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數據 > 第九章 試金石:白宮訪客記錄 >

第九章 試金石:白宮訪客記錄

你的所作所為和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同等重要。我請你追求一種公共利益,而不僅僅是自己的舒適生活;我請你捍衛我們必要的改革,使它免於失敗;我請你從幫助你的鄰居開始,服務這個國家。我請你做一個公民:一個公民——而不是旁觀者,一個公民——而不是臣民,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建設我們服務型的社區和具有品質的國家。01

——喬治·布什,第43任美國總統,2001年1月20日就職演講

作為開放政府的主要舉措,Data.gov這艘旗艦啟航之後,公共數據的無償共享將數據開放的概念詮釋得淋漓盡致,新聞輿論也給予了空前一致的好評。2009年,Data.gov的每一步推進,都獲得了陣陣掌聲。在一片讚譽和肯定聲中,奧巴馬要建立前所未有開放政府的雄心,似乎就要實現了。

但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奧巴馬自己卻遭遇了一個直接來自民間草根組織的挑戰。這個挑戰,使他開放政府的雄心和誠意,受到了質疑。

故事緣於他主政之後面臨的第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醫療體制改革。

總統在見誰:大醫改中的「小」插曲

當我們放棄我們一直為之戰鬥的理念而妥協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在最困難之際,而不是最容易的時候,我們能堅守並高舉這些理念,才能真正榮耀我們所推崇的東西。02

——奧巴馬,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的演講,2009年12月10日

醫療體制改革,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是美國政治版圖中一個爭議的焦點。

在所有發達國家當中,美國醫療系統的總體規模及人均開支都位居第一。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全美的醫療支出佔全國GDP的16%,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7個百分點;同時,全美人均醫療開支8000多美元,比平均工資的1/4還多,遠遠高出其他發達國家的相應比例。

但令人遺憾的是,花錢多僅僅意味著「貴」,並不等於「好」,更不代表「對」。幾十年以來,醫療體制一直都是美國人屁股上的痛(Pain in Ass)。

原因在於,和其他國家相比,儘管美國在醫療領域的投入最大,但美國卻是全世界發達國家當中唯一沒有實現全民醫保的國家,其醫保覆蓋率只有85%。全美約有4600萬人生活在沒有醫療保險的陰影之下。

沒保險的人怨聲載道可以理解,但擁有保險的人也不滿意,因為金山銀山並沒有「堆」出質量的高山。2000年,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排名榜上,美國醫療系統居全世界昂貴之首,但其績效卻只排全世界第36名,美國人的總體健康水平在全世界191個國家當中只居第72位。03一些關鍵的醫療指標,如人均壽命,美國居全球第50位,又如嬰兒死亡率,美國居全球第46位,都大大落後其他發達國家,與其超級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醫療,是基本的民生問題。可以想像,全民醫保、醫療服務的質量,這兩個問題也就一直都是美國立法者、執政者、朝野上下經年累月的熱點話題。

其中,全民醫保,又是其「結」中「結」。

作為平民政黨,美國的民主黨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全民醫保,有很多位民主黨總統,例如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克林頓,都曾經扛起過全民醫保改革的大旗,並為此殫精竭慮,但最終都在國會功敗垂成。半個多世紀以來,全民醫保始終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缺乏厚實的民意基礎。美國人的傳統,還是推崇「自助」,相信「自助是最好的幫助」04,而不是「他人的幫助」、「政府的幫助」或「上天的幫助」。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美國的建國之父之一,他是一位發明家、文學家、政治家,平生擁有頭銜無數,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完美的人」,他曾經對這個問題專門發表過見解:

「我認為幫助窮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給予金錢實物減輕他們的貧困,而是引導鼓勵他們脫離貧窮。年輕的時候我在很多地方遊歷,在不同的國家我都觀察到:政府為窮人提供的更多,他們自己努力的就更少,自己不努力,自然更加貧窮。相反,政府為他們提供的越少,他們就為自己做得越多,他們也就變得更富有。」05

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政府為人民負起太多責任的時候,人民就會失去「自助」的動力,不再對自己負責,社會的發展就可能會因此減速甚至停滯。

上百年來,富蘭克林「自助自立」的觀點,獲得了多數美國人的認可,成為美國社會反對全民醫保、反對建設福利國家的主要理由。

全民醫保通不過,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文化原因:美國人認為行政權力不僅低效,而且很容易被濫用,因此從來就不信任政府。懷疑政府、限制政府,是美國人面對政府權力擴張的一種自然反應。全民醫保,意味著政府要對醫療產業進行大規模的干預和包攬,這當然需要警惕。

