經之義為多7」。而朱子亦謂:「近時言《春秋》者,如陸淳、孫明復,推言治道,凜凜可畏,終是得聖人意。」繹二子之言以讀先生是書,則《春秋》大義,諸家所不及者,先生獨得之,又豈可以說之異同而妄議之也哉!

【箋注】

1孫明復:北宋初學者孫復,字明復,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因曾隱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在經學領域注重探尋本義,不惑傳注,開宋代以義解經的風氣。

2範文正: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富文忠:宋時名相富弼,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曾封鄭國公,故稱富鄭公。元豐六年卒,謚文忠。

3韓忠獻:北宋政治家、名將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謚忠獻。

4別出新義:唐代經學家陸淳以為《左傳》長於敘事,但宣揚《春秋》「大義」,則不如《公羊傳》和《谷梁傳》,開宋儒懷疑經傳的風氣。

5柳子厚:唐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明章:表明。大中:《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王弼註:「處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註:「像大臣處於尊貴之位,守大正之道。」後以「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

6發露:顯示。公器:共用之器,這裡指醇正之學術。

7歐陽子: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秋聲賦》一文中曾自稱「歐陽子方夜讀書」。此段文字出自《歐陽修集》卷三十《孫明復先生墓誌銘》,與原文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