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第十講 李商隱(下) >

第十講 李商隱(下)

《錦瑟》

《錦瑟》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李商隱的幾首詩之一,也是我自己這幾年最喜歡寫的一首作品,這首詩面可以說把李商隱運用典故、運用象徵、運用意象的寫作方法發展到極致了。

有趣的是一開始,他所使用的技巧又並不複雜,而是用了比較直接的方法。「錦瑟無端五十弦」,是很沒有來由的一個寫法。如果在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當中,會對這一句有很多猜測,最早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是李商隱對於自己接近五十歲生日的一個描述,因為他四十六歲左右去世。當然對於他的生卒年月現在講法非常不一,詩人裡面生卒年這麼不確定的恐怕沒有別人了。一般的年譜認為李商隱四十六歲死亡,也有說七十二歲,差別非常大,我想四十六歲與七十二歲在生命經驗上是非常不一樣的。

在這些客觀資料非常不確定的狀況下,「錦瑟無端五十弦」是不是在講他接近五十歲時的生命經驗的感歎,是可以有部分保留的。我覺得這首詩,可以看到詩人在他的中年時期很明顯的一種心事。我喜歡這一句的主要原因是「無端」兩個字。「無端」就是沒有原因,沒來由。我們常常會覺得只有到某一個年齡,才會發現「無端」。年輕的時候過生日,二十二歲、二十三歲在那邊斤斤計較,到某一個時候忽然覺得「無端」,「無端」就是歲月累積到一個時候,忽然覺得怎麼這麼快。他彈著琴,忽然覺得瑟為什麼是五十根弦,好像也在說為什麼生命匆匆就過了五十年,也許有這樣的類比,不見得一定要聯繫在一起。我一再強調,象徵詩派的意象運用可能性非常大,我會越來越跳開逐字逐句的解釋方法,希望大家能夠用看萬花筒的方法,把李商隱的句子打碎掉,重新組合,這裡面會產生很多迷離的經驗。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本來就不是一個清楚的邏輯,如果非要整理出清楚的邏輯,對詩本身會是很大的傷害。《錦瑟》這首詩是李商隱最精彩的作品,裡面迷離的經驗特別明顯。

「錦瑟無端五十弦」,我們感覺到一種很深的感觸,沒有理由怎麼五十了?「一弦一柱思華年」,用手撥的絲線叫做「弦」,「柱」是左手去移動的支撐著弦的東西,彈古箏的朋友可能都還知道,支撐弦的三角形的那個東西叫做「柱」,彈箏或者瑟時,都是右手在彈的時候,左手要移動柱,等於是調音。「一弦一柱」是在講彈琴的時候手的動作,「思華年」,演奏者或者歌唱者在演奏、歌唱時,其實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華年。這兩句都不引用典故,而是直接書寫,可還是很難解釋,因為李商隱直接把心情講出來,如果要追求原因結果,什麼也找不到。他只是把生命裡面的一個經驗切片,讓你感觸到。

最精彩的是下面的兩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一個人回憶自己的一生,回憶自己生命最美好的部分,到底生命為什麼值得眷戀?生命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象徵派的詩人給出的解答竟然與文以載道派的文人完全不同。

文以載道派很可能認為生命的意義在孝、忠,但李商隱提出來的答案是非常茫然的,「莊生曉夢迷蝴蝶」,用了典故,莊子早上起來發現剛才做了夢,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天空上到處翩翩飛舞。他想剛才我是莊子嗎?還是我剛才是蝴蝶,是我夢到蝴蝶嗎?還是蝴蝶夢到我?他對於生命的現實與非現實在剎那之間產生了不確定感。七個字當中最重要一個字可能是「迷」,這個「迷」可能是迷戀,也可能是迷失,兩個迷都是生命的彷徨經驗,都是生命當中的某一種非理性的狀態,這個字被用在莊子的典故當中,變成生命不可知的一個意象。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知道到底答案是什麼,所有的註解都是越註解越糟糕,因為這七個字本身就是答案。謎底就在謎面當中。我們總是以為有謎底,可是謎題就已經是謎底了。

我覺得象徵主義的詩都應該用這樣的方法來看。註解李商隱的詩更好的方法,當然是大家回憶自己的某一個經驗。譬如說你可能在某一天有過一個夢境,然後夢醒一剎那,會覺得剛才那個東西那麼真實,又開始覺得它不真實。這是人生的經驗,是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的感受。

