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別緊張,沒人在意你的尷尬 >

別緊張,沒人在意你的尷尬

緊張,是演講的第一道難關。不管是事先有所準備,還是臨場發揮,無論你的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甚至不管你是老鳥還是菜鳥,都難免有一定程度的緊張。要消除緊張,首先,你要對演講中疏失的真實傷害有正確評估,也就是不要過高估計它的嚴重性;其次,你要對自己有正確認識,要知道即使是內向的性格,也有獨特的優勢;最後,你還可以用「故事性陳述」的技巧,避免腦子一片空白的尷尬。

別把出錯當回事

〈誤區〉

重點都放在了尷尬上

緊張這事兒,說來也怪,人家越叫你別緊張,你就會越緊張。許多人在公開場合講話,總是擔心會出錯誤,害怕場面變得尷尬,覺得自己的小錯誤在大家眼裡就是大問題,拚命想掩飾這種緊張的狀態,結果往往將緊張暴露得更加明顯。

在出錯了之後,還有人會努力解釋這個錯誤,想讓大家接受。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反而將大家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到這個錯誤上來,本來能被接受、被原諒的錯誤,在一再解釋中變得格外醒目。

〈小訣竅〉

別把錯誤當回事

想要應付這種緊張,或讓尷尬局面盡快過去,你得先明白一個道理: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就算你在台上講話,也沒誰會像你自己想像的那麼關注你。也就是說,首先,你自己不示弱,沒人看得出來你有多緊張;其次,你就算真的弱掉了,也沒有人會像你一樣覺得那麼嚴重。

舉個例子,如果你看那些高水平演講的視頻時,留神仔細盯著看講話人的手,你會發現——基本都在抖,特別是拿著稿紙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抖成篩糠。這就是緊張嘛,可是如果不仔細觀察,你肯定也不會發現。為什麼?因為作為觀眾,你很少能留意到演講者到底有多緊張。

反過來說,當你處在類似演講的公開表達場合時,你要記住,觀眾根本看不出來你有多緊張。既然人家看不出來,你也就不用再花力氣刻意掩飾。進一步說,就算你一不小心出了差錯,也盡量不要當場糾正,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台下的聽眾根本就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會像你自己那樣在意。

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師有一個經典的救場案例。某電視節頒獎禮的隆重現場,主辦方啟用了高科技的觸屏電腦,給嘉賓查閱並宣讀獲獎名單。設計很高大上,可是偏偏在宣佈某個重要獎項的節骨眼兒上,這個電腦死機了。嘉賓在台上一臉茫然,億萬觀眾守在電視機前看著直播——你說尷尬不尷尬?

這時候,現場主持人何炅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很簡單,人家愣是沒當回事。他就說了一句話帶過去了:「其實除了最炫的高科技設備,我們也同時準備了最原始的手段。」然後麻溜地換上裝好獲獎名單的信封,整個頒獎禮也就順利地進行下去了。

這個場面回想起來尷尬得要死——那麼高大上的設備不能用,就像是激光炮換回鳥銃[1],本來是特別滑稽的一件事,可是人家自己沒當回事,也就帶著觀眾不拿這當回事了。電腦死機了?正常啊,誰沒死過機啊;備用方案很爛?廢話,備用方案嘛,你指望它好看到哪兒去;偽裝高大上失敗了?常見啊,誰還沒有遇到過精心準備的環節突然失效的經歷呢。

既然是無心之失,既然大家時常都會遇到,觀眾就不會那麼敏感和在意,就算有人起哄,大多也不是惡意的。所以,表達的時候你大可以坦然一點,哪怕不像何炅老師那麼機智,比如你就乾巴巴地講兩句:「對不起,電腦故障,我們得換老辦法來宣佈結果了。」效果也比拚命掩飾要好得多。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演講,工作中出了差錯的時候,這種坦坦蕩蕩的態度也是最好的應對策略。不是說你沒皮沒臉、無動於衷,而是不能反應過激,否則會錯上加錯。

