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數據 > 第十三章 大變革* >

第十三章 大變革*

微學位: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報》「信息社會」之塗子沛專欄 2012年5月25日

這個月初,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大學共同宣佈,將投入6000萬美元,開發一個在線教育平台。屆時,不僅兩個學校的授課過程免費向全世界開放,這個平台本身,也以開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學和教育機構免費開放。

而幾個月以前,斯坦福大學已經把「在線教育」變成了硅谷最熱門的話題。其計算機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門課放到了互聯網上,結果全球有十幾萬人註冊,這些人,除了在網上聽他的實時講授,還和斯坦福大學的在校生做同樣的作業、接受同樣的評分和考試。最後,有幾千人完成了這門課程。Ng教授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在硅谷拉到了1000多萬的投資,成立了在線教育公司Coursera。更早一些,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發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Thrun,也離職創辦了一家在線教育網站Udacity。隨著類似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等知名學府都在近期宣佈加盟在線教育,逐步向全世界開放自己的課程。

當然,這也不是大學的專利。我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從小學到高中,都建立了在線學校,選擇參加在線學習的學生,可以免費獲得州政府配發的一台筆記本電腦、一台打印機和掃瞄儀,作為學習的工具。這是因為他放棄了公立學校的學位,節省了公共教育的開支。目前,賓州的在線學校Cyber School,已經招收了幾千名中小學生。

之所以獲得教育界和投資界的一致青睞,是因為現在的在線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鏡頭、一段遠程錄相這麼簡單,而增加了「互動」、「互助」、「行為評價和誘導」等等新的技術和色彩。例如,師生可以隨時對話,計算機能夠記錄你在一張幻燈片上停留的時間,判別你在答錯一道題之後有沒有回頭複習,統計你在網上提問的次數、參與討論的多少,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對你的學習行為進行誘導和評價。此外,學習者還可以結成互助小組,甚至互相批改、評價對方的作業和報告。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網站還宣佈,對於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生,只要繳納極少的費用,就可以獲得一個認證,這個認證並不是真正的學位。在這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不妨稱之為「微學位」。

「微學位」等新概念、新技術的出現,我認為,將給教育領域帶來一場革命。它的影響,不僅立竿見影,而且相當深遠,會波及整個社會。

1946年,人類發明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如果以此為起點,那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信息時代的特點是信息流動的速度加快、傳播的廣度加大,信息垂手可得、無處不在。但信息不是知識,信息必須經過加工、組織、整理才能成為知識,即將到來的在線教育浪潮,把系統整理的知識以課程為載體推上了互聯網,這將幫助我們在信息時代的基礎上再邁進一步,進入真正的知識時代。知識時代的最大特點,是知識無所不在、隨處可得。

學校,曾經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好的學校,更是稀缺性的資源。由於在線教育的普及,在不遠的將來,名校將人人可上,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將得到緩解。但在線教育對個人的重大意義,還不僅僅是教育機會的增加,更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在傳統的學校,我們是接受教育,但在網絡學校,人人都可以各取所需,隨時隨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計劃來開展學習。例如,高中生可以嘗試體驗大學的課程,離開了校園的人,也可以登陸在線空間,再和在校生一起聽課。通過在線教育,學習可以成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主動建構過程,終身教育也將成為普遍的現實。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主動學習、終身教育,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探討多年、孜孜以求的夢想。

在線教育引發的不僅僅是個人學習的革命,更會改變整個教育行業的生態。其影響大小,一時難下定論,我們不妨通過多問幾個問題來催生自己的想像。以大學為例,通過把課程變成一種網絡服務,而且公開競爭,越來越產品化,大學作為一個知識傳播中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發揮得更好?此外,在線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突破圍牆和座位的限制,名牌大學會不會因此更受追捧、其品牌效應會不會更加突出?還有,一流的大學不懼把自己的課程推上網和全世界的學習者共享,是不是因為它們還有更核心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又是什麼呢?是不是「創新」?順著這個思路去想,不難得出結論:真實世界的大學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斜到新知識的發現和生產上,而在線教育將承擔更多的知識傳播功能。

再有,學生和學校的關係是不是也會發生變化?過去,是學生爭學校;將來,學校搶學生的現象可能會更加突出。一流的大學將成為一個創新型人才的集聚地,普通的大學可能要通過更好的行政管理和服務來吸引學生。再設想,如果你是用人單位,面對一名持有名牌大學「微學位」的候選人和一名三流大學的畢業生,你最後會僱用誰?「微學位」的產生,會不會引起教育行業一種新的競爭、重新佈局、甚至洗牌?