下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鵑」。重點在「托」,生命是茫然的,生命的真理、道理並不清楚,我們迷惑、迷失、迷戀,可是熱情還在,「托」是全部付託。這裡又用了一個典故,讀過中國美術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典故,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畫著一個長鳥的身體和人的臉的皇帝,就叫做杜宇,他站在一朵花前面。他把皇帝的位置讓給別人,自己就化成一隻鳥,每當春天來臨之前,他會一直叫,把春天叫回來,叫到最後他的血會噴出來,染紅一種白色的花,就是杜鵑。

這個故事非常像王爾德寫的夜鶯,這裡面都有一種生命的熱情。春蠶也好,蠟炬也好,夜鶯也好,都在講同一個東西,就是生命的熱情,生命的燃燒。杜宇後來被視為希望的皇帝,就是把春天叫回來的皇帝,大家叫他「望帝」。「望帝春心」,春天的時候他所有的心願就是去染紅杜鵑。

第一句的重點在「迷」,第二句的重點在「托」。我覺得象徵詩派的意象優劣在於用字的精準與否。「迷」是迷惑、迷戀、迷失,「托」是付託、寄托,讓生命全部都托付在這件事情上,去完成這件事情。

下面兩句詩是大家最熟悉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兩句詩完全是用意象組成的,滄海是一個意象,月明是一個意象,珍珠是一個意象,淚水是一個意象。李商隱把四個意象放在一起,只是給我們看海洋、月亮、珍珠、淚水,這裡面有很多古代的傳說。

傳說在夜晚月圓的時候,蚌殼會一一打開,讓它的珍珠去吸收月亮的精華,這是一個很美麗的意象,你會感覺到某一個月圓的晚上,海洋中所有的蚌殼全部張開來,一粒一粒圓形的珍珠與天空上的明月之間有了關係。另外一個傳說是「鮫人」,其實就是中國的美人魚的故事,她在月圓的晚上會一邊唱歌一邊哭,她掉下來的每一滴淚水全部變成珍珠。這兩個傳說合成了「滄海月明珠有淚」。他並沒有講到底生命是什麼,只是讓大家覺得生命是這樣的狀態,這個狀態與春蠶的狀態、蠟炬的狀態完全一樣。日日夜夜你都有一個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珍珠要變圓,淚水不斷地流,月亮缺了再圓,海洋中的潮汐來來去去。其實李商隱在講大自然當中所有生命的狀態,不過就是一個意象,在講生命無怨無悔、永續不斷的狀態。

我們會覺得這大概是李商隱最美的句子,也是大家常常引用的句子,事實上他就是運用四個意象:滄海、月明、珠、有淚,每次把這首詩翻譯成法文、英文給朋友看,都覺得一塌糊塗。因為法文、英文的文法太嚴格,一定要有主詞受詞。怎麼解釋珍珠有眼淚呢?最後就亂七八糟了。漢字最適合這樣來表達,因為所有的意象全部是獨立的。我覺得漢詩最適合象徵詩派,非常短,非常精簡,能夠把意象用到最渾圓的狀態,其中完全是一種迷離的經驗。大家會不會覺得滄海、月明、珠、有淚,很像萬花筒中的那種晶瑩的經驗,好像在看折射的光。漢詩不僅是敘事,更是一種迷離錯綜的經驗,竟然可以把生命裡面的某一個複雜得講不清楚的東西,用這七個字寫出來,這就是詩歌中意象的重要性。詩的意象,是生命經驗的再現。

「望帝春心托杜鵑」之後,轉到「滄海月明珠有淚」,是一個生命經驗、熱情的擴大,在春天有一隻鳥那樣把春天叫回來。我們不知道在睡著的夜晚,皓月當空時,月光與海洋、珍珠之間的關係。「滄海月明珠有淚」裡有一種好大的情感。「珠」與「淚」,都是客觀的,只要加上「有」字,就有了主觀性。珍珠有了眼淚,這是李商隱最厲害的地方,他用了一般詩人最不會用的字——「有」,這是很難用的字。「荷葉生時春恨生」中他用了「恨」,如果是「荷葉生時春生」就沒有那麼大的意思了,「恨」字一放進去,有了主觀意象。「珠有淚」的關鍵是「有」字,「有」字一放,意境全出。