比如,老闆批評你:「昨天提交的報告,錯別字有點多哦!」你最簡單也是最合適的回應,就是老老實實說一句:「實在對不起,確實有點多,下次我交報告之前一定仔細檢查。」

可是有些人偏不這樣,由於緊張,他們總覺得這樣坦然接受錯誤不夠味,非要給自己加戲。他們會覺得,出了這麼大的事,我要證明我態度誠懇,我要表示我意識到錯誤嚴重,怎麼做到呢?跟老闆交心唄——我為什麼錯這麼多、最近有什麼心理變化、生活壓力有多大、新人做事有各種苦惱、為什麼我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晚上不睡覺也要跟老闆發短信訴衷腸。老闆本來沒介意,經過你的一番解釋就會變得介意了。為什麼?因為你的拚命解釋,在你看來是誠懇,在老闆看來,是在逼他原諒你,甚至還要反過來安慰你,你說他生氣不生氣?

你可能會問:那萬一人家在意呢?我不該多解釋兩句嗎?其實前面的三個例子,演講、頒獎、工作,都是信息高速流轉、關注點不斷變遷的場景。除非真的別有用心,否則沒人有那個功夫把注意力盯在你的錯誤上。同樣,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連長微博都不願意讀完,生活中偶爾的小錯誤,誰又願意被你揪著,沒完沒了地聽你解釋呢?更何況,誤會才需要澄清,錯誤只需要承認。除此之外,任何解釋其實都是把錯誤點撕得越來越大,讓本來會被遺忘的地方變得無法忽視了。再舉兩個例子作為對比。

當年,高曉松酒駕引發追尾事故,入獄受罰。面對公眾時,他是怎麼回應的呢?七個字——對不起,永不再犯。此外沒做任何多餘解釋。結果,這件不算小的事件也很快被淡忘,時至今日也沒對高曉松老師的生活和事業造成多大影響。

相反,同樣是著名藝人的陶喆,在就個人出軌事件道歉時不僅解釋得連篇累牘,居然還製作了詳細的PPT[2]——這下好了,觀眾是想忘也忘不掉了,就算忘了你做錯了什麼事,也忘不掉「拿PPT道歉」這個噱頭。

所以,不管是在演講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小的尷尬和錯誤,最好的技術就是不用技術。大方坦然,效果就不會差——萬事別緊張,沒人會在意。

〈使用注意〉

演講時,不妨把自己當成一個善意的觀眾,只要你從這個角度去看不是什麼大問題的錯誤,就不用擔心有什麼負面影響。但是,如果這個錯誤大到會對你的演講有整體性的傷害,比如記錯了關鍵數據、念錯了嘉賓的名字,那當然是要第一時間誠懇致歉。忽略致歉這個環節直接轉移焦點,容易給他人形成不負責任的印象。不過你仍然要記得的是,即使是致歉,重點也應該放在展現態度,而非解釋具體原因上。還是那句話,你不是宇宙的中心,沒人真的在意你到底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常用句型

● 這裡有些小問題,不過不重要,我們來看下一個話題。

● 沒關係(這個小錯誤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我們繼續。

這類型句式的思路是:承認這是個問題,然後帶領觀眾的注意力走向下面的環節。

內向也能掌控全場

〈誤區〉

因為內向,所以不說

很多當眾演講的高手都有極強的感召力和表演性,這使得很多人以為,演講是性格外向者的專利,想把一個從小就天性木訥的人培養成舌燦蓮花的演講高手,這不科學。

其實,性格內向並不是問題,發現不了內向性格帶來的優勢才是問題。任何性格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說話方式,而且只要你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大膽去說,就會越說越有自信,最終甚至有可能讓性格也隨之改變。

從起點來說,很多內向的人之所以一輩子都解決不了說話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內向性格如臨大敵、太過緊張。同時,他們又認為說話的技能沒法練習,把不敢說話當成了自己無法克服的弱點,在生活中刻意避開。嘴越笨就越不敢說話,越不敢說話嘴就越笨,於是陷入死循環。

