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召旻 >

召旻

【題解】

這是一位老臣諷刺幽王任用小人,以致朝政混亂、災荒頻仍、國土日削、國家將亡的詩。此詩與前一首都是斥責幽王的,上首斥責女寵干政,此詩斥責小人亂政。國家衰敗至極,詩人對此痛心疾首,無可奈何,寫下這首詩。第一章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天降災禍,饑饉遍野,百姓流亡的可怕情景。二、三、四章揭露小人當道,綱紀敗壞,相互傾軋,昏亂邪僻的混亂狀態。後三章主要懷念從前,痛心當今,並分析原因,希望能任用賢臣,改變現狀。《毛詩序》說:「《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壞也。旻,閔也,閔天下無如召公也。」認為此詩也是凡伯所作,難以考定,但肯定是一位不滿現實的賢臣。

旻天疾威[1], 天篤降喪[2]。 瘨我饑饉[3], 民卒流亡[4]。 我居圉卒荒[5]。

【譯文】

上天暴虐又瘋狂, 降下巨大的災殃。 遭受飢餓和痛苦, 百姓都已盡逃亡。 居住之處俱荒涼。

【註釋】

[1]旻天:上天。疾威:暴虐。

[2]篤:厚,嚴重。喪:喪亂。

[3]瘨(diān):害,降災。饑:谷不熟。饉:蔬不熟。

[4]卒:盡,全。

[5]居圉(yǔ):言所處之國。一說圉指邊陲。卒荒:盡皆荒蕪。


天降罪罟[6], 蟊賊內訌[7]。 昏椓靡共[8], 潰潰回遹[9], 實靖夷我邦[10]。

【譯文】

上天降下了法網, 蟊賊內訌鬧嚷嚷。 互相譖毀不恭敬, 昏庸邪僻沒人樣, 此人怎能理周邦。

【註釋】

[6]罪罟:法網。

[7]蟊賊:吃莊稼的害蟲。此處喻貪污的權臣。內訌(hong),內部自相爭鬥。

[8]昏:昏亂,胡亂。椓:通「諑」,意為譖毀,即捏造事實,說人壞話。靡共:不恭敬。共,恭。一說不供其職。

[9]潰潰:昏亂貌。回遹(yu):邪僻。

[10]靖:治。夷:平。


皋皋訿訿[11], 曾不知其玷[12]。 兢兢業業, 孔填不寧[13], 我位孔貶[14]。

【譯文】

千方百計謗別人, 不知自己有污點。 君子兢兢又業業, 不敢休息不苟安, 職位一再被黜貶。

【註釋】

[11]皋皋訿訿(zǐ):誹謗詆毀人之狀。

[12]玷:玉上的斑點,比喻人的污點。

[13]孔填(chen):很久。

[14]貶:降免。


如彼歲旱, 草不潰茂[15], 如彼棲苴[16]。 我相此邦[17], 無不潰止[18]。

【譯文】

如今就像天大旱, 地裡野草不豐茂, 像那枯草倒地邊。 仔細觀察這國家, 崩潰傾倒在眼前。

【註釋】

[15]潰茂:豐茂。《鄭箋》:「『潰茂』之潰當作『彙』。彙,茂貌。」

[16]棲:棲息。苴(cha):枯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蓋謂枯草偃臥有似棲息也。」

[17]相:看,觀察。

[18]潰:崩潰。止:之。


維昔之富不如時[19], 維今之疚不如茲[20]。 彼疏斯粺[21], 胡不自替? 職兄斯引[22]。

【譯文】

從前富裕今天窮, 現今苦難到頂峰。 把菜當米肚裡空, 何不引咎回家中? 亂局越來越嚴重。

【註釋】

[19]時:是,此,指今時。

[20]疚:貧病。茲:此,指此時此地。

[21]疏:當即「蔬」,古所謂的「疏食」、「粗食」,實際上也是以蔬菜居多的飯食。粺(bai):精米。張次仲《待軒詩記》:「彼時之疏,斯時直以為粺。即粗糲之食亦不可得,荒亂之象如此。」

[22]胡不自替?職兄斯引:《鄭箋》曰:「女小人耳,何不自廢退,使賢者得進?乃茲復主長此為亂之事乎?」替,廢。言小人何不自己引退。職,主,專。兄,同「況」,情況。斯,其。引,長。


池之竭矣[23], 不雲自頻[24]。 泉之竭矣, 不雲自中[25]。 溥斯害矣[26], 職兄斯弘[27], 不災我躬[28]?

【譯文】

池中之水逐漸干, 沒有流水注裡邊。 噴泉之水逐漸枯, 泉眼裡面源頭斷, 災害已經遍全國, 災情還要大擴展, 不怕自身遭災難?

【註釋】

[23]竭:乾涸。

[24]頻:當從《魯詩》作「濱」,水邊。

[25]中:指泉水的中間。朱熹《詩集傳》:「池之竭由外之不入,泉之竭由內之不出,言禍亂有所從起。」

[26]溥:普遍。言普遍受害。

[27]弘:廣大,發展。

[28]不災我躬:是說難道不會災及我身?災,同「災」。


昔先王受命[29], 有如召公[30]。 日辟國百里, 今也日蹙國百里[31]。 於乎哀哉! 維今之人, 不尚有舊[32]。

【譯文】

從前先王受天命, 眾多賢臣如召公。 每日闢土上百里, 而今每日減百里, 令人傷心令人痛! 看看當今執政者, 沒有一個有德行。

【註釋】

[29]先王:指文王、武王。受命:受天命為天子。

[30]召公:指召康公,文王、武王、成王時大臣。

[31]蹙:縮小。指犬戎入侵,諸侯叛離,國土日削。

[32]舊:舊德之臣。《詩集傳》:「今世雖亂,豈不猶有舊德可用之人哉?言有之而不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