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流沙河講古詩十九首 > 第二講:李陵蘇武詩(其二) >

第二講:李陵蘇武詩(其二)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恨恨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司馬遷和李陵,本來並沒有什麼關係,兩個人連話都沒有說過,就是因為李陵投降匈奴這件事,他站出來為李陵叫屈,就遭受到「宮刑」,這是一種只比死刑輕一等的刑罰。那個時候,因為漢武帝連年打仗,國庫空虛,各種刑罰都是可以拿錢來贖買的,八千錢可以「買」死刑,六千錢可以「買」宮刑,但司馬遷很窮,連這六千錢都拿不出來,只好接受了宮刑。這對司馬遷來說是奇恥大辱,但他非常艱難地忍受下來,堅持把《史記》寫完。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說自己「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就是這樣忍辱負重地完成了《史記》。這樣來看的話,也可以說,整部《史記》都和李陵是有關係的。

匈奴那邊對李陵和蘇武的待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不僅對投降了的李陵封王重用,對決不投降的蘇武,也是尊重有加。當蘇武拒絕投降而自殺時,匈奴派最好的醫生把他搶救過來,後來不僅給他供應糧食,還派了一個漂亮女子給他作伴,還和蘇武生育了五個娃娃。對他那麼好!宋代的王安石在他寫的《明妃曲》中,曾經發過一番感慨,說是「漢恩自淺胡恩深」。我們還知道,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到密蘇里號戰艦上接受日本投降,就專門請兩位曾經被日本人俘虜過的美國將軍參加,還為他們準備了簽字專用的鋼筆,以示尊重。因為這兩位將軍當初都是率部抵抗到最後,在彈盡糧絕、突圍又沒有希望的情況下才投降的。這些都說明,從不同的視角,或者用不同的文化來衡量,對李陵這樣迫不得已的投降,是會有不同的看法的。

下面我們來讀李陵這組詩的第二首。

第一句「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兩人手牽手走到了橋上,李陵更加傷感起來了。「梁」就是橋。以前的房梁是一根木頭搭在兩邊牆上,這是「梁」字的本義;橋也是搭在兩邊河岸,所以就用「梁」來表示橋了。兩個人走到橋的中間,就必須分手了,因為這裡就是國界了,就像現在的鴨綠江大橋一樣,這半邊是我們中國,那半邊就是朝鮮,再走就跨越國境線了。「遊子」是指蘇武,古時候這個「游」,並不是現在「旅遊」的意思,凡是出門在外的人,都可以稱為「遊子」,連外出當官都叫「宦游」。「暮」是黃昏。李陵是說我無法送你過橋了,到了今天黃昏的時候,你會走到哪裡、又會寄宿何處呢?這是在表示對朋友深深的掛念。

第二句「徘徊蹊路側,恨恨不能辭。」「蹊路」是小路;「恨」就是「憾」,在古代,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遺恨」就是「遺憾」;「不能辭」是說不出話來。分手在即,李陵滿懷的遺憾,鬱悶得說不出話來,只能在橋下的小路上來回徘徊。這種情形我是親身經歷過的。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到一位皖北的詩人朋友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他一直把我送到車站,車子都快要開了,他還在下面一邊拿袖子揩眼淚,一邊在那裡狠狠地跺腳,這就叫「恨恨不能辭」,就是難受得說不出話來。真正好朋友分手,就是這個樣子。正如柳永說的,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行人」是要走的人,就是指蘇武。為什麼「難久留」呢?因為漢朝派來迎接蘇武的隊伍,已經等候在橋那頭了,蘇武當然無法久留,兩個人只能無奈分別,互相說我們的友誼是無法忘記的、我永遠都記得你,這就是「各言長相思」。我記得有一位長者到了癌症晚期的時候,我去看他,大家都知道這是人生的最後一面了,握著手都說不出話來,我最後就指著自己的額頭說:「我永遠把你記在這裡的。」這個就叫「長相思」。

下面這兩句詩,很能體現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就是明知道沒有指望的事情,也會找些說法來安慰對方。「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說不定我們也會像太陽和月亮一樣,雖然是各走各的,但還是有相見的時候。因為太陽和月亮,每個月在陰曆十五那一天,夕陽還沒下山,皓月已經東昇了,所以這一天叫「望」。《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日月如君臣之相望也」。這些都是說來安慰人的話,就像我們去看病重的朋友,嘴巴上總會說什麼「這個偏方說不定會起作用,我們二天還可以慢慢擺龍門陣」,其實心頭明白,那是無望的。

蘇武是朝廷的文官,李陵也是朝廷的武將,在說寬心話的時候,也免不了要來兩句官腔:「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前一句就是官腔,是說你蘇武回到漢朝以後,要好生工作,努力發揚你的美德。這當然也有勉勵蘇武、提醒他自愛的意思。蘇武在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這是很高尚的美德,李陵希望他回到漢朝以後,還要努力發揚這種道德精神。因為李陵和蘇武都是道德修養很高的人,他們把履行道德義務看得非常重要。說過這些官話,李陵還是結束在朋友之間的相互寬慰上:我們還可以一直等嘛,等到有一天,你我頭髮都白完了的時候,也許我們還會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