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怎樣讓自己保持長時間高效學習? >

怎樣讓自己保持長時間高效學習?

關於高效學習,我在過去一年裡有些經驗和心得。

2015年,我新開了一家公司,前期只有兩名員工,要處理的事情千絲萬縷。同時因為人情關係,我還擔任著另一家上市公司的顧問,在差不多10個月的時間裡,我的工作量是常人的3倍,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但很少在凌晨1點前睡覺。

然而就在這10個月的時間裡,除了完成以上兩份工作,我還出版了自己的新書,承擔了一份10萬字左右的內部資料80%的工作量。出於工作需要,我從零開始自學了前端知識,熟悉了Bootstrap框架,完成了公司兩個網站的大部分前端工作(當然水平一般),其間還穿插自學了Python,目前已經能用它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

這樣的經歷對大牛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兩年前的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接下來,我將根據這段經歷就「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談談我的心得。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拆解為4個方面:

1.動機:你為什麼要長時間高效學習?

2.身體:你必須具有足夠強大的身體機能去支撐。

3.方法:如何長時間?如何高效?

4.反饋:給你的學習增加一些反饋機制。

一、動機

在學習開始之前,你必須先問自己:為什麼要長時間高效學習?並且找到真正能夠說服自己的答案。

有太多人喜歡一開始就給自己的行動找一個宏大的動機,比如「我要做更優秀的自己」又或者「我不想平凡地度過一生」,諸如此類。

我個人認為,這種抽像的動機,是很難真正讓一個人長時間堅持學習的。原因在於,這種動機很難找到好的評判標準和反饋機制:「做更優秀的自己。」到底怎樣才算「更優秀」呢?當你看完一本書,若有所得,這算「更優秀」嗎?學會Excel的一個新技巧,算「更優秀」了嗎?

假若是這種動機,你發現自己一旦開始,就將面對一條完全看不到目的地,也得不到反饋的漫漫長路。而這種缺乏評判標準和反饋的動機是很難持久的。很快你就會沮喪地放棄。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之所以高效學習,其實是「被逼」的。比如很多人喜歡在deadline前幾天開始拚命,又比如很多學生在考試前一周開始刷夜,就都屬於這種情況。

但是如果沒解決好動機問題,在壓力之下拚命會很容易讓你感到疲憊。可能堅持一兩個星期還可以,再長就不行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短時間爆發後更加猛烈地放縱自己。

我們要的不是一天、一個星期的短時間內的突擊學習,而是「長時間高效學習」,如果我們找不到能真正打動自己、自己內心真正認可的動機,想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我個人認為,好的學習動機應該是:具體化、長短結合,並且與自身需求相結合的。

具體化:

所謂「具體化」,就是不要用無法量化的目標作為自己的動機。例如,和「做更優秀的自己」相比,「我要跳槽到Google去工作」就是具體化的目標和動機。

動機具體化了,我們才能找到評判的標準,給自己建立反饋機制(這點在後面會詳細說),同時我們也更容易把動機分解,具體點說就是根據目標大小進行分解,根據週期長短進行分解等。

比如「我要跳槽到Google去工作」,大體可以被分解為下面幾點:

a.瞭解Google的崗位需求,以及自己想要應聘崗位的詳細要求。

b.學習某種語言和某類技術,使自己達到Google的招聘要求。

c.認識某朋友,給自己爭取內推機會。

……

如果再詳細一些,上面每個子項還可以繼續拆分。

具體化之後最大的好處是:你非常明白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你應該做什麼事情,以及這些事情你進展到什麼階段了。「長時間高效學習」是個沒有終點的「無限」過程,具體化動機相當於給這個過程設定方向,設下路標,讓我們不會迷路,能夠堅持走下去。

長短結合:

上面說到動機(或者說目標)的拆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將整體目標拆分成各個不同大小的目標,根據完成目標的時間週期以及難度,設定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有段時間我每天除工作外堅持最少5個小時的高效學習,而我給自己設定的整體目標是:我一定要在2015年出版一本自己的書。

因為出版社已經確定了我的選題(也就是說,只要在規定時間內交稿,書是肯定可以出版的),我便根據這個整體目標給自己制定了不同的週期目標。

6個月週期:完成新書第一稿的寫作

第1個月:準備期

第一周:基礎資料搜集整理。

第二周:確定新書整體框架結構。

第三周:與出版社/業內專家溝通,整理反饋意見。

第四周:確定新書整體框架結構。

第2個月:完成章節1—2初稿的寫作

第1周:完成章節1的初稿寫作。

第2—4周:完成章節2的初稿寫作。

……

實際的目標設定表會比這個更詳細一些,篇幅所限這裡我就不再展開。

完成目標長短結合的分解之後,每個星期、每一天我都很清楚自己要學習哪些東西,且在完成之後會有很明確的反饋。進入到這個節奏之後,每天5個小時高效學習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回來的時候總覺得比去的時候快一點。其實路程是一樣的,時間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回來的時候我們知道「目的地」在哪裡。未知讓人恐懼,而當我們瞭解了前方的路,整個旅程就會輕鬆很多。