全民醫保的爭論,也起源於《信息自由法》之爭的摩斯時代。

和《信息自由法》過不去的約翰遜總統,卻是全民醫保的熱心推進者,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1965年7月4日,他在家中黯然簽署了《信息自由法》,但沒過幾天,他就在白宮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在一片掌聲中籤署了《醫療保障法》(Medicare and Medicaid)。這個法案規定,由政府主導,為65歲以上的老人、殘障人士和貧困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這為美國的全民醫保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醫療保障法》的立法史,甚至比《信息自由法》更難產,命運也更加多舛。

把全民醫保正式提上立法議程的是第34任總統杜魯門。

和摩斯一樣,杜魯門也是一位沒有上過大學的民主黨人。他務過農、當過兵、做過小生意,參加民主黨之後,通過競選擔任了一個縣的法官,後來又當選為聯邦參議員。1944年,他成為羅斯福競選總統的搭檔。次年,羅斯福在任內病逝,他由副總統接任總統,隨後在任內大力推行「公平良政」(Fair Deal),全民醫保就是其主要政綱之一。

也正是杜魯門,在他的任內大興冷戰思維,在聯邦政府解雇了2000多名同情共產主義的公務員,這成為摩斯提出《信息自由法》的直接誘因。1953年,摩斯提出《信息自由法》的時候,共和黨正控制著國會,摩斯寸步難行。由於同樣的黨派之爭,杜魯門提出的「公平良政」計劃也大多流產。

杜魯門折戟之後,民主黨的肯尼迪在舉國歡呼中走進了白宮。他也反對《信息自由法》,支持全民醫保。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頗能審時度勢,他發現「全民醫保」的目標並沒有代表「全民民意」,就把受益人口縮小到老、弱、殘等特定的人口群。肯尼迪雖然魅力四射、人氣極高,但這個修改過的法案,在國會還是沒有通過。

1963年,約翰遜上台,他提出了「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施政綱領,在民間激起了極大的反響。但他在全民醫保方面的突破,與其說是「人力」,不如歸為天時。因為這時候參加過二戰的退伍老兵,開始步入中老年,醫保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美國,退伍軍人是個極有份量的院外遊說群體,有形容說:「退伍軍人跺跺腳,國會山上抖三抖」。

約翰遜得到了退伍軍人的支持,在他們的力挺之下,《醫療保障法》終於在1965年7月得以通過。

這時候的杜魯門,已經是83歲的耄耋老人。

1965年7月,約翰遜總統舉行隆重的儀式,簽署了《醫療保障法》。為了紀念前總統杜魯門對全民醫保的開山之功,約翰遜在簽署法案的同時,把第一張老人醫療保險卡授予了杜魯門夫婦(圖右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我們放大歷史上的種種細節,把很多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聯繫起來,就很容易發現:歷史的每一步發展,都相當的錯綜曲折。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根本沒有誰總是「偉大、光榮、正確」。歷屆美國總統,既是能幹人,更是普通人,他們在以一己之力推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同時,無法面面俱到,甚至犯下了不少錯誤。但因為存在一個比較完善的制衡制度,這些錯誤,可以被糾正,也往往成為另外一些人建功立業的契機。美國的這些歷史也證明,聖人治國是一個無法企及的良好願望,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一個無稽之談。

2009年,這個契機又臨到了奧巴馬。作為民主黨人,奧巴馬堅定地接過了「全民醫保」這個火炬,從競選總統開始,他就將擴大全民醫保的受益範圍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9年3月,他一上任,就在白宮召開了醫療改革專項會議,重新拉開了這場改革的序幕。其後整整一年,為了推動這次改革的成功,他頂住了巨大的壓力,使出了渾身解數。

奧巴馬最初的計劃是加大國家的財政投入,通過建立公營性質的醫療保險,擴大醫保的覆蓋面。但如何加大財政投入呢?他提出要對富人增稅。這個方案幾乎受到了共和黨全黨的反對,而且,由於強烈的行政干預色彩,絕大多數的美國民眾也對此忐忑不安。

開局受挫之後,奧巴馬沒有輕言放棄。他深知其中的困難,也明白問題的關鍵在於民意。從上任的第一周起,他堅持每天晚上都閱讀10封普通公民的來信。06這些信件當中,有不少聲淚俱下地傾訴失業、生病、由於缺乏醫療保險帶來的種種不幸。在醫療改革法案的演講和辯論當中,奧巴馬常常引用甚至背誦這些來信的內容,來支持他的政策和觀點。

奧巴馬多次引用過2010年1月8日密歇根州居民克萊因(Jennifer Cline)的來信。她在信中陳述了夫妻雙雙失業之後、發現自己身患癌症的痛苦和無助。奧巴馬給她回信說:

克萊因向記者展示奧巴馬的來信。由於這封信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的特殊地位,次年,她成功拍賣了這封信,用所得的7000美元償還她的醫療欠款。(圖片來源:網絡)

「詹妮弗,謝謝你這封親切和令人激勵的來信。我知道時下生活艱辛,但是瞭解到你和你丈夫這樣的人和事,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情況會不斷好轉!」

除了回信,奧巴馬還在全國範圍內爭取普通人的支持。11歲的小男孩歐文斯(Marcelas Owens)是西雅圖的一位中學生;2006年,他的母親在失業之後,因為沒有醫療保險、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病故。歐文斯多次應邀來到白宮,在全國的新聞鏡頭前講述他的親身經歷,他的話——「我不希望有任何孩子再經歷我們家所遭受的痛苦」,打動了無數的美國大眾。

2010年3月21日,聽到醫保法案在眾議院通過的消息,奧巴馬和11歲的男孩歐文斯擊掌慶祝。(圖片來源:seattlepi.com,JEWEL SAMAD/AFP/Getty Images)

2010年3月21日,美國眾議院終於以219票對21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醫保法案,這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美國的醫療保險覆蓋率將從85%上升到95%,距離全民醫保只有一步之遙!

但這個法案,也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奧巴馬放棄了對富人增稅的計劃。最終的方案加強了對保險行業的管制,規定不容許保險公司因為受保人的病史、年齡等原因拒保或擅自增加保費。也就是說,負擔的一部分轉移到了保險公司。

這個重要的轉變,發生在2009年5月。當時,美國的參眾兩院正在對奧巴馬的醫改方案展開激烈的辯論,民間的各種情緒非常高漲,反對的聲音也愈發響亮。可以想像,當改革和爭議的焦點轉移到醫療保險界之後,為了自保,醫療保險行業對國會和白宮展開了密集的公關和遊說。

一時間,全國的民眾、媒體和各類公益組織都將關注的焦點集聚在保險行業的大公司、國會議員和奧巴馬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上。

「華盛頓責任道德公民中心」(CREW)是一個位於華盛頓的公益組織。它致力於通過法律行動監督政府官員,防止公職人員為了特殊集團的利益而犧牲公共利益。

CREW的創始人是一位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的法律女博士:梅拉尼·斯隆(Melanie Sloan)。她曾經擔任聯邦政府華盛頓地區的助理檢察官。2003年,她辭去公職,創辦了CREW。其後一年半,整個組織只有她一個人孤軍奮戰。經過6年的打拼,2009年,CREW已經擁有了一支17個人的工作團隊。

作為一個公益監督組織,CREW每年都組織評選首都地區最腐敗的官員,並發佈《最「腐敗」報告》(CREW's Most Corrupt)。2006年,由於這份報告的揭露,資深眾議員迪萊(Tom DeLay)被拉下馬來,因選舉洗錢罪獲刑3年。

當政策爭議的焦點轉移到保險行業的時候,斯隆提出,奧巴馬應該自證清白,公佈自己在上任之後,與醫療保險行業的董事長、經理人以及相關說客在白宮的會面次數、時間長短和會議議題等記錄。

斯隆說,人民有權知道,奧巴馬在和誰見面、誰在訪問總統?

這個17人的小團隊,在全國的激辯和喧囂中,發出了自己的強音:

人民有權知道——誰在訪問白宮?誰在影響政策的制定?

在跌宕起伏的醫療體制改革當中,CREW的質詢,只能算個小小的插曲。但這個質詢,直接指向奧巴馬。作為總統,奧巴馬雖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但對這個聲音,他無法忽視。因為它有理有據,這樣的聲音,在一個民主社會,如果不正面回應,就會被新聞界不斷放大,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

全體美國人的房子:白宮

我從未忘記,我住在一幢屬於全體美國人的房子裡,他們將信任給予了我。我告誡自己,始終要記得,他們最深層次的問題是日常生活的問題。我常常傾聽各種各樣人的觀點。他們當中,有這個國家產業界和金融機構的管理者,也有工人和農民的代表,但最多的,還是一些並非身居高位的普通公民。07

——富蘭克林·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1938年4月14日

白宮,位於華盛頓特區賓夕法尼亞西北大道1600號,是美國總統居住和辦公的地點。白宮始建於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華盛頓,但由於工期過長,他任內無福消受。等到1800年,美國的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才正式搬進白宮。

