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名師講堂 >

名師講堂

知己知彼——記者提問技巧與應對策略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採訪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採訪節目。

忽然,英國的記者讓攝像機停下來,對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能毫不遲疑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好嗎?」

梁曉聲不知是計,欣然答應。

誰知那位英國記者一揚手,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記者把話筒放到自己嘴邊,說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您看來究竟是好是壞?」說完他馬上把話筒伸到梁曉聲嘴邊。

攝像機對準了梁曉聲的臉,梁曉聲的形象和聲音將會由攝像機轉告給廣大觀眾。此時,無論梁曉聲回答「是」,還是回答「否」,都是笨拙的。可是梁曉聲剛才答應了要用最「簡潔」的一兩個字回答問題,所以,如果不按照應諾的條件回答也不是個辦法。看來對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在這進退維谷之際,梁曉聲卻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想問您一個問題: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

在這裡,梁曉聲巧妙地應用了「反彈」的應答技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轉敗為勝。

應對記者提問時,我們必須要瞭解記者與媒體的提問規律及方式,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回答策略。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做好充分準備,從容應對,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進而奪回話語權,巧妙地應對各種難題。

那麼,記者的提問有哪些規律呢?我們應該採用怎樣的應對策略呢?

1. 追索——放大。即記者不斷地追問某一個新聞事件,在追問過程中不斷放大此類事件。問應對此類型的提問時,回答者要對有關事件的信息全面瞭解,準備充分,回答時不要緊張,陳述事實即可。

2. 矛盾——挑戰。有些記者會將不相關的幾件事物生硬地捏合在一起,做出矛盾提問,甚至不排除個別記者有「尋暗」的心理。回答這類提問,不要被記者激怒,要善於看到矛盾提問中記者真正想問的問題,按照自己的邏輯、思路來回答即可。

3. 質詢——尖銳。記者以不信任、質疑的態度為前提進行提問。首先,回答者要清楚,記者提問不是刻意針對你,更不是故意詆毀,畢竟往往問題越刁鑽,越能表現記者的水平,甚至會帶來一系列的利益。因此,此類問題也給了回答者展示聰明才華的機會,要能夠利用好這個機會將自己的智慧充分表現出來,而不是被激怒。

4. 假設——陷阱。也就是記者用「如果」「假設」「要是」等假設性詞語來提問。對於這類問題,應對策略就是不回答假設性問題。

5. 極化——不當推測。記者有時會在提問的過程中,對問及的事情進行推論、推測,其中有些推測是合理的,有些則不是,但是這種不當推理卻讓人感覺很有道理。應對這類圈套式提問,既可以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又可以採用類比、迂迴的方式,明確指出其邏輯錯誤。

6. 推理——歸納演繹。記者以提問方式帶領發言人進入思維推理過程,進行某種邏輯關係的推演,目的在於讓回答者說出記者想讓他說的話。回答這類問題,就需要我們具備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問題中找破綻,不能被記者的邏輯牽著鼻子走。

7. 加強——強迫回答。記者與回答者臨時達成共識,先通過提問讓回答者認可某些事實,然後根據這些事實用無懈可擊的邏輯,使其不能不回答。應對這類問題,我們應保持敏銳的直覺,在回答過程中,隨時警惕記者想問的最根源的問題。

畫龍點睛

當記者提出特殊的、不能回答的或者回答起來有些困難的問題時,回答者不要試圖刻意逃避問題,我們可以從事件的另一個方面或者另一領域來強調說明,引導大家的注意力轉到與該事物相關的另一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