哈佛大學在線教育的負責人認為,目前這場在線教育的浪潮,是印刷術發明之後,教育領域面臨的最重大的變革。對中國的教育領域而言,如何合理規劃、用好資源,是挑戰,但更是福音,這值得我們全社會、特別是教育部的官員、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以及企業家的思考、研究和關注。

大數據:再談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報》「信息社會」之塗子沛專欄 2012年6月12日

5月25日,我發表的專欄文章《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革命》引起了一些討論。有讀者問,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正在建設的在線教育平台及其課程,為什麼要向全世界的大學和學習者免費開放?我們不妨做個補充探討。

軟件平台向全世界免費開放,這是開源軟件的做法,由來已久,其背後的理念是通過開放式的協同合作,才能打造最好的平台、為社會進步貢獻最大的價值。但課程向全世界的學習者免費開放,確實是這兩個大學的獨特之處。因為收費的做法,正是同類網站贏利的主要手段。

按理說,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名氣,即使收點錢,全世界的學習者也會趨之若鶩。他們之所以決定免費,有其特殊的目的。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新一代的在線學習平台,和過去的重要區別,在於其增加了行為評價和學習誘導的成分。向全世界開放,讓最多的學習者在上面學習、使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就可以收集最多的數據,從而研究世界各國學習者的行為模式、打造更好的在線平台。例如,通過記錄鼠標的點擊,可以研究學習者的活動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知識點有何不同的反應,用了多少時間,哪些知識點需要重複或強調,哪種陳述方式或學習工具最為有效。記錄單個個體行為的數據似乎是雜亂無章的,但當數據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群體的行為就會在數據上呈現一種秩序和規律。通過分析掌握這種秩序和規律,未來的在線學習平台才能彌補沒有老師面對面交流指導的不足。

這個平台到底能夠收集多少數據呢?以麻省理工學院開放的一門代號為6.002X的電子電路課程為例,其校長總結說,僅僅註冊這一門課的人,就比整個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總數還要多。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個平台最終會有多少數據,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難看出,未來的在線教育平台之所以強大,是因於其能收集、分析、使用大量的數據。數據,是對信息的記錄。數據的激增,意味著人類的記錄範圍、測量範圍和分析範圍在不斷地擴大,也意味著知識的邊界在不斷地延伸。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這場革命,其深厚的技術背景,就是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收集、存儲、分析、使用數據的能力實現了巨大的跨越。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大數據」(Big Data)。

大數據將對人類社會發生的影響,可以說難以限量。以行為評價和學習誘導為特點的在線教育平台,只是這個大潮在教育領域掀起的一朵浪花。人類社會的知識,可基本分為兩個大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理世界,講的是「精確」,衛星上天、潛艇下海,差之毫釐,就會謬以千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現象,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它也追求精確,但因為研究對像主要是人,導致了「測不准」,所以社會科學常常被稱為「准科學」。由於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進步,數據的累積,個人在真實世界的活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這種記錄的粒度很高,頻度在不斷增加,為社會科學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從而可以測得更准、計算得更加精確,有科學家相信,借助大數據的推力,社會科學將脫下「准科學」的外衣,全面邁進科學的殿堂。

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的Brynjolfsson教授曾經形容說,大數據的影響,好比幾個世紀之前人類發明的顯微鏡。顯微鏡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測量水平推進到了「細胞」的級別,帶來了歷史性的進步和革命。而大數據,將成為我們觀察人類自身行為的「顯微鏡」,這個新的顯微鏡,將再一次擴大人類科學的範圍,推動人類知識的增長,引領新的經濟繁榮。