與自身需求結合

與自身需求結合,是說學習動機最好與你最想要的、最需要的東西結合起來。

很多人將自己難以堅持歸因為「自控力不夠,意志力不夠」。這個結論對,也不對。不同的人的意志力水平千差萬別,意志力足夠強的人確實更容易進入「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狀態,但其實大部分人的意志力水平都是一般的,而事實上他們當中依然有很多人能達到目標。

因此,比起「如何提高意志力」這種更為複雜、解決起來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的問題,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如何讓意志力水平一般的人達到目標?這裡我要推薦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學習動機與自身需求相結合。

「學習一門新的編程語言」是一個動機,但這還不夠,改成「學習一門新的編程語言,然後去××公司工作」就與需求結合了。

「每個月閱讀一本書」是一個動機,同樣也是不夠的,改成「每個月閱讀一本書,然後發書評到豆瓣和朋友圈去接受敬仰的目光」就與需求結合了。

我們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是最吸引我們的?

面子、金錢、地位、朋友關係、夫妻關係,這些都是很好的結合點。

可能有朋友會說這樣是不是太功利了?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嗎?

事實上,「讓自己更好」是總的目標,或者說結果。只是「讓自己更好」是個無止境的過程,它大部分時候看起來太過遙遠。而對普通人而言,讓自己堅持下去更需要的是近在眼前的東西。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可能你就是為了錢去學習的,但學習之後也並不妨礙你同時變得更好。

有時候我們的動機太「高大上」,反而缺乏一些接地氣的東西。

二、身體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堅持下去的不是我們的意志力,而是我們的身體。

一學習就犯困,看書兩個小時就頭痛,下班後就沒有精神不想學習,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於是大腦給你發出了「休息」的指令。

這時候硬逼著自己去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而且對身體的傷害也非常大。

身體素質差,影響的不只是你的精力,還有你的心情。壓抑、鬱悶、沮喪……太多的負面情緒讓我們無法進入學習狀態,而這些負面情緒很多時候都是缺乏鍛煉導致的。

我是在工作最為繁忙、休息時間最少的那個階段開始啟動晨練計劃的。每天無論多困,我都堅持7點左右準時起床,然後去家附近的體育場跑步。里程數也不多,就跑3~5公里,出一身大汗,然後散步回家。

晨練的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說實話,迎著陽光跑步的感覺真的很好。當汗液從身體內部奔湧而出,所有的壓力、疲憊好像都隨風而去了!堅持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雖然自己睡眠時間減少了,但是睡眠質量卻大大提高,整個精神狀態反而上去了。

之前下班吃過晚飯後經常覺得特別困,工作效率特別低。但是晨練之後這些狀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三、方法

方法方面,主要聚焦兩點:一個是長時間,另一個是高效。

先說高效

針對「如何高效率學習」,方法有千千萬萬,我個人實踐之後總結出兩個比較有效的辦法,供大家參考。

方法1:總分總式學習

所謂「總分總式學習」,就是先對學習主題有個整體的概念,然後再去學習每一個細節,貫通細節後再組合成整體。

以看書為例,我的習慣是先看一遍目錄,然後用Mind Node將整本書的脈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這時候不用太追究目錄的字面意思到底是什麼。

看完目錄後,以囫圇吞棗的方式快速將整本書過一遍。這個過程能夠讓我建立起對整本書的認知,也瞭解到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都包括哪些部分,每個部分大概講的是什麼。

最後是精讀。將內容劃分主次,次要內容爭取迅速搞懂,重要內容一定要扎進去,吃透。

這種學習方法,開始時速度會比較慢,但越到後面速度越快。因為我們是先建立整體的概念,然後再去瞭解細節。這讓我們的學習過程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學習。

就個人感受而言,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讓我能夠讀完一本書。在這之前,很多書我其實只看到三分之一,至多一半就放棄了,結果,對一本書的整體認知沒建立起來,只學到支離破碎的知識,效果很差。

方法2:學了就用,學練結合

古人說「學以致用」,現代人說「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我個人認為,邊學邊練還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馬上得到反饋,看到學習成果。而這個過程,能夠大大提高我們學習的樂趣,使得我們更容易堅持下去。