從此,美國各任總統及其家人都在這裡辦公、居住。

白宮最初只是被籠統地稱為總統官邸。1901年,因為其白色的外表,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將其形象地稱為「White House」,此後一直沿用。「White House」如果直譯,是「白色的房子」,而不是「白色的宮殿」(White Palace),把「房子」硬生生地譯成「宮」,大概是中國人的皇權意識在作祟。

羅斯福之後,「白房子」就慢慢演變為美國最高決策機構的代名詞。

「白房子」其實並不大,包括地下室、洗手間,才上下6層、167個房間。08其產權全部屬於國家,這也是美國僅有的一座由納稅人支付的個人住宅。所以準確地說,全體美國人都是美國第一家庭的房東。也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歷屆總統都主動將白房子稱為「人民的房子」(People's House)。

白宮外觀,可能還不如很多中國的市政府氣派。(圖片來源:網絡)

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進入大蕭條時期。為了增強美國人民的信心,民意大師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利用剛剛興起的廣播技術,和美國人民在電台上展開了著名的「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1938年4月14日晚,他就說道:「我從未忘記,我住在一幢屬於全體美國人的房子裡,他們將信任給予了我」。

2008年8月2日,奧巴馬在競選中接受全國城市聯盟(NUL)的採訪時,也親口說過:如果當選,「白房子」將是人民的房子,歡迎大家來參觀訪問。

正因為產權的所有人、房子的使用人都認為這是「人民的房子」,白宮有非常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自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起,白宮就對外開放,公民可以在不影響總統辦公的前提下參觀白宮。傑斐遜本人甚至會時不時走出辦公室,和參觀的遊人握手寒暄、喝茶聊天。當然,當時的華盛頓,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並不是每天都有人來探訪總統。現在的白宮,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還是有新年、國慶開放日,並且部分區域在規定時間內也向遊客開放,但要見一面美國總統,需要通過層層的申請和檢查,絕非易事。

白宮的安保和門衛由國土安全部下屬的特勤局(USSS)負責,所有人員進出白宮,無論公務還是私事,都要由特勤局錄入一個專門的數據庫,該數據記錄被稱為「白宮訪客記錄」(Visitor Log)。

白宮的佈局和設計是公開的,美國有不少網站提供互動的白宮結構演示圖

白宮1樓西翼的房間佈局。白宮共有167個房間(其中有35個是洗手間)、3座電梯。白宮中間部分為住宅區,橢圓形辦公室位於白宮1樓西翼。(圖片來源:MSN網站白宮內部結構互動程序截圖)

2012年4月,白宮和谷歌合作,將內部房間的實景進行360度立體拍攝,並放置在網上。(圖為谷歌地圖網站上白宮內部的截圖)

早在布什時代,華盛頓責任道德公民中心(CREW )就曾經因為「白宮訪客記錄」,與總統布什結下了「梁子」。

2006年,CREW曾經根據《信息自由法》,要求特勤局公開布什總統和幾位宗教領袖會面的數據記錄,但遭到布什政府的拒絕。布什認為,這是總統記錄,而不是聯邦政府的行政記錄,總統見什麼人、談什麼話、談了多久,都不在《信息自由法》的監督管轄範圍之內。

CREW隨即將特勤局告上了聯邦法院。

2007年12月,聯邦地方法院宣判,認定「白宮訪客記錄」屬於《信息自由法》規定的行政信息,白宮必須公開。09

布什不服,向聯邦巡迴法院提出了上訴。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入主白宮的時候,該上訴案還在審理當中。

奧巴馬入主白宮之後,其實也採取了不少親民措施。和布什相比,他確實加大了白宮的開放力度,他在上任第一天就開放了白宮,接見了上百名來白宮參觀的普通公民。這在近年來並不多見,前一次是1993年,克林頓上任的第一天,曾用抽獎的形式邀請了2000名普通公民訪問白宮。

2009年5月8日,奧巴馬邀請部分白宮工作人員的家庭成員訪問白宮。其中一位小男孩非常好奇奧巴馬的頭髮是不是和他的一樣,奧巴馬彎腰低頭讓他撫摸。(攝影: Pete Souza)

2009年4月,奧巴馬上任不久,CREW又依據《信息自由法》向奧巴馬政府提交了一則信息公開的要求,要求公開兩名「煤老闆」訪問白宮的記錄。這時候的白宮,雖然換了主人,但巡迴法院的上訴還沒有結果,因此仍然保持了布什時代的口徑,強調「白宮訪客記錄」不屬於行政公開的範圍,拒絕了CREW的要求。

