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 > 五、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排中律 >

五、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排中律

典型案例

你不知道你已經死了。因為,如果你沒死,那麼你不知道你已經死了;如果你已經死了,那麼你也不知道你已經死了。你或者沒死,或者已經死了,總之你不知道你已經死了。

邏輯辨析

在上述證明中,有三個重要的前提,其中兩個是事實判斷或者說經驗判斷:「如果你沒死,那麼你不知道你已經死了」和「如果你已經死了,那麼你也不知道你已經死了」。還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是:「你或者沒死,或者已經死了」。該判斷指出,對於一個人只能有兩種情況:你或者沒死,或者已經死了。如果存在第三種情況,那麼上述證明就存在漏洞,需要繼續證明在第三種情況下,你仍然不知道你已經死了。

一個嚴謹的證明需要窮盡所有可能的情況。在日常思維中,不光證明如此,在定義概念、做出判斷、進行論證的過程中,都必須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

知識鏈接

所謂思維的嚴密性,指的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思維所涉及的所有可能的情況,並且對各種可能情況都要做出明確的斷定,或者肯定之,或者否定之。

思維嚴密性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概念要清晰

就概念而言,思維的嚴密性要求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是否具有某一屬性要有清晰的斷定,在同一個概念中,不能既不斷定對像具有某一屬性,又不斷定對像不具有某一屬性。一個概念如果違反了這一要求,則稱之為「模糊概念」,如「無可無不可」就是一個模糊概念。

二、判斷要明確

就判斷而言,思維的嚴密性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於事物的可能情況,必須做出明確的斷定,不能既否定某對象是什麼,又否定它不是什麼。

嚴格地說,思維的嚴密性要求可以用下列形式來表示:

A1或者A2或者……或者An-1或者An

其中,A1,A2,…,An-1,An已經窮盡了所有可能的情況,不存在除了A1,A2,…,An-1,An之外的情況。

擴展延伸

在實際的思維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違反思維嚴密性的情況,例如:

(1)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2)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

上述兩個例子都違反了思維的嚴密性原則。在例(1)中,提問基於一個假設:要麼先有雞,要麼先有蛋。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因為對於雞和蛋的先後比較而言,可能有三種情況:先有雞;先有蛋;雞和蛋沒有先後之分(也許有人會指出另一種情況:既是先有雞又是先有蛋,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有上述三種情況)。例(1)中的提問忽略了第三種情況,違反了思維的嚴密性。實際上,對於雞和蛋的先後比較而言,確實是沒有先後之分的,它本身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談不上孰先孰後。類似的問題還如:對於整數而言,先有奇數還是先有偶數?在例(2)中,提問者給予一個假設:要麼為黨說話,要麼為人民說話。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因為對於為誰說話而言,可能有四種情況:為黨說話而不為人民說話;為人民說話而不為黨說話;既為黨說話又為人民說話;既不為黨說話又不為人民說話。例(2)中的提問忽略了後面兩種情況,嚴重違反了思維的嚴密性。又如:

(1)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討論中,有兩種觀點分別認為:傳統文化有些應該繼承,有些不應該繼承。李娟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而王娟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2)某鎮長在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時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們鎮的每一項工作都非常出色」,但是當他面對媒體的質疑時又轉而表示:「我們鎮的某些工作不是非常出色」。此事被網絡曝光,該鎮長又出來解釋說:我既不贊成「我們鎮的每一項工作都非常出色」,也不贊成「我們鎮的某些工作不是非常出色」。

在上例(1)中,「傳統文化有些應該繼承」和「傳統文化有些不應該繼承」是不能都加以否定的,其中必須至少肯定一個。李娟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這並不違反思維的原則;王娟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違反了思維的嚴密性。在上例(2)中,「我們鎮的每一項工作都非常出色」和「我們鎮的某些工作不是非常出色」是既不能同時肯定,又不能同時否定的,必須肯定其一,否定其一。該鎮長開始都加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後來又都加以否定,兩頭放水,違反思維的嚴密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由於特殊原因,一時拿不準情況或者不想明確表態,這不能說是違反思維的嚴密性。例如:

(1)唐朝初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就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時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曾經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稜」。(《舊唐書·蘇味道傳》)

(2)傅二棒錘又扭捏了半天,說道:「不瞞老師說:老師大遠的帶了門生到這外洋來,原想三年期滿,提拔門生得個保舉,以便將來出去做官便宜些;誰料平空裡出了這個岔子,現在保舉是沒有指望。這是門生自己沒有運氣,辜負老師栽培,亦是沒法的事。門生現在求老師賞個札子,不為別的,為的是將來回國之後,說起來面子好看些。雖說門生沒有一處處走到,到底老師委過門生這們一個差使,將來履歷上亦寫著好看些。」

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你道為何?原來溫欽差的為人極為誠篤,說是委了差使不去,這事便不實在,所以他不甚為然,因之沒有下文。(《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模稜兩可」實際意味「模稜兩不可」,凡事不做決斷、不置可否。準確地說,在上例(1)中,蘇味道對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都不做決斷、不置可否,並不違反思維的嚴密性。上例(2)中,溫欽差的不置可否,也不違反思維的嚴密性原則。

勤思多練

1.試從思維嚴密性的角度分析下列論證。

(1)試分析前文提到的「半費之訟」:

古希臘有一個名叫歐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辯者普羅泰戈拉學習法律。兩人曾簽訂協議,約定在歐提勒士畢業時付一半學費給普羅泰戈拉,另一半學費則等歐提勒士畢業後第一次打贏官司時付清。

