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鳳凰台》 >

《鳳凰台》

唐朝格式最嚴格的詩叫「律」,就是法律的「律」。什麼叫「律」?當然是紀律、規則。《鳳凰台》是李白很有代表性的律詩。讀完《蜀道難》,也許覺得李白是一個不懂規則的人,因為他那麼叛逆地去破壞規則。真正懂得叛逆的人是懂得規則的人,不懂規則的叛逆叫做胡鬧,不叫叛逆。在美學上,叛逆可以被理解為創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一開始氣勢就好大,在南京,傳說山上來了三隻鳳凰,鳳凰飛走以後,那個地方就被命名為鳳凰台。在這十四個字當中,李白的一貫規則已經出來了。鳳凰是華麗的,鳳凰是貴族的象徵,全身的羽毛都是彩色的。「鳳凰台上鳳凰游」,重複兩次「鳳凰」,華麗性更高了。第二句開始出現他的茫然與悲哀——「鳳去台空」,長江兀自流去。

律詩第三到第六句最為嚴格。「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完全對仗,連押韻平仄都對仗。這是李白的厲害。李白完全懂規則,只是有時候不用這個規則,這個規則只能講一種話,可是他想講很多種話,於是他就創造新規則。曾經建都在南京的吳,華麗的宮廷、花草已經埋在了荒涼的幽徑底下,李白一直在把華麗與悲哀這兩個元素做著對比。「晉代衣冠」,東晉王羲之、顧愷之在這裡生活過,他們的衣冠也成為古丘了。這裡有一種緬懷,燦爛的吳代、晉代、繁花、一代精英,今天都是幽徑與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是最明顯的律詩結構,三與二對,山與水對,一個字扣一個字,簡直沒有一個字是意外。李白運用文字精準到如此程度。「三山半落」是遠遠看到三座山在天之外,然後「二水中分」,全部是對仗,上面是青天,下面是白鷺。這是講李白在南京看到長江中有一個沙洲,水被分成兩條過去。把主詞調一下,就是青天外面半落著三座山,白鷺洲分開了兩條水。因為要對仗形式,變成「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就是為什麼詩方便記憶,因為中間有嚴格的規則。

其實不一定是「三」山,「三」只是為了與「二」形成對仗,可能是四座山,也可能是一座山。但這樣一來,文字就構成了一個畫面。「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明朝畫家石濤就用這兩句詩來畫畫。這兩句詩完全是繪畫的感覺。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最後兩句再把意思收回來。律詩起頭必須很大氣,收尾必須收得有餘韻,中間要講規則,最體現功力的地方,就在三四五六這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