CREW當然不甘示弱。2009年6月再次將奧巴馬治下的特勤局告上了法庭。

這時候,美國的參眾兩院正在對醫療體制改革進行激辯,全國上下群情沸騰、議論紛紛。6月22日,CREW又提出,為了分析確定醫療行業、保險行業的大公司對於奧巴馬制定醫保政策的影響,白宮應該公開奧巴馬上任之後和這些行業的董事長、經理人會面的次數和記錄。

CREW一口氣開出了一份列有18位醫療、保險行業頂級經理人的名單,又根據《信息自由法》,向白宮提交了公開奧巴馬和他們會面情況的申請。

白宮再次拒絕,CREW又吃了一次「閉門羹」。

面對新聞界,斯隆公開批評奧巴馬說:「他沒有遵守參選時許下的諾言,現在的白宮,並不是人民的白宮!他也沒有落實他就任時的承諾,這樣的政府,既不開放,也不透明!」

這時候,「白宮訪客記錄」,儼然已經成了一塊檢驗奧巴馬是否真正開放的試金石。

步步妥協:總統與草根的對決

防止公民犯下錯誤,這並不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但防止政府陷於錯誤,卻恰恰正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10

——羅伯特·傑克遜(1892-1954),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司法部長

在斯隆強烈要求奧巴馬公佈商界鉅子訪問白宮及與其會面記錄的時候,轟轟烈烈的醫療體制改革,已經攻守易勢。此時的奧巴馬,由改革的發起人,變成了改革的辯護人,面對壓倒性的反對意見,正舉步維艱。

2009年6月底、7月初,各種大小民意調查都表明,奧巴馬的支持率在一路下滑。皮尤研究中心(PRC)的民調表明,他的個人支持率由上任初期的64%下滑至7月份的54%;短短3個月內,其醫改計劃的支持率也從51%下滑至42%,已經不足半數。11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美國著名的政治新聞媒體之一。關注政治,當然要關心民調。2008年該集團成立了Pollster.com網站,專門致力於「民調中的民調」。所謂「民調中的民調」,是指在收集所有民調公司對某一特定問題的調查結果之後,根據它們的樣本大小和調查方法,對它們的調查結果進行加總和分析,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結果,當然比一個調查公司發佈的數據更加全面可靠。

《赫芬頓郵報》將數十家專業調查機構對奧巴馬支持率和反對率的調查結果繪成散點圖,再根據這些點的分佈確定其支持率和反對率的變化曲線。結果表明,正是在推行醫療改革法案的一年期間,奧巴馬的支持率迅猛下降。

面對前人無法完成、盤根錯節的醫療體制改革,即使支持率大幅下降,奧巴馬還是鼓足勇氣、迎難而上。但要公開自己和老闆、說客的會面記錄,他還是不免反覆掂量、猶豫再三。

從4月底到6月底,短短兩個月,CREW已經兩度將白宮特勤局告上法庭,白宮卻巋然不動,奧巴馬也沒有任何表態。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奧巴馬的形勢變得更加孤立、艱難,白宮的態度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7月7日,CREW意外收到白宮的一封來信。這一次,白宮沒有再提「拒絕」二字。而且,信中還解釋說,儘管白宮在聯邦巡迴法院的上訴還沒有結果,但已經開始自行檢討現行的政策是否合理。

這是一個僵局解凍的信號?

民調中的民調:推行醫療改革法案期間奧巴馬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說明:上方深色線為支持率的變化曲線,周圍的點為各個民調機構調查得出的支持率;下方淺色線為反對率的變化曲線,周圍的點標示反對率的分佈。

白宮的主動示好,很快就有了答案和解釋。

7月22日晚,為了爭取民眾和輿論的支持,奧巴馬召開了醫療改革新聞發佈會。

就在這次發佈會開始前的幾個小時,CREW突然又收到了一封白宮來信,這一次,還是總統顧問克雷格(Greg Craig)的特快專遞。

出人意料的是,克雷格在這封信中一股腦兒公開了18位「敏感人士」在奧巴馬上任之後訪問白宮的日期和次數。

但令人意外的是,對於白宮的妥協,CREW並不買賬。

第二天,斯隆接受了媒體採訪。她在電台中指出,這封兩張紙的回信只是一個情況的總結,並沒有完整地回應CREW的信息公開要求。斯隆再次向新聞界說明了CREW的訴求:

白宮

2009年7月22日立即發佈

尊敬的魏斯曼女士12:

為了回復你在2009年6月22日、根據《信息自由法》給美國國土安全部提交的信息公開要求,我特此給你回信。你要求披露自2009年1月21日以來18位醫療商業領域高級管理人員到訪白宮的記錄。我知道,美國國土安全部已在2009年7月7日回復過你的要求。該回復指出,關於白宮訪客記錄的案件還在訴訟當中,白宮也正在檢討我們的政策,考察是否能夠無條件地開放這些記錄。