〈小訣竅〉

利用性格特點,塑造合適形象

總體來看,性格內向的人在說話上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在表達上,內向的人的確有缺陷,但是這個缺陷並不致命,甚至挺可愛,因為你只是嘴笨,又不是腦殘。而且大多數觀眾跟你一樣,也不習慣公開演講,在這一點上你其實還挺有觀眾緣的。

第二,只要別人接受你是個內向的人,那只要你表達出70分的內容,大家會默認你心裡的東西其實是90分,因為內向嘛,茶壺裡煮餃子——心裡有數說不出。這種聽眾的自然加分,是你最大的優勢。

第三,內向的人平時不善交際,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專注的事情,特別符合我們心中對於專業人士和工匠精神的定位。那一聽就巧舌如簧、言語流暢的,反而會因為用力太猛,容易給人形成不靠譜的印象。

具體來說,內向的人在演講中應該如何表現,才能發揮自身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呢?有三個步驟,讓我們輕鬆搞定一場演講,妥妥掌控局面。

第一步:自嘲

要知道,化解緊張情緒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那個讓我們緊張的因素擺到檯面上來說。而內向這個缺點,是聽眾最能接受的,因為大多數聽眾跟我們一樣,都害怕公開演講。所以,上來先拿自己開涮,直截了當地告訴觀眾你就是內向、就是緊張,你就跟大多數觀眾坐在了同一條板凳上。通過自嘲,既能獲得觀眾的同情加分,又能緩解自己的緊張,一舉多得。

比如說你可以這麼開始一場演講:「不好意思,我特別害怕人多的時候講話,因為我從小特別內向,但是今天有不得已的理由,因為我要講的主題真的非常重要。」

短短幾句話,劣勢就變成了優勢,之後再有什麼瑕疵,大家也比較能包容,我們也就不用那麼緊張了。

第二步:建立信任

這裡需要先明晰一個思路:外向的人演講,是先讓別人喜歡自己講的話,再讓別人喜歡自己;內向的人演講,是先讓別人信任我們,然後才是順帶著也喜歡我們講的話。二者的努力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內向的人由於比較專注於自己要講的內容,不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反而有獨特的優勢。我們不需要考慮怎樣添油加醋,也不需要想著怎麼取悅觀眾製造噱頭,而只需要老老實實告訴大家,對於演講的主題我們做了多少研究、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有什麼實際的工作和生活經驗、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這些東西用不著繪聲繪色,都是可以用實打實的數據和事實說話的;實在不行,還可以上道具、演示圖表等視覺輔助物。

你可以試著腦補一下袁隆平教授拿著水稻上台演講,而且講的淨是乾貨。那種樸實農民不善言辭的形象,絕對不是減分項,而是加分項,這比專門去學演講、學朗誦的效果好得多。因為觀眾直覺上就會比較信任那些內向但是實誠的人,而信任是獲得良好演講效果的關鍵。

再舉一個例子。早年間市場上賣菜刀的,流行讓啞巴來推銷。啞巴什麼都不說,只是坐在那兒用刀操作、演示剁鋼絲、剁玻璃、剁骨頭,反正什麼硬剁什麼,動靜越大越好。反之,如果一個正常人坐在那兒邊說邊剁,反而是越說得好,越達不到效果。對於內向的人來說,數據和事實的乾貨就是他們手裡的菜刀,所以,呈現這些乾貨的手段越簡樸,越能顯示出它們的價值。

第三步:由小見大

演講中最關鍵的,就是把演講的主題引到自己關注的小事上來,越小越好。

這裡有一個常見的誤區,那就是很多人覺得,既然我內向、我不太會說話,那我得把自己藏起來,講的東西越大越好,越體現不出個人特點越好。很多人教演講,也都是讓我們厚著臉皮硬上,把自己當成復讀機,把觀眾當成土豆——這是誤區。人畢竟不是機器,如果沒有真情實感,場下背得再熟,上了場還是會忘詞兒;而且就算我們背下來了,背誦出來的東西讓人聽著也是味同嚼蠟。這內在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有專業的演員才能不懂裝懂,還讓觀眾看不出來;我們本來就內向,還想靠表演來掩飾心虛,這怎麼可能呢?

