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尋找知己的孤獨 >

尋找知己的孤獨

《流鶯》也是李商隱非常好的一首詩。我已經講過王爾德的《夜鶯》,可以發現兩個詩人對「鶯」這個主題有一種執著。李商隱還寫過另外一首有名的與鶯有關的詩:「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如果黃鶯是春天的鶯,如果它哭的時候有眼淚的話,眼淚會把最高處的花染濕。我們會覺得這兩個人用的意象相像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狀態,這裡的「流鶯」當然講的是他自己,就像王爾德的夜鶯在講他自己。「流鶯飄蕩復參差」,一開始就是春天,因為黃鶯的身體非常小,在春風當中飄來飄去,「復參差」。「參差」與「飄蕩」都是在講流鶯的身體沒有辦法把持自己。因為身體太小,風吹來的時候,就在那邊飄蕩,有一點流浪與漂泊的感覺。「渡陌臨流不自持」,渡過了阡陌,在田中飛過去,有時候可能飄到河流的旁邊,是沒有辦法把持自己的狀態。這一句已經點出了人對自己生命的漂流和落魄無法自主的感傷。

流鶯會唱歌,叫做「囀」,春天黃鶯的叫聲像歌聲一樣,是最美的歌聲。唐朝的雅樂當中,有一首名字就叫《春鶯囀》。「囀」是很巧妙的鳥歌唱的聲音。李商隱說黃鶯這麼會唱歌,「巧囀豈能無本意」,唱出這麼美的歌聲一定要傳達什麼意思吧?李商隱把自己生命的熱情與流鶯的意象混合在一起,流鶯跟春蠶、蠟炬是同樣的意義。流鶯這樣一直叫,一定是希望有人聽懂它的意思。背後的意思是說,流鶯是孤獨的,如此美麗的聲音沒有人懂,就像王爾德寫的夜鶯最後死在玫瑰花下,早上大學生出來的時候看到了玫瑰,可是沒有看到夜鶯的屍體。李商隱在這裡講生命的熱情,不見得會被人看到,也不見得會被人懂,不一定被別人珍惜,自己珍惜就好了。「春蠶到死」與「蠟炬成灰」都是自我完成的形式,所以「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良辰未必有佳期」,是說黃鶯生存的時代是在春天,是良辰,是最好的季節,可是未必能夠有「佳期」。佳期是講未必能在這個季節當中碰到對的對象,未必能夠真正被瞭解。又是李商隱對自己孤獨的感傷。所謂象徵詩派意象的應用已經非常明顯,我覺得大家有興趣都可以用象徵派的意象方法為自己寫一首詩,所謂象徵就是把自己跟對像交疊。我看到眼前的花,把自己投射進去,那我在談花的凋零的時候,談的是我自己生命的凋零,這個就是象徵。

詩人覺得流鶯是他自己,就有很多自憐出現。用自憐、自戀去形容李商隱,我想他也不會反對,他是自己生命最大的眷戀者。他在愛所有其他人之前,首先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有一種對自己的悲憫,所以「風朝露夜陰晴裡」,流鶯好像在颳風的早上、下露水的夜晚,陰天、晴天都這樣飄蕩著。「萬戶千門開閉時」,在這樣一個繁華的城市,有這麼多人的家,這些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可是誰為你開這個門,誰為你關這個門?這兩句很明顯,李商隱已經把自己與流鶯混合在一起來談了,他有一點在感歎自己到底在忙什麼。他把流鶯的主觀一下帶到了對自己孤獨的感歎。

「曾苦傷春不忍聽」,這個時候他又感歎流鶯,覺得每次聽到黃鶯的叫聲,就是感傷春天又來了,不忍心去聽黃鶯的叫聲。有一點像王爾德提到夜鶯把心臟貼在玫瑰刺上叫出來的聲音,人是不忍去聽的,因為知道生命最大的自苦,才會換來最美的東西出現。「苦」與「忍」是李商隱對自己生命另外一個形式的投射,「鳳城何處有花枝」,「鳳城」是講長安城,在這樣繁華的長安城,什麼地方有讓黃鶯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的花枝?這個問話非常巧妙,有一點像蘇東坡後來寫的「無枝可依,無枝可棲」。黃鶯一定要有一個花枝才停下來,可是這個城好像連花枝都沒有,這當然是在講詩人自己的孤獨,在他尋找生命知己的過程裡面,幾乎是絕望的狀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