但畢業後,歐提勒士一直沒有打官司。普羅泰戈拉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向法庭提起訴訟,狀告歐提勒士,他做了如下推理:如果歐提勒士在這場官司中勝訴,那麼按協議的約定,他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如果歐提勒士在這場官司中敗訴,那麼按法庭的判決,他也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他這場官司或者勝訴或者敗訴,總之他都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而歐提勒士則認為:如果我這場官司勝訴,那麼按法庭的判決,我不應付給普羅泰戈拉另一半學費;如果我這場官司敗訴,那麼,按協議的約定,我也不應付給普羅泰戈拉另一半學費;我這場官司或者勝訴或者敗訴,總之我不應付給他另一半學費。

(2)《高中數學·選修2—2》(人教版)中有這樣一道題:

用數學歸納法證明12+22+32+…+n2=(n(n+1)(2n+1))/6。

證明:

1當n=1時,左邊=12=1,右邊=(1×2×3)/6=1,等式成立。

2假設當n=k時,等式成立,即

12+22+32+…+k2=(k(k+1)(2k+1))/6

則有

這就是說,當n=k+1時等式也成立。

根據1和2,可知等式對任何n∈Ν*都成立。

2.(綜合練習)試從思維的同一性、一致性以及嚴密性的角度分析下列論述。

(1)上帝是否能夠製造出一塊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如果上帝能製造出一塊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那麼他不是萬能的,因為有一塊石頭他舉不起來;如果上帝不能製造出一塊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那麼他也不是萬能的,因為有一塊石頭他造不出來。上帝或者能製造一塊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或者不能製造一塊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總之,他都不是萬能的。

(2)魯迅《論辯的魂靈》中寫道: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受人格破產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無父無君之無政府黨,人人得而誅之。」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麼?為什麼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自由結婚未免太過激了。其實,我也並非老頑固,中國提倡女學的還是我第一個。但他們卻太趨極端了,太趨極端,即有亡國之禍,所以氣得我偏要說『男女授受不親』。況且,凡事不可過激;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的。乙贊成自由結婚,不就是主張共妻主義麼?他既然主張共妻主義,就應該先將他的妻拿出來給我們『共』。」

「丙講革命是為的要圖利:不為圖利,為什麼要講革命?我親眼看見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現金抬進門。你說不然,反對我麼?那麼,你就是他的同黨。嗚呼,黨同伐異之風,於今為烈,提倡歐化者不得辭其咎矣!」

「丁犧牲了性命,乃是鬧得一塌糊塗,活不下去了的緣故。現在妄稱志士,諸君切勿為其所愚。況且,中國不是更壞了麼?」

「戊能算什麼英雄呢?聽說,一聲爆竹,他也會吃驚。還怕爆竹,能聽槍炮聲麼?怕聽槍炮聲,打起仗來不要逃跑麼?打起仗來就逃跑的反稱英雄,所以中國糟透了。」

「你自以為是『人』,我卻以為非也。我是畜類,現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類的爹爹,當然也就是畜類了。」

(3)你認識那個藏起來的人?不認識。而他是你父親,所以,你不認識你的父親。

(4)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公孫龍子·白馬論》)

(5)「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莊子·天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莊子·齊物論》)

(6)已知:△ABC中,∠B>∠C,如圖6—1:

求證:AC>AB。

證明:如果AC不大於AB,那麼或者AC=AB,或者AC<AB。

如果AC=AB,則∠B=∠C;如果AC<AB,則根據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的性質,將有∠B<∠C。這兩種情況均與已知條件∠B>∠C相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由此可見,AC>AB。

(7)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王陽明。有一次他帶了兩個學生到一個朋友家裡去做客。

他的朋友養了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朋友吩咐僕人把那只不會叫的鵝殺掉招待王陽明。王陽明用這件事教育他的兩個學生說:「你們看,不會叫的鵝被宰了,而會叫的還活著。你們要記住這個哲理:有才的才能長壽。」

吃過飯後,他們到屋後山上去散步,見山上有兩棵大樹,一棵長得很直,是個棟樑之材;另一棵則彎彎曲曲,不能成材。兩個匠人正在鋸那一棵長得很直的樹。王陽明又用這件事教育他的學生說:「你們看,挺立的樹可以作為棟樑,結果被鋸了;而彎曲的樹不能成材,卻被留下來了。你們要記住這個哲理:無才的才能長壽。」

兩個學生有點糊塗了,到底是「有才的才能長壽」還是「無才的才能長壽」?其中一個學生忍不住問王陽明說:「先生,您不是說過『有才的才能長壽』嗎?」王陽明回答說:「是的,我是這樣說過。」另一個學生又問:「先生,您剛才不是說『無才的才能長壽』嗎?」王陽明回答說:「是的,我是這樣說的。」兩個學生面面相覷,感到茫然不解。

(8)一個人有滿頭秀髮,當然不能說她是禿頭。她掉了一根頭髮,仍然不是禿頭。按照這個道理,讓一個不是禿頭的人一根一根地減少頭髮,最後可得出一條結論:沒有一根頭髮的光頭也不是禿頭!

(9)世稱紂力能索鐵伸鉤,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鐵伸鉤之力當人,則是孟賁、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則是三皇、五帝之屬也。以索鐵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頓兵。今稱紂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紂力少。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則必一非。(《論衡·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