所以,內向的人演講尤其要注重真情實感,這其實並不難。上面也提到了,內向的人由於不善交際,平時有大把時間專注做自己的事,在很多小細節上其實都有特別細膩的感觸,只是由於比較害羞,不知道這些東西有多動人。

此外,我們可能以為別人會覺得這些很無聊,所以自己就不敢拿出來講,這也是不對的。只要是真心喜歡做的事情,總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只要善於利用,都是很好的演講切入點。很多大的主題,其實都可以落實到這些細節上來。從這樣的生活化場景出發,內向的人也能展現出演講的魅力。舉兩個例子:

一個遊戲宅男,平時見人就臉紅,這樣的人應該怎樣練習演講呢?不要硬裝陽光少年,而要從自己最熟悉的東西著手。仔細想想,很多常見的演講主題,比如友誼、團結、合作精神,都是和遊戲有契合點的。而且很多經典遊戲裡的細節,內行會跟我們有共鳴,外行會覺得長見識。所以,從大主題落腳到小細節,對內向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

同樣,在做表達訓練的時候我們也曾經遇到過內向的學員,剛開始練習演講的時候怎麼也不肯開口,直到我們問他:「你最擅長的東西,不管是什麼,能不能試著教給我?」他就像突然打開的話匣子,開始介紹一個極其冷門的知識——如何把牛仔褲的褲腿折得好看。當他津津有味地講述折褲腿的細節時,儼然就是一位老練的演說家。

其實,每個人在某個特別的問題上,都可以是好的演說者。你所需要做的,是從這些小處著手,把話題引向常見的那些大主題。

內向的人學演講,一開始最大的問題都是覺得無話可說。因為他們不明白,只要認真發掘自己真正關注的事情,總能找到一些既讓聽眾覺得有意思,又跟演講主題相關的內容。而只要是講起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在行的東西,內向的人也能成為聚光燈下的寵兒。所以,你需要的是去發掘自己,而不是去假裝別人。

〈使用注意〉

性格內向的人在做分享或演講時,更應該做足紮實的準備。當你通過展現性格贏取到他人的信任時,更應當用專業的內容鞏固這份信任,不然之前的自嘲與示弱就都會變成減分項,最後會給別人留下「既沒技巧又沒內容」的糟糕印象。

常用句型

● 不好意思,我特別害怕人多的時候講話,因為我從小特別內向,但是今天有不得已的理由,因為我要講的主題真的非常重要。

● 我性格內向,不太會講段子、說笑話,今天只是想把我做的研究匯報給大家。

點出內向的性格特點,降低觀眾對演講技巧的預期;同時反襯演講主題、演講內容的重要性,聚焦觀眾的注意力。

用故事性陳述避免大腦空白

〈誤區〉

將演講稿死記硬背

很多人都在抱怨,演講時明明事先準備了很多內容,可是一旦站到講台上,面對下面的人群總是不由自主腦子一片空白,說了前面忘了後面,越空白就越緊張,最後弄得場面非常尷尬。

而面對演講忘詞,很多演講者選擇把演講內容寫成全文稿,然後逐字逐句地將稿件背誦下來。這種方法將大量準備演講的時間用來背誦內容,但到真正上台時,看到下面黑壓壓的觀眾,緊張的情緒很容易讓自己忘詞;而一旦中間某一部分忘詞之後,整篇演講稿就很難再有邏輯地串下來。

更關鍵的是,這種方法也會讓你的演講變成一場背誦任務,即便是背誦到滾瓜爛熟,演講的狀態也是在回憶而不是講述,自然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小訣竅〉

故事性陳述

應對公開演說時的大腦空白,有一招最簡單的方法:故事性陳述。只需三個步驟,就能掌握故事性陳述的要領,解決上台後大腦空白的尷尬。

第一步:用故事,帶大綱

例如當你被選中臨場上台,講一個《白雪公主》的故事,即便沒有太充足的準備時間,你會忘詞嗎?會不會講了邪惡的王后卻忘了說魔鏡?會不會說了七個小矮人卻忘了說毒蘋果?不會。為什麼?是因為熟悉?等一下,捫心自問,你真的很熟悉白雪公主這個故事嗎?你平常經常練習講這個故事嗎?你當然不會專門練習,可是一旦開始講這個故事時,往往會講得比練過的那些話題還要好。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白雪公主》是個故事,而故事本身就是有因果關係和邏輯條理的。就算你每次講這個故事,說的話不同、細節不同,可你卻一定不會漏掉關鍵的轉折點。

