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權輿 >

權輿

【題解】

《毛詩序》說:「《權輿》,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三家詩無異義。方玉潤《詩經原始》評論說:「賢者去就,只爭禮貌間耳。而此詩所較,不過區區安居餔歠事,恐非賢者志也。……蓋賢者每欲微罪行,不欲為苟去,恐張君過耳。康公之失,當不止是故,賢者藉是乘機而作也。不然,食至無餘,而且不飽,康公禮貌縱衰,何至此極耶?」這是說康公可能有更大的問題,才使賢者離去,說吃不飽只是借口而已。這是方氏的理解。後來還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沒落貴族在歎息生活今不如昔。

於[1],我乎! 夏屋渠渠[2], 今也每食無餘。 于嗟乎[3]! 不承權輿[4]!

【譯文】

唉,我呀! 從前住在高樓大廈之中, 而今每頓飯都吃得一乾二淨。 唉呀呀! 再不能重見當初的光景!

【註釋】

[1]於(wū):歎詞。

[2]夏屋:大屋。《毛傳》:「夏,大也。」渠渠:屋子高大寬敞貌。

[3]于嗟乎:悲歎聲。於,同「吁」。

[4]承:繼承。權輿:當初。方玉潤《詩經原始》:「胡氏一桂曰:作量自權始,以准量由此而生;造車自輿始,以蓋軫由此而起,故謂始曰權輿。」


於,我乎? 每食四簋[5], 今也每食不飽。 于嗟乎! 不承權輿。

【譯文】

唉,我呀! 從前每頓飯都是四盤佳餚, 而今每頓飯都不能吃飽, 唉呀呀! 再不能重見當初的美好!

【註釋】

[5]簋(guǐ):古代的盛食具,圓形,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