「藍田日暖玉生煙」,也是一個典故,藍田是產玉的地方。傳說當地地底下有寶物,白天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會冒出一層煙霧。「藍田日暖」是說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地底下的玉會變成一種煙。這個意象很朦朧,藍田是一個地名,太陽暖了是一個意象,玉是一個意象,煙是一個意象,李商隱把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珍珠和淚有形狀上的連接,因為都是圓的、透明的。玉與煙好像更難連接,可是玉裡面有一種溫潤,煙裡面好像有一種嚮往,似乎也是可以聯繫在一起的。

李商隱把人的生命經驗複雜化,這樣講起來,我們會發現最美的這四句詩,都是在講他給自己的答案,就是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到底有什麼價值,到底有什麼意義。那些文以載道的內容他好像都沒有,不過是回來完成自己的私情,所以最後寧可說他的生命意義就像莊子夢到蝴蝶,像望帝在春天把花染紅,像月圓之夜的大海裡面珍珠的形成,像地底下被深藏的玉,即使在最不被瞭解的狀況裡,還會冒煙,去感覺太陽的溫暖。這是四個生命的經驗。詩人在「思華年」的過程當中,為自己找到了四種生命不同的狀況。

「此情可待成追憶」,李商隱每一次用了很多意象之後,就會轉回來直接書寫,這是他很成功的地方。通常象徵派的詩人是比較小眾的詩人,因為意象用得多,一般人不是很容易懂。

比如台灣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意象用得多的詩人像洛夫、商禽,一般人不是很容易進入他們的詩歌世界。鄭愁予的詩很多人都喜歡讀,因為他沒有用到那麼複雜的意象。李商隱意象用得極好,我覺得他是中國詩人用意象用得最好的,可是他又不會固執地用意象。當他講「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時候,完全是用白話書寫,就是說這個情感可以變成一生一世永遠的回憶。「此情可待」,是講前面的莊生迷蝴蝶,望帝托杜鵑,滄海月明和藍田日暖。「只是當時已惘然」,其實他在講盛唐,那個時候你根本不知道盛唐的華麗,可是回憶的時候這些就變成了華麗。真正的華麗是在回憶當中才發生的,真正身處華麗當中的人反而沒有感覺。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回憶自己的生命,都有這種感覺,想想自己的初戀,想想自己某一次很重要的生命經驗,大概都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甚至你從來沒有跟別人講過,可是在你的生命裡面,這是會反反覆覆被懷念、回憶的一個部分。可是那個時候,已經過去了。

可以看到李商隱把晚唐經驗做了一個最好的類比,而且從個人私情的經驗,擴大到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投射的生命體驗。我絕不認為私情文學只屬於詩人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私情的部分,這才是重點。我們一直認為大愛的文學,大家都可以進行自我投射,其實不見得。《石壕吏》中有大愛的經驗,可是如果我們沒有經歷悲慘的戰爭,有時候也進不去,反而像這種私情經驗,多多少少一般人都會有。分辨大愛與私情,認為私情文學都是個人小世界中的東西,別人沒有辦法參與,是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對私情文學很大的誤解,每一個人都有私情,私情部分擴大起來,力量更大。《錦瑟》這首詩全部在講私情,可是這種私情經驗,大家可能在自己的生命裡都多多少少有過感覺。「此情可待成追憶」,每個人大概都覺得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吧?

李商隱直接把生命的私情部分擴大了,擴大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大家可能會覺得李商隱是一個典故用得極好的人,可是我也要提醒,如果不知道這個莊子的典故,不知道望帝的典故,讀這首詩,文字本身的感覺也是可以傳達的,所以我覺得象徵詩派非常特別,可以把一個典故的艱難轉成文字的迷人。假設我不知道莊子的故事,可是「莊生曉夢迷蝴蝶」,「迷蝴蝶」三個字已經形成很特別的意象,因為它非常華麗,而且有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最後一個女子穿著那麼華麗的衣服,手上就是拿著蝴蝶的屍體。這是種很奇怪的經驗,它是華麗,同時又是死亡,所以李商隱用迷惑、迷失、迷戀,去總結這樣一個很特別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