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陷入僵局時不如擱置 >

陷入僵局時不如擱置

當談判陷入僵局,每個人都會陷入焦慮。其實,確認什麼東西不需要談,也是談判的進展之一。

所以,當我們彼此的衝突一時無法化解的時候,與其冒著觸礁的風險急著推動進度,還不如試著轉化或擱置主要矛盾,從其他雖不相關但還談得下去的議題入手。

化解談不下去的危機

〈誤區〉

同義反覆

談判桌上雙方經常各執一詞,彼此都不願讓步,進而使得談判陷入僵局。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麼才能化解僵局,讓談判繼續進行下去呢?

很多人在談判進入僵局時,只會重複同樣的話試圖讓對方改變。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當談判進入僵局時,重複同樣的話只會讓場面越來越僵。

〈小竅門〉

尋找原因

其實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不外乎三種。有兩句話可以讓大家繞開這三塊擋住談判的絆腳石,從而突破僵局。

第一句話:「咱們都是爽快人,這事兒今天就定下來,好不好?」

這句話聽上去平淡無奇,但其實是柔中帶剛,可以幫助我們探測出對方談判的意願有多強。先看一個例子:

在談判桌上,雙方僵持住了。

甲方說:「咱們都是爽快人,項目成不成,這次就定下來,你說好不好?」

乙方說:「也不一定吧,咱們還是走一步看一步比較好。」或者說:「嗯,這可能不行,我下午4點得回去跟老闆匯報。」

看出來裡面的玄機了嗎?乙方這麼說,很可能是沒想跟甲方談太久,這就有可能是談判中的第一塊絆腳石——沒意願。具體來說,乙方一聽甲方開出的條件,大概判斷成交沒戲,可是又不想顯得太沒誠意得罪人,通常就會這麼回答。同時,這句話還可能幫我們探測出談判中的另一塊絆腳石——沒授權。也就是說,對方其實沒有拍板做決定的權力,很可能只是老闆派來壓低價格或者收集情報的先鋒,實際是做不了主的,所以需要和老闆商量才能答覆。

如果乙方說:「好啊,咱們達成共識再離開。」很明顯,這個回答就有誠意多了。我們可以借此來判斷,乙方想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不排除還有讓步的可能性。

這裡要提醒一下,這句話的關鍵只是試探乙方的反應,至於甲方是不是真的離開房間並不是重點。

第二句話:「想想有什麼新方案,咱倆都能接受。」

這句話一出,可以幫助我們測試談判中可能出現的第三塊絆腳石——求獨贏。好的談判講究的是雙贏,各取所需才能合作愉快。但有些人的談判理念比較霸道,認為談判就是全力以赴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的邏輯裡沒有「雙贏」這個概念,只有「獨贏」的追求。這句話,就可以幫助我們探測出對方是個求雙贏還是求獨贏的人。

同時,這句話也營造了一種比較友善的氣氛,即把眼前的僵局當成是雙方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不是雙方對立的結果,能夠明顯改善談判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我們其實也在用這句話提醒對方,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框架,換位思考,從而提出新的方案。舉個例子:

我們和朋友去租房,房東說:「月租6000元。」

我們覺得貴了,跟房東還價:「哎呀,大哥,6000元太貴了,5500元行不行?」

房東不答應,說:「6000元已經很便宜了,附近差不多的房子比我這個還貴。」

處理方式會有兩種。

方式一,也是大部分人的處理方式,就是反覆跟房東磨:「太貴了!您便宜一點吧。」這麼談,往往只能一直在僵局裡打轉,白浪費時間。

方式二,我們可以這麼說:「咱們都想想,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既可以讓您有的賺,我們也能接受?」如果房東堅決不退讓,說:「不用想了,就是6000元,不能再便宜啦。」那就說明房東很可能就是那種「求獨贏」的人。

如果他說:「好吧好吧,5500元可以,但要租兩年,怎麼樣?「這就是房東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不再糾結於租金,而轉向了租期。即使我們對這個方案仍然不滿意,那也有了進一步討論的平台,不會僵持在原先的地方毫無進展。

可能有人想問,創新方案,自己主動提就好了,需要特地問對方嗎?你要知道,談判雙方難免會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存在。我們知道的,對方未必知道;對方想到的,我們未必想得到。所以,多一個人想,就多一份打破僵局的力量。可見,這個時候問對方就很有必要了。

瞭解了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之後,雖然不能說日後就會一帆風順,但至少眼下的僵局可以化解了。

這兩句話就是想告訴大家,談判的雙方的話語權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手裡的籌碼可以沒有對方多,但話語權卻不能比對方少,而情報和信息就決定了我們的話語權。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嘛!所以,談判遇到僵局,先別著急改變自己提出的條件。不妨先通過試探,收集對方潛在的信息,拉平雙方的話語權之後再做打算。

〈使用注意〉

談判從來沒有萬全的方法保證一定成功,我們要做的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另外,如果對方確實缺乏誠意,那我們就真沒必要空耗下去,談判的小船該翻就翻,果斷地結束,讓它直接破局,也是一種打破僵局的方法。而且這也不代表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在這次談判中收集的信息、積累的經驗,都能幫助我們在下次談判中好好發揮。所以,縱然這一次沒談成,也不是一無所獲。

常用句型

● 咱們都是爽快人,這事兒今天就定下來,好不好?