你說到了魔鏡,就一定會說到王后要讓獵人殺白雪公主;講到獵人,就一定會講到森林,講到七個小矮人。在一個好故事裡,內部的情節環環相扣。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大綱,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背。

用故事來帶大綱,自然不會說了前言、忘了後語。

第二步:說故事,加感想

最簡單的演講結構就是先點出主題,然後講一個和主題相關的故事,接著說一點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感想,最後結束。用這種方法,不但不容易忘詞,而且效果通常也比那些長篇大論的演講好得多。若以「友情」這個話題做演講,可以這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談談友情這個話題。有時候,不起眼的朋友,也許恰巧可以改變你的一生。(點出主題)

「這就讓我想起來《穿靴子的貓》這個故事。故事裡說一個磨坊主死掉了,小兒子沒能得到遺產,只得到了一隻貓。然而,正是這只聰明機智的貓,把主人包裝為一個伯爵,得到了公主的芳心。最後,貓跑到惡魔的城堡裡,哄騙惡魔變成老鼠。然後它吃掉老鼠,讓主人得到了惡魔的財富。最終,主人娶到了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陳述)

「這隻貓本來是很弱小的,在故事的開頭,就連主人都覺得貓沒什麼用。可是,也正是這隻貓成功地幫助主人走上人生的巔峰。你看,不起眼的朋友真的改變了他的一生。謝謝大家!」(對故事的感想)

這樣,你就輕鬆地完成了一次簡單且沒什麼毛病的演講了。

第三步:貼標籤,存故事

為了應付平時的各種演講,我們平時就應該用心,看看有什麼好用的故事。而且,講一個故事可以對應好多個主題。

譬如,同樣一個《穿靴子的貓》,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一個形象包裝的話題:

「你看,一個平凡的青年,在包裝之後成了伯爵。人還是那個人,卻可以娶到公主,可見良好的包裝是你走向成功的開始。」

我們也可以用它來說人的自我提高:

「在故事的結尾,如果那個小兒子沒有得到惡魔的財產,結婚後可能養得起嬌貴的公主嗎?可見,沒有實力作為後盾,光有包裝根本沒用。」

我們甚至可以跳出故事,點評創作本身:

「讀者大眾其實並不喜歡深刻的作品,很多人都只是滿足於輕鬆的小文章。好比故事的作者夏爾·佩羅,本來是法國文壇很有名氣的學者,一生中寫下過很多深刻的作品,他寫過《友與愛的對話》《鏡子裡變形的禱告像》,他還寫過《讚揚婦女》,是很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可是,這些作品根本就沒人看,讓他在文學史留名的恰恰是那些簡單的童話故事——《穿靴子的貓》《灰姑娘》和《小紅帽》。」

如果你能把同一個故事貼上不同的分類標籤,讓它可以幫助自己應付好多個演講主題,那只需要在腦子裡積累十幾個有趣的故事,把它們偶爾熟悉一下,就足以應對幾十個話題而不會怯場。

〈使用注意〉

在使用這種演講技巧時,你的準備重點應該是尋找更加吻合演講主題的故事,並豐富這個故事的細節,將它有趣地呈現出來。同時,故事取材上,要麼引經據典講一些大家熟知的故事,要麼從生活中出發,營造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場景,盡量避免將大眾的注意力放在故事本身,而應當突出演講的主題。

常用句型

●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主題是……在準備這個主題時,我腦海中一直迴旋著一個故事,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這是一種將演講主題導引到一個故事上的常用開頭。

● 如果用……的視角來看待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

講完故事後,將主題與故事做個連接。

[1] 鳥銃,一種舊式火器。——編者注

[2]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件。——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