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準備得越充分,回答才能越巧妙 >

準備得越充分,回答才能越巧妙

一次,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電視台想獲得朱鎔基總理的題詞,這個任務就落到了主持人敬一丹的身上。視察當天,朱鎔基總理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

朱鎔基總理笑著回應,氣氛變得輕鬆活躍起來。敬一丹抓住這個機會,對朱總理說:「總理,今天演播室裡聚集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只是《焦點訪談》節目組工作人員的十分之一。」

朱鎔基總理說:「你們這麼多人啊!」

敬一丹接著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採訪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裡來跟您有直接交流,但是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來到這裡,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

敬一丹的問題提得十分委婉、誠懇,並將紙和筆遞給了朱總理。

朱鎔基總理看了一眼敬一丹,笑著接過紙和筆,寫下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字。

接受採訪是經常與媒體打交道的人的必修課,面對記者的提問,回答得完美與否,對個人及組織形象起著決定性作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亦是如此。畢竟記者的問題五花八門,或敏感,或刁鑽,或古怪,總是讓人無從下手,如果事先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面對採訪時語塞,回答不上來,那就非常尷尬了。

上面的案例中,朱總理用了16個字的題詞,表明了自己對《焦點訪談》這個欄目的態度,而且觀點鮮明,給予了高度讚揚,軟硬適中。所謂軟硬適中,就是在面對不同問題時,回答的語氣軟,但內容卻很硬,這也是回答記者提問時必備的技巧之一。

在英國議會大廳的某一次演講中,演講者是保守黨議員喬因森·希克斯,他在台上唾沫橫飛,台下的首相丘吉爾卻不時搖頭。喬因森·希克斯對丘吉爾的態度十分惱火,衝著丘吉爾憤怒地說:「我想提醒尊敬的先生們注意,我只是在發表自己的見解。」

丘吉爾也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也想提醒尊敬的演講者注意,我只是在搖自己的頭。」

丘吉爾的回答就非常有硬度,對希克斯的話做出了強有力的回擊,但是態度很軟,禮貌又幽默,讓對方無從回擊,這就是軟硬兼施的回答效果。回應是為了溝通,面對媒體,回答記者的提問,同樣是為了溝通,因此無論面對記者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在心理上一定要準備充足,才能做到冷靜作答,不驕不躁。

即便是提前約好記者,也要做好充足準備,以防萬一。記者的職業很特殊,為了報道更加詳細,可能會對某些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些問題你想逃避回答都很難,只有對記者的連環問題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在鏡頭前應付自如,給媒體和大眾留下好印象。接受記者採訪時,必須要掌控採訪時機,爭取佔據主動,把握好談話的方向。

另外,在接受採訪時加入一些幽默元素,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某位領導回答一位女記者提問時說:「這位小姐應該是四川人吧?提的問題都很辣。」

全場大笑,包括那位女記者。一個「辣」字,就充分說明了她提的問題的難度,這位領導接著說:「辣是辣了點,可是我必須得回答,大家都等了我半天了,如果得到的只是我的含糊其辭,未免掃興,那我就太對不起記者朋友們了。現在,我就把這件事情的原委清清楚楚地講給大家聽。」

認真嚴肅地回答記者的提問沒有問題,但如果一點表情都沒有,就容易給人冷若冰霜、不近人情的感覺,通過媒介傳播出去,也對回答者本身形象的塑造極其不利。因此,回答問題時,適當穿插一些輕鬆而幽默的題外話,不僅能活躍氣氛,也會讓溝通和傳播的效果更好。

思維訓練

一位富翁,有許多鑽石,他想用鑽石鑲成一個無價之寶。第一天,他從保險櫃裡取出一顆鑽石;第二天,他取出六顆鑽石,一起鑲在了第一天鑽石的周圍;第三天,又多了一圈,變成了兩圈;又過了一天,又多了一圈,變成了三圈。六天過後,他鑲成了一塊閃閃發光的無價之寶。請問,這塊無價之寶一共有多少顆鑽石?

(答案見附錄2.4.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對方的問話來回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仿照和借用問話中的情態和詞句,轉化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應答方法,是應對記者提問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例如,記者問:「到時,你是打算點點滴滴地宣佈呢?還是來個傾盆大雨,成批地發聲明呢?」你可以這樣回答:「我們打算點點滴滴地發表成批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