● 想想有什麼新方案,咱倆都能接受。

把是非題變成選擇題

〈誤區〉

是與非,非此即彼

一個朋友剛到了一家新單位,而主管總是喜歡把工作都交給他。這當然也不算什麼壞事,因為至少代表他很能幹,只不過當工作一件又一件地交下來越積越多,這位朋友就有點受不了了。他想主動拒絕,但面對主管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在沒有特別練習的情況下,人與人在談判的時候,常常都會不自覺地把一件事情的「做與不做」簡化成一種毫無轉圜餘地的「是與非」。比如,老闆交給我們一項新工作,我們要麼接受、要麼拒絕,這就是是非題;再比如,我們跟別人談生意,對方問能不能便宜一點,而我們要麼接受、要麼拒絕,這也是是非題。

但是請注意,只要一個問題變成了是非題,那往往就意味著有人輸、有人贏。比如分派工作,在是非題中只有兩個結果:一種是老闆被我們拒絕,另一種是我們被老闆拒絕。而沒有人會喜歡輸的感覺,所以在是非之外,一定要尋找到別的東西。

〈小竅門〉

把是非題變成選擇題

對於案例中的那位朋友,下次主管交給他新任務的時候,他可以這麼說:

「主管,因為我現在手頭的案子已經很多了,雖然您要我再接一件也沒問題,但在執行上品質就不太可能保持跟之前一樣,這樣行嗎?」

這條建議我們既沒有說要拒絕接受任務,也沒有向主管訴苦自己太忙了,我們只是很巧妙地暗示出一個選擇:您要我做可以,但品質與效能,您得選一個。這樣就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了。無論主管選了哪一個,我們都能從中受益,要麼接下任務,但做得可以不用那麼認真;要麼主管收回成命,交給其他同事處理。

在跟客戶談生意時,一到對方老在問「可不可以再便宜一點」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點頭附和他說:「沒問題啊,這本來就是要看您更在意的是質量還是價格嘛。」這道是非題一下子就轉變成了「要質量還是要價格」的選擇題,而原本針鋒相對、貌似「有人輸就要有人贏」的是非爭論,也不動聲色地變成了「那咱們看看怎麼選最好」的溝通協商。

另外我們要注意,當一個問題以是非題的方式呈現時,我們一遇到挫折,就會喜歡向外找理由。比如,我們希望客戶降價,但對方說:「不行,這已經是最低價了。」這時候我們就等於被拒絕了,心裡會想:這傢伙不夠意思啊,我們是老客戶啊,就他們這破玩意兒還賣那麼貴。

但同樣一個情況在它變成選擇題之後,人的思維就會被條件化,會從自己這邊找原因。比如,我們問是否能便宜一點,對方說:「沒問題啊,因為有人在意質量,有人在意價格,很正常嘛。」這時候我們總不能說:「呸,我就是又要不給錢,又要質量好。」所以,當一個問題呈現出來的是選擇題的時候,無論我們怎麼選都會變得向內找理由。也就是說,如果選擇「價格便宜點」,我們心裡就會想:「是啊,我平常用不到這麼好的東西,買那麼貴幹嗎,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吧。」反之,如果選擇「質量好」,我們心裡就會想:「一分價錢一分貨,買了不好的東西,壞了到時候還要換,自己用了不順心,畢竟品質還是最重要的。這個錢該花就要花。」

總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選擇合理化,自己會給自己一個理由。善於利用這一點,就可以更容易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使用注意〉

要注意使用的時機,不要被誤解為推脫責任。借用最開始的例子,假如工作不是真的忙得做不過來,用這招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在推卸責任。使用時還需要配合其他技巧,才能順利地讓別人按照我們的選項進行選擇。

常用句型

● 其實不是我說能不能便宜點,是要看您要的是質量還是價格啊。

● 當然這個我也可以做,但是時間這麼緊,執行的品質可能不太高。

要辭職,怎麼說

〈誤區〉

反正都要辭職了,暢所欲言吧

職場中,辭職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了。在流動性越來越強的今天,現代人平均4~5年就會換一份工作,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很多兩三年就會換一個環境。

