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名師講堂 >

名師講堂

反問的藝術——平中出奇,入木三分

1946年1月,就中原停戰問題,李先念司令員到武漢與美蔣兩方談判。談判達成協議的當天晚上,國民黨方面由郭懺出面在德明飯店舉行雞尾酒會,有我黨代表李先念等及各界知名人士、記者近百人出席。

席間,國民黨軍統系少將鄧為仁佯裝一副醉態,擠到李司令員面前,玩弄唇舌:「李將軍,今晚為你舉行酒會,盛況驚人,這大概是你有生以來第一次吧?我是高喊和平萬歲的人,有和平才有今天的酒會。因為今天的酒會,象徵著人民的幸福與安樂,請為這種和平幸福而乾杯!」

記者們一眼就看出鄧為仁是酒醉心明,別有用心,便圍過來爭相舉起相機,等候拍攝下各自所需的鏡頭。

李司令員面對鄧的挑釁行為,回敬道:「鄧先生,今晚你喝得太多了。抗戰剛剛勝利,弊政多端,山河破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人民何談幸福之有?民主建設,和平幸福,任重而道遠,須億萬民眾,奮發圖強,豈能靠一餐雞尾酒會?」

說完李先念哈哈大笑起來,鄧為仁也跟著笑起來,以掩飾自己滿臉窘態。

反問是回答問題的又一種重要形式,通常用於反駁對方觀點,應對不友好的提問。上面案例中,李司令員直接揭示了對方論點的偏頗,抓住對方的漏洞進行攻擊,最後以反問收尾,讓對方無法辯駁,而這也正是所謂的「打蛇打七寸」。

反問也就是反過來問,變回答為提問。往往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其不意的反問會讓對方自亂陣腳,出其不意,入木三分,收穫意想不到的回答效果。常見的反問類型有下面幾種:

1. 機智型反問。例如:

蕭伯納的劇本《武器和人》改編的舞台劇演出結束後,蕭伯納走上舞台向觀眾致意,一個人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蕭伯納彬彬有禮地回答說:「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反對那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劇本的演出嗎?」

2. 幽默型反問。例如:

媽媽:「你要哪個蘋果?」

兒子:「我要大的。」

媽媽:「你應該懂禮貌,要小的。」

兒子:「媽媽,懂禮貌就得撒謊嗎?」

3. 諷刺型反問。例如:

地主在半夜催長工說:「天亮了,還不起來幹活?」

長工說:「等我捉了虱子去。」

地主說:「天這麼黑,能看見虱子嗎?」

長工說:「天這麼黑,能看見幹活嗎?」

4. 肯定型反問。例如:

唐王李世民問大臣魏征:「守天下難不難?」

魏征回答說:「非常難。」

李世民說:「我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為官,又聽從你們的批評意見,守天下還難嗎?」

魏征說:「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時候,能夠注意用人和聽從意見,一旦打下天下,只圖安樂,不喜歡別人提意見,導致亡國,所以,聖人說『居安思危』,指的就是這個,能說守天下不難嗎?」

5. 抒情型反問。例如: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釵見寶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來,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見黛玉蹬著門檻子,嘴裡咬著絹子笑呢。寶釵道:「你又不得風吹,怎麼又站在那風口裡?」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的一聲飛了。」口裡說著,將手裡的絹子一甩,向寶玉臉上甩來,寶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哎喲」了一聲。

6. 懸念型反問。例如:

張三問李四:「王五最近好嗎?」

李四說:「你問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

要想把回答答得好、答得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要求應答者本身要具備多種基本素質,如理論水平、文化修養、對事情的反應能力,等等。因此回答者要具備多種基本素質,而這種素質只有經過長期積累,使自己成為博學多聞、出口成章、文思泉湧的人,才能在各種複雜的場合下對各種問題對答如流。

畫龍點睛

有些場合,經常有人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問題來刺探你真正的意圖,或故意刁難你。遇到這樣的問題,用間接的方式來作答,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一次丘吉爾訪問美國,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對他說:「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裡下毒的。」丘吉爾笑著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會喝下那杯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