醫療體制改革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總統正全力以赴,力爭讓美國人過上更健康的生活,提高國家的競爭力。鑒於公眾對醫療法案辯論的強烈興趣,以及總統設定的要增加政府透明度的目標,針對你提交的18位人員的名單,總統決定行使其自由裁量權,我們查閱了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白宮訪客記錄,現公佈以下記錄:

‧Bill Tauzin曾於3月5日、5月19日、6月2日及6月24日訪問過白宮。

‧Karen Ignagni曾於3月5日、6日、11日及6月30日訪問過白宮。

‧Richard Umbdenstock曾於2月4日、23日,3月5日、25日、30日,4月6日及5月22日訪問過白宮。

‧J. James Rohack曾於3月25日、6月22日及6月24日訪問過白宮。

‧William C. Weldon曾於5月12日訪問過白宮。

‧Jeffrey B. Kindler曾於3月5日、5月6日及6月2日訪問過白宮。

‧Stephen J. Hemsley曾於3月15日及22日訪問過白宮。

‧Angela F. Braly曾於2月13日訪問過白宮。

‧George Halvorson曾於3月27日及6月5日訪問過白宮。

‧Jay Gellert曾於2月10日、3月11日及20日訪問過白宮。

‧Thomas Priselac曾於4月3日訪問過白宮。

‧Richard Clark曾於3月24日訪問過白宮。

‧Wayne T. Smith曾於6月4日訪問過白宮。

‧Rick Smith曾於5月19日及6月2日訪問過白宮。

除此之外,白宮訪問記錄表明:Bill Tauzin、Karen Ignagni、Richard Umbdenstock、J. James Rohack、Jeffrey B. Kindler、George Halvorson、Jay Gellert和Thomas Priselac都曾計劃參加5月11日在白宮召開的會議。除了Jeffrey B. Kindler以外,其他人全部到會。最後,以下人員沒有訪問白宮的記錄:Ben J. Lipps,William A. Hawkins II,Robert L. Parkinson。

我們將會繼續審閱你根據《信息自由法》提出的信息公開要求和開放白宮訪客記錄的政策。

誠摯的

格雷戈·克雷格(總統顧問)

「我們需要的,是原始的數據。從原始的數據記錄當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更多的情況。白宮如果不公佈全部的數據,我們就無法知道這封信是不是有所隱瞞、是否列出了全部的訪客記錄。」

斯隆繼續批評說,這封來信,只對CREW關於醫療保險行業的信息公開要求作出了簡單的回應,對另外幾次信息公開要求根本隻字未提。很明顯,這是一種敷衍和搪塞,是奧巴馬為了當晚的新聞發佈會能夠順利召開、避免在大庭廣眾之下產生不和諧聲音的緩兵之計。

斯隆的判斷是對的。

在當晚新聞發佈會的現場,奧巴馬確實被新聞記者「將」了一軍。《芝加哥論壇報》的新聞記者帕森(Christi Parsons,Chicago Tribune)向他直面發問:

「在你競選期間,你承諾將在C-SPAN公共電視台上直播關於醫療體制改革的會談。但是,白宮最近拒絕公開你和一些醫療保險行業高級經理人會面的記錄。此外,救市計劃的總督察官也披露說白宮阻留了很多救市的信息。我的問題是:你有沒有兌現關於建立一個透明政府的承諾?」

這個問題咄咄逼人,但因為有備在先,奧巴馬得以一言化解、輕鬆「脫身」。他回答說,他相信他的這屆政府確實要比往屆更為開放透明。他和這些經理人見面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有記者在現場拍照。對於CREW信息公開的要求,他也已經做出了正面的回應。

但他所謂的「正面」回應明顯不能令人滿意,斯隆第二天公開拒絕了奧巴馬的解釋。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白宮需要公開的是全部訪客的原始數據記錄。只要一天不公開,CREW就會堅持訴訟的手段,戰鬥到底。

這一次,奧巴馬沒有挺過兩個月。

2009年9月4日,他對此發表了正式的總統聲明,作出了真正的「正面回應」。

這是一個全面的妥協和讓步。

奧巴馬在聲明中說:

「從本月起,『白宮訪客記錄』將在互聯網上公開發佈。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公開這些記錄。我們不僅要把白宮的大門向美國人民打開,還要讓陽光照在白宮正在發生的事情之上。這樣,本屆政府才能實現建立歷史上最開放、最透明政府的目標。美國人民有權利知道我們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正在聽取誰的聲音。」13