馬雲說:「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歸根結底就是幹得不爽。員工臨走前還費盡心思找靠譜的理由,是為了給你留面子。」這話說得很好,但卻是站在老闆角度說的;作為員工,你如果真把委屈都說出來,恐怕總會被當成是刺頭。

許多人覺得,既然要辭職了,何不暢所欲言?但我們要知道,職場是個小圈子,在我們身上黏的最久的評價不是面試時留下的印象,而是離職時留下的印象。這時候得罪人,其實是很不合算的。對我們來說,每換一個工作,應該是一種資歷與人脈的養成與積累,而不是和過去徹底斷絕。所以,如何好好地辭職尤為重要。

〈小竅門〉

教你優雅得體

要素1:告知去處

辭職時,領導總會問:「接下來怎麼安排啊?」如果我們希望在離職後依然保持過去經營的人脈,那對於辭職後的計劃最好不要隱瞞。有人已經簽好了下家,卻說自己要出國留學,遲早會被拆穿。之前那個留下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結果辭職後壓根兒沒去哪兒,而是結婚了,這就很尷尬。

要素2:慎選理由

最具破壞力的辭職理由,恰恰就是馬雲說的那兩點:薪資水平和人際關係。「那邊給的錢比這邊多!」「這邊的人讓我覺得憋屈!」這樣的理由一旦出口,麻煩就來了。舉個例子:

某人確定辭職後和領導說:「我的薪水不夠高。」

領導很容易就會說:「你覺得錢不夠,我們可以加啊。」

某人還得拒絕啊,只能說:「不行,我還是想走。」

領導說:「這樣都不行,那你想要多少?」

此時,領導當然會開始不滿,要麼覺得你不說實話,要麼覺得你貪得無厭。而且,如果這樣的理由未來傳到了新公司,對你的形象也不好。

如果換一種說法,比如「公司同事不好相處」,這個理由一樣很糟糕。主管和同事不會因為我們的評價而改變性格,他們只會改變對我們的評價,認為我們愛挑剔、不好管理、要求太多。

如果我們憋不住非要說,可以這麼說:「我不太適應公司的文化,大家很內斂,溝通較少,而我很外向,個性不太一樣。」

你看,從自己說起,這樣的理由就會溫和很多。

要素3:表示感激

我們要讓領導知道,我們很感激他對自己的培養和照顧。我們可以談談這段時間在公司的收穫,談談自己有了哪些成長。辭職以後,我們和領導的關係也從當年的從屬關係變得平等,他是我們在行業裡的前輩,我們是他培養過的新人。沒了利益關係,我們也可以坦誠地問問自己未來的發展、自己曾經在工作中暴露過哪些不足。碰到負責的領導,會給我們解答不少疑惑。這一次談話,或許就是我們未來提高的契機。

如果辭職前的談話沒那麼融洽,對方指責我們不夠忠誠,我們也只需要表示遺憾,無須爭辯,因為立場不一樣,他不會接受我們的辯解。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表達感激,是在體現我們在職場上的專業態度,不要因為談到了感情就覺得辭職二字說不出口。辭職就是辭職,工作就是工作,別因為聊到感情而拖泥帶水,也別因為感情而反反覆覆。

《三國演義》裡關羽的例子,就是辭職的典範。

關羽封金掛印,辭別曹操去追尋舊主劉備時,留下的就是一封言辭懇切的辭呈。他先是說:「我年輕時侍奉劉備,發誓同生共死;之前對您的請求已被恩准,今天得知舊主在袁紹軍中,想到昔日的誓言,不敢違背。」——這是在「告知去處」。

之後關羽說:「您的恩德深厚,可之前的義氣難忘,故而寫信告辭。」——他把離開的理由歸結為義氣難忘,這是「慎選理由」。

最後關羽收尾道:「承蒙照顧,還有恩德沒能報答,就留給未來吧。」——這是「表示感激」。

這封辭呈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關羽沒有受到刁難,走後曹操還親自追趕挽留,贈送禮物。他們能好聚好散,一方面是關羽的辭職理由不錯;另一方面,是關羽在職時殺顏良、斬文丑,認真負責地做出了成績。這些都值得我們參考。

〈使用注意〉

講了很多,但說到底都是為了讓辭職順利,也能給自己帶來收穫。其中最關鍵的其實是平和的心態,切不可因對方的指責或者挽留就自己先亂了陣腳、語無倫次。

常用句型

● 接下來我打算去……(告知去處)

● 您雖然不理解,但我還是很感謝您這些年對我的照顧。(表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