當然,除了學習者的行為數據,在教育領域這場革命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還有課程視頻的數據、教案的數據等等。隨著在線平台的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師將自己的授課視頻放上網。美國有個叫Udemy的網站,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發放視頻的點擊率獲得報酬。今年5月份,該網站宣佈,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師,已經超過了20萬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每人的年度收入都超過了5萬美元。不久前,美國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網站,該網站提供工具讓學習者對現有的視頻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編輯剪接,並重新發佈,可以想像,這又會產生海量的數據,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上的眼睛,將使所有的錯誤都無所遁形,在無數人的編輯之下,知識傳播的形式將不斷優化、效率會不斷提高。在數據的不斷累積當中,最好的視頻將會沉澱下來,成為經典的學習材料。除了課程視頻,教案也成了美國在線平台的交易產品,佐治亞州的學前班的老師Deanna Jump,是銷售榜上的頭名狀元,她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這個網站上的成交量已經超過70萬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達6萬美元,比絕大多數老師一年的工資還高。教案的交易,甚至出現了由學校牽頭組織的團購,統一發放給全校的老師參考使用。

可以想像,這些新的現象,會給教師這個職業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改變。我們知道,無論是中小學的教師,還是大學的授課型教師(Teaching Professor,指非研究性的大學教職人員),都不是高收入的群體,行業的競爭性也普遍不強,由於局限於課堂、受眾較小、薪酬不高,也吸引不到最好的人才。中國的情況如此,美國也一樣。但美國這股正在興起的在線教育浪潮,已經開始造就了一批萬眾矚目的教育明星和通過教育致富的高收入群體。這將提高教師這個職業的吸引力,增強教師這個行業的競爭性,新的人才可能湧入,舊的格局必將打破。回顧前文,一句話,無論是對學習者、還是教師,抑或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產業,在線教育都將催生革命性的變化。

微學校:三談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革命

——《南方都市報》「信息社會」之塗子沛專欄 2012年6月20日

前兩篇文章,我從「微學位」、「大數據」這兩個新的概念出發,闡述了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革命以及其技術背景。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一些關注。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場教育領域的革命,我現在把它放到歷史的縱軸上,再做一番考察和討論。

教育活動的本質,是知識的傳遞。受限於技術水平,人類最早的教育形式,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以個人關係為基礎的,即通過師生之間口耳相傳的「傳、幫、帶」,完成知識的傳遞。這可以稱為「學徒制」或「私塾制」,不難想像,這個時期的師生比例較小,教育主要依托個人和家庭來完成。

印刷術的發明,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新的載體:書籍。隨著書籍的普及以及人類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邁進,發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出現了。而且,建立學校,慢慢演變為一種有組織的國家行為:青少年按年齡大小排序,以老師為中心、以課程講授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學校的建立,使「學徒制」時代的「師徒弟子」關係轉變為「師生」關係,解除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壓迫,也打破了學徒制的師生小比例。教育,開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批量生產過程。

雖然提高了知識傳播的效率,但學校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一對多的講授,批量生產,無法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都提供個性化的、持續性的指導和評價。又如,雖然學校成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但老師卻持有權威的地位,學生的學習,本質上還是一個按計劃實施的被動過程。

計算機發明之後,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傳播有了新的載體:視頻。我在前篇文章中談到,近年來,各種以課程為載體的視頻,在不斷地產生、累積、淘洗和沉澱,可以肯定,通過互聯網上的編輯和合作,不遠的將來,全世界的每一個領域、每一門課程都會出現一些經典的視頻,這些視頻,將取代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成為最受歡迎的學習材料。換句話說,未來大部分的老師,可能會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講授者,其權威性將下降,師生關係將面臨改變。