根據奧巴馬的聲明,白宮出台了相應的「白宮公開訪客記錄的自願政策」14。該政策表示,白宮將放棄正在法院審理之中的上訴,將從2009年9月起,公開發佈不涉及國家安全和機密的因公到訪白宮的記錄。每個月公佈90天到120天之前的數據記錄,對於需要保密的記錄,白宮不公開其內容,但會公佈保密記錄的數量和多少。

當天,CREW又收到了總統特別顧問艾森(Norm Eisen)的來信。艾森在信中代表奧巴馬,向CREW為促進這項新政策的誕生所做出的努力致以「誠摯的」謝意。

斯隆發表聲明說,奧巴馬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這是歷史性的進步。CREW非常驕傲能在這個歷史性的進步當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梅拉尼·斯隆

華盛頓責任道德公民中心(CREW)的主任。她深信「正是一小批執著的公民改變了世界」,並將這句話寫進了該中心的使命陳述。2008年,她被《滾石》雜誌評為「引發改變的100人」(100 Agents of Change)之一。

斯隆的故事被廣泛報道。也是這個9月份,她被著名的女性雜誌《歐普拉》(The Oprah Magazine)15評選為美國20名最具有力量的女性之一。在採訪中,她談到了自己不懈「戰鬥」的動機和初衷:

「當我每天打開報紙、讀到那些負面新聞的時候,我就想:這太糟糕了!為什麼沒有人去做點什麼改變它呢?我不僅僅是想,我放下報紙,這就去做!」

CREW的抗爭畫上了一個美麗的句號。

但「白宮訪客記錄」的故事,卻還沒有結束。新的質疑、新的問題還在繼續出現。

從白宮安保到政治監督:執著的公民改變世界

永遠不要懷疑:那一小部分有思想並且執著努力的公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事實上,人類的歷史從來都是這樣。16

——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美國文化人類學家

奧巴馬的妥協並沒有獲得全社會百分之百的認可和肯定。

前文提到過的陽光基金會主任米勒在9月4日當天就提出:每個月只發佈90天到120天之前的數據,是一個巨大的政策瑕疵。白宮在發佈數據之前,確實需要一些時間來對數據進行預處理,例如清除數據中的個人電話號碼、個人社會安全號碼(SSN)等隱私信息。但現代的信息技術已經允許我們大大縮短這個週期,21世紀的政府應該以實時的形式發佈數據。

米勒呼籲,白宮公開數據的週期應該縮短到一天,每天都應該發佈前一天的訪客記錄。

此外,陽光基金會還組織技術人員,把白宮發佈的數據記錄和其他數據庫進行了增值整合。通過到訪人員的姓名、白宮訪問記錄和遊說人員的捐款數據庫17、知名人物社會關係數據庫(LittleSis.org)18,以及維基(Wikipedia)、谷歌搜索(Google)連接整合起來,讓所有遊說人員到訪白宮的次數、捐款的多少以及各類社會關係等相關信息都在一個頁面中一覽無餘。雖然可能因為人員的名字相同,導致張冠李戴,但這種「全景式」的瀏覽還是給監督機構和研究人員提供了巨大的方便。19

白宮訪客記錄的數據也很快就成為Data.Gov的一部分。沒過多久,2010年4月,又有人利用這些數據在Data.Gov上開發了一個新的查詢工具:白宮訪客搜索(White House Visitor Search),這個工具,不僅可以按訪問人、被訪問人對原始數據進行查詢,還利用語義網的技術,把相關人員的數據與其他網站的聯接起來。

另一家公益組織「司法監督」(Judicial Watch)的主任認為,白宮應該公佈所有的訪客信息,除了因公的訪問,因私訪問總統和副總統的記錄,也應該公開發佈。他諷刺說:除了他們不想公開的,白宮確實公開了「所有的」信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1年4月,「白宮訪客記錄」又引發了新一輪的批評。公共廉政中心(CPI),是一家致力於推進政府透明的新聞調查機構,該機構在研究了白宮從2009年9月到2011年4月公佈的100多萬條數據記錄之後,得出了以下結論:

白宮公開的「白宮訪客記錄」數據字段說明和實例

白宮訪客搜索(White House Visitor Search)的界面

說明:這是一個語義網的新應用,把訪問人、被訪問人的數據和其他的數據自動聯接起來,方便用戶的查詢。本書後續將介紹語義網的技術。

1.有人去了白宮,但白宮公佈的數據當中卻沒有相應的記錄;

2.白宮辦公廳主任的受訪記錄僅有500餘次,但他的3個助手卻共有4400次;