比如我剛學習Html的時候就是這樣:每學會一條語句,就馬上新建一個文件,輸入剛學會的代碼,然後查看代碼的效果。

不得不說,這種「看著自己的代碼變成各種不同效果的網頁」的感覺非常好。它讓我知道自己通過學習能做到什麼事情,讓我非常具體、深切地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提升,從而讓我更加喜歡學習。

因此,在我看來,看書,就要畫思維導圖,寫書評;學編程,就要邊學邊寫代碼。學了就用,才能讓我們對理論建立感性的認識,讓我們更輕鬆地將學習堅持下去。

再說長時間

個人感覺,我們長時間專注學習的最大干擾因素就是一些壞習慣。

比方說刷微博或者刷朋友圈,這在很多時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病」。很多人時不時就喜歡拿出手機,刷一刷,不刷就渾身難受。

又比如有些人看一會兒書,就喜歡打開電腦看看新聞,有時候甚至只是無聊地在桌面上「右鍵—刷新—右鍵—刷新」。

如果我們在前期能克服這些壞習慣,進入到專注學習的狀態,之後想堅持下去就會變得容易很多。這個過程一開始會比較痛苦,但堅持一兩周的時間後,就會養成習慣。

另外,長時間專注地學習只靠自我監督會比較困難,比較好的方法是找一個人來監督自己。例如,我的方法就是開始學習時,把手機交給妻子保管,杜絕在學習的時候刷朋友圈。除非有重要電話,否則不碰手機。

一個多星期以後,我就會習慣性忽視手機的存在了。要知道這並不代表我的意志力有多強,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純粹就是依靠慣性。

有些朋友確實存在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的問題,比如學習期間有人在房間外走動,或者是窗外傳來的鳴笛聲等。這時候可以試著用一個大耳機來隔絕噪聲,我個人用的是下面這個:

喜歡它是因為它的耳罩足夠大,能夠完全罩住耳朵,但又不會像入耳式耳機那樣讓耳朵難受。一個大耳機,再結合像Noizio這樣的白噪聲軟件,能夠營造出「沉浸式學習」的良好氛圍。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長時間專注學習並不意味著完全不能中斷,事實上真這樣做大腦也是受不了的。正確的做法是,每學習30~40分鐘,就讓自己適當地休息一下,這樣反而更容易接著學下去。

現在流行的所謂「番茄鍾」,原理類似。而我個人的習慣,和以前學生時代差不多——每學習40分鐘就休息10分鐘左右。

因為個人比較喜歡吃堅果類的零食,休息時間我主要就是閉著眼睛吃堅果。讓眼睛休息的同時讓味蕾享受,只要10分鐘,便能夠再次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果不是因為跑步,可能我會比現在胖很多吧)。

四、反饋

我一直認為,堅持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反饋(獎勵)機制。這種機制,其實就是把你喜歡做的事情、你想要的物件等和相對「痛苦」的學習掛鉤,刺激自己去學習。

我當然知道「學習讓自己進步」,但這個激勵效果太不明顯了,對我不起作用!

既然沒用,那就來點更直接的。比如我喜歡吃堅果,便會一次性買很多回來,但是有個規則:不學習不准吃!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太想學習,但竟在堅果的誘惑下學下去了。

我還會把一些自己平時想買又捨不得買,或者尚未下定決心買的物件和學習目標掛鉤。

2015年的時候,我特別想給自己換一台最新版的MacBook Pro,但一直沒下決心。當時便定了一個目標:如果我能學會簡單的前端,並且讓公司醜陋的網頁改頭換面,就獎勵自己一台MacBook Pro!

還是物質刺激更為強烈有效,我花了一個星期就基本掌握了HTML的基礎用法,接著又花了一個星期基本掌握了Bootstrap的簡單使用。結果不到一個月,MacBook Pro就抱回了家。

這種感覺真的很爽!

通過這個方法,我學會了HTML、JS、Bootstrap和Python。我陸續給自己購置了MacBook Pro、Surface Pro4、iPad Air2以及Apple Watch。在充分滿足購物慾望的同時,我出版了一本書。而通過這些技能多賺到的錢,其實遠遠超過花去的費用。

這種良性循環,讓我更有動力學習了!

所以要想把學習堅持下去,就不要讓自己過得那麼苦逼。學了就要獎勵,完成小目標有小獎勵,完成大目標就有大獎勵。

就是通過上文介紹的這些方法,我慢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而經過我的實踐證明,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學習節奏,我們會開始對學習上癮,並真正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