更重要的是,這些最好的教育資源,絕大部分都將免費。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哈佛和麻省理工之所以免費,理由之一,是因為「大數據」的技術背景,他們需要收集最多的行為數據,以研究開發最好的在線教育平台,並強化其學校的品牌效應。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對學習者免費並不代表他們無利可獲。例如,他們可以通過「微學位」的認證來收費。讓我們做一個保守的估計,假設一門課程的「微學位」認證費用為100美元,每一門課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接受10萬人的認證,以全校100門課程計,年收入將會高達10億美元。你也許還會問,那僅僅是哈佛大學,其他一些在線教育網站,也能夠免費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我第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的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創辦的在線教育網站Udacity,就宣佈免費,但這也不代表他不掙錢。其商業模式,是將1%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直接輸送給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從中收取中介費。換句話說,該網站不僅為全世界的學習者提供免費的學習平台,還包找最好的工作。這會在學習者當中激起怎樣的競爭?對傳統大學的威脅又何在?稍做冷靜分析,相信你會對其中暗含的商機和變化倒抽一口冷氣。

也就是說,對個人來說,知識的獲得和傳播,未來的邊際成本將趨近於零。但這卻還不足以構成這場革命。讓我們回頭看看:早在1980年代初,計算機就走進了學校和課堂,遠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視頻錄像就開始傳播,那個時候,就有人興奮地預言:信息技術要給教育領域帶來一場革命!但30年過去,信息技術確實在工業、農業、商業等領域催生了諸多革命,教育領域的革命為什麼姍姍來遲、直到今年才發生?

其中的關鍵,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其「交互性」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正」果:以社交媒體為特徵的Web2.0技術已經把人與人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流互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應用。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大腦對信息的一種加工,而有效的加工來自於有效的情境互動。回到我在前兩篇文章中討論的「學習行為評價和誘導平台」,現有的信息技術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和智能軟件,為每一個學習者搭建起一個學習情境,像人一樣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提供持續性的誘導、評價和支持,例如發出提示,建議、指出學習者的錯誤,幫助其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等等。除了智能軟件的誘導和評價,學生還可以和其他學習者交流協同,有效地尋求幫助。美國已經出現了提供專門輔導的家教網站,學習者可以在網站上列明的專家中按課目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輔導者,在10分鐘的視頻交流之後,輔導服務開始按分鐘計費。也就是說,學習者和輔導者可以通過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有效對接,構造一對一的學習情境。以上信息技術能夠營造提供的種種情境,我們不妨稱之為「微學校」。加上普適計算的浪潮,計算機和網絡將無處不在,「微學校」將可以隨時隨地搭建。再想一想,因為「微學校」的存在,未來的學生可能是在家裡學習,而到學校去,則主要是做作業、答疑,現有學校的運作模式可能面臨顛覆。

總之,和印刷術相比,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僅創造了新的知識傳播載體,還可以為學習者在學校之外搭建一個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個人可以跳出學校的約束,自由地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可以預見,由於「微學校」的興起,現有學校的教育功能將在這一場革命當中大幅衰減。教育的責任將從學校時代的國家,再度回歸到學徒時代的個人,不同的是,這是螺旋性的上升,個人將對自己的學習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擔更大的責任,學習將徹底變成一項自我可以主導並完成的任務。這,也代表著人類本身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巨大解放。

這種解放,是全社會的福音,對社會發展的正面作用不可限量,但同時也是挑戰。在學校的衰減中,我預計,受到最大衝擊的將是高等院校,因為它們涉及昂貴的學費以及曾經含金量最高的大學學位。在一段時間的共存之後,新興的在線教育將最終衝垮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未來倖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將成為新知識的生產中心,而不是舊知識的傳播中心。還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務來吸引學生。

對中國的教育領域而言,這場革命或許還有額外的意義,那就是對現有體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難免掛一漏萬。但僅就以上討論而言,時下正在發生的教育革命已經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討論。

* 自本書第1版出版後,大數據在社會諸多領域催生了更多變革,本章從教育領域探討大數據的應用,並以此管窺「大數據」引發的重大變革。本章收自作者在《南方都市報》的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