3.有205000個記錄的事件描述是空白的,其中,很多都是和總統及其高級助手召開的小型會議,會議目的是什麼,無從得知。20

此外,還有報紙報道,白宮現在經常把和遊說人員見面的會議安排在白宮旁邊的附屬辦公樓,如此這般,白宮的訪客記錄中就能不留痕跡。很明顯,通過把被訪問人的姓名記成低級助手、轉移會議地點,個別高級官員就能逃避公眾的監督。

2011年5月3日,在一次國會的聽證會中,共和黨的眾議員斯特恩斯(Cliff Stearns)援引公共廉政中心發佈的研究結果,批評奧巴馬的民主黨政府沒有信守「透明行政」的承諾。

白宮的發言人立即對此作出了回應。他們解釋說,白宮的助手常常是會議和訪談的第一聯繫人和協調人,他們名字出現的次數較多是正常的。白宮認為,「白宮訪客記錄」之所以多次招致批評,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初開發設計這個系統,是為了維持白宮的秩序、保護總統和副總統的安全,而不是政治監督。

這個回答,確實也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和白宮的苦衷。

但有理由相信,一個新的、更實用的白宮訪客記錄系統,已經在一些公益組織和執著公民的醞釀當中。美國的白宮,不久後將會安裝上一套適合政治監督的訪客信息管理系統。

因為,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這樣——執著的公民改變世界。

對白宮訪客記錄窮追猛打的4個公益組織

註釋

01 英語原文為:「What you do is as important as anything government does. I ask you to seek a common good beyond your comfort; to defend needed reforms against easy attacks; to serve your nation, beginning with your neighbor. I ask you to be citizens: citizens, not spectators; citizens, not subjects; responsible citizens, building communities of service and a nation of character.」—George W. Bush,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Saturday, January 20, 2001

02 英語原文為:「We lose ourselves when we compromise the very ideals that we fight to defend. And we honor those ideals by upholding them not when it's easy, but when it is hard.」—Barack Obama, Nobel Lecture, Dec. 10, 2009

03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04 這是一句來自於伊索寓言的古諺語,其原文為:Self help is the best help. Aesop.

05 英語原文為:「I think the best way of doing good to the poor, is not making them easy in poverty, but leading or driving them out of it. In my youth I traveled much, and I observ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the more public provisions were made for the poor, the less they provided for themselves, and of course became poorer. And, on the contrary, the less was done for them, the more they did for themselves, and became richer.」—Benjamin Franklin

06 奧巴馬不僅讀信,還親筆回信;不僅讀美國人的信,還讀外國人的信。據報道,中國公民李良正、吳迪等人就曾先後收到過他的回信。

07 英語原文是:「I never forget that I live in a house owned by all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hat I have been given their trust. I try always to remember that their deepest problems are human. I constantly talk with those who come to tell me their own points of view—with those who manage the great industr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the country—with those who represent the farmer and the worker—and often, very often with average citizens without high position who come to this house.」—On Economic Conditions, Franklin Roosevelt, April 14, 1938

08 見白宮網頁:http://www.whitehouse.gov/about/History/

09 White House Visitor Logs Are Public, Judge Rule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8, 2007

10 英語原文為:「It is not the function of our Government to keep the citizen from falling into error; i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citizen to keep the Government from falling into error.」—Robert H. Jackson

11 Obama's Ratings Slide across the Board,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people-press.org/2009/07/30/obamas-ratings-slide-across-the-board/

12 魏斯曼是CREW的首席顧問,是信息公開要求的提交人和署名人。

13 英語原文是: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records of White House visitor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n an ongoing basis.We will achieve our goal of making this administration the most open and transparent administration in history not only by opening the doors of the White House to more Americans, but by shining a light on the business conducted inside it.Americans have a right to know whose voices are being heard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14 White House Voluntary Disclosure Policy Visitor Access Records, http://www.whitehouse.gov/VoluntaryDisclosure/

15 The Oprah Magazine 是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創辦的雜誌,由於她的知名度,該雜誌在美國非常流行暢銷。

16 英語原文為:「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Margaret Mead

17 OpenSecrets.org和TransparencyData.com是美國兩個公益數據網站,免費提供數據庫追蹤聯邦層面和州政府層面個人和組織對各類競選的捐款。

18 這是一個致力於確定知名人物和各類社會組織之間關係的數據網站。截至2011年7月,該網站已經為60456名各類社會知名人物和18660個組織之間建立了319112條關係,其中包括遊說者11117名。

19 詳細說明可見:http://sunlightfoundation.com/WhiteHouseVisitors/

20 White House visitor logs riddled with holes,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http://www.iwatchnews.org/2011/04/13/4115/white-house-visitor-logs-riddled-h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