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 第五章 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 19 個技巧 >

第五章 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 19 個技巧

為了讓讀書體驗更加愉快、充實,讓自己更樂於堅持寫讀書筆記,本章將介紹一些小技巧。

1 不依賴網絡,多用參考書

簡單地說,參考書就是像百科全書一樣,在想研究某些內容的時候可以拿來做參考的書。

只要身邊有本參考書,不管什麼時候都能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研究,保護好內心每一顆好奇的種子。通過參考書調查到的信息更直接、準確,不用擔心像網絡搜索一樣偏離正題或是充滿冗余的信息。

總體來說,參考書分為以下幾種:

·地圖

·圖鑒

·統計數據

·百科全書

·年表

·詞典

很多出版社都出版過地圖與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書籍,比如《值得一「讀」的世界地圖》《透過數據看日本地圖》等。同樣,年表類參考書也可以在歷史類或參考書書架上找到。

除了上面列出的類型以外,初高中生使用的教科書或參考書也值得一讀。你可以按照自己關注的領域挑選感興趣的書,需要的時候隨時拿出來參考。平時把參考書放在家裡,看國外紀錄片的時候翻一翻,看歷史劇的時候再翻一翻,不知不覺間就能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

如果發現了感興趣的事物,就馬上寫到筆記本裡吧。沒錯,這就是「隨想筆記」。只要想到了,不管是什麼內容都可以寫下來,無論是紅白喜事的禮儀規矩還是正式信函的書寫格式,與其在網上到處搜索,不如直接買來參考書學習一下,通過書中附帶的統計數據或地圖加深理解。

還可以隨身攜帶小開本地圖冊去旅行。透過移動的車窗,看到山就打開地圖查一查山名,為旅途增添一絲趣味。

2 多讀百科全書

為了能隨時調查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把百科全書存在電子移動終端裡(見圖 5-1)。舉個例子,如果看到敘利亞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可以首先通過百科全書瞭解敘利亞相關資料,然後翻閱歷史書籍,研究一下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戰爭的國際背景和現代發展,最後在亞馬遜上檢索關於最近中東局勢的書,添加到購書清單裡,以便日後購買。像這樣忠於自己的興趣找想讀的書,一定可以提高讀書的積極性。

圖 5-1 收錄百科全書的電子詞典

這款卡西歐的 EX-WORD 我用了八年。小小的電子詞典裡收錄了《大英百科全書》和日本平凡社出版的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它的信息檢索系統不僅能提供前方一致的結果,還可以檢索包含關鍵詞的內容。用這種方法檢索時經常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內容,非常有趣。

旅行途中帶上百科全書,可以隨時隨地調查地名和人物,自己做自己的導遊,想想就覺得很有趣。通勤或上下學的路上,也許你會用智能手機查看申辦奧運會的新聞,如果再用百科全書調查近代奧運會的歷史,一定會收穫良多。

松本清張就是在百科全書裡偶然看到了有關「西鄉札」的內容才得到了靈感,寫出了處女作《西鄉札》。百科全書就是這樣一種能將好奇心與思想輸出結合起來的工具。

3 通過訂閱來提醒自己

既然每期雜誌都會買,不如乾脆訂閱一整年的。交上一年份的錢,接下來就只要每個月定期從郵箱裡拿出雜誌就好了。每次收到訂的雜誌都會很愉快,就像收到了禮物一樣。

週刊類的雜誌比較輕便,可以在通勤路上買來看。但像《文藝春秋》《中央公論》等份量較重的雜誌,最好還是通過郵購直接送到家裡,出門的時候包裡的雜誌太重會影響讀書的興致。

另一方面,我之所以推薦直接訂購雜誌,是因為這樣更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新知識或新信息,而這種「意想不到」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只是在想讀書的時候讀想讀的書,那麼輸入大腦的內容一定是有限且程式化的,比如疲勞的時候看隨筆,頭腦清醒的時候看評論,想要給自己加油打氣的時候就看勵志類的書籍等,所以我們要通過訂購雜誌來打破這種設定好的協調關係。這就好比你本來對某件事有偏見,有一天卻意外地發現這件事其實很有意思,轉變了態度。

訂購雜誌就是這樣一個「意外」,可以定期帶來多角度的視點。

我經常買生活類雜誌,並不是為了學習怎樣做蛋糕、縫製圍裙,而是因為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為主,感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心裡滿是戾氣。這種時候翻翻充滿生活氣息的雜誌,感受那令人懷念的家庭氣氛,心情也能得到調節。

這樣看來,書籍或雜誌是一種傳播隱藏於生活中的智慧的媒介。既然如此,為了以後不再因缺乏靈感而苦惱,讓靈感源泉——也就是書籍和雜誌——自動送上門來就好了。

4 書店裡不只有新書舊書,還會有意外發現

我在前面曾經說過,不會在書店裡衝動購物,但在舊書店裡就不一定了。我家附近就有一家舊書店,每隔兩三天,書架上的書都會徹底更換一次,讓我流連忘返。

舊書除了售價比新書便宜,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能讓你遇見意料之外的好書。

我們現在接觸的書籍中最多的是近兩年發行的,但是在舊書店的貨架上能看到很多絕版的、很難入手的書籍,這一點是普通書店無法比擬的。

如今在書店裡能接觸到的同領域的書籍恐怕都是一模一樣的。書籍的查找不只會在種類上受到限制,其內容也會受到時代精神的共同影響,導致每個人獲取的信息都大同小異。所以我們需要定期去舊書店轉轉,去發現出乎我們意料的那本書。那些與現代視角截然不同的思想輸入可以讓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得到進一步的飛躍。

另外,如果是在旅行途中看到了書店,即使是新書店也一定要進去看看。不要以為只有那些歷史悠久或口味獨特的書店才值得一逛。機場、車站的商店也會在土特產專櫃旁邊放一組不起眼的書架。在這裡,也許能找到你想要的書。

英雄傳記和鄉土歷史等都是只有當地書店才有的至寶,它們有時候還會突破叢書和單行本之間的界限,作為同一主題的書籍被統一擺放在同樣的位置,比如日本鹿兒島機場的商店裡肯定會開闢一部分書架,專門陳列西鄉隆盛和桐野利秋等薩摩藩士的評論傳記或歷史小說,這種書是很難在普通書店裡買到的。

說到這裡,還有個小故事。我曾經隨團去鹿兒島旅行,剛到的時候看到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直到在薩摩藩武家宅邸觀光遊覽以後,在機場的商店裡買下了西鄉隆盛的傳記,在返程的飛機上讀得津津有味。

人都會對和自己有些聯繫的事物抱有興趣,所以,寫讀書筆記時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來抒發感想,以此來豐富筆記的內涵。

書籍會因為跟自己的關聯而變得有趣。比如遊戲攻略書,雖然書裡只是列出了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據,但是讀者會因為玩過這款遊戲而看得尤為認真。有關養生、減肥的書籍之所以會大熱,也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很重視自己的身體。

因此,去旅行的時候一定要趁著自己對當地景色的興奮勁還未消退,盡量去當地的書店看看,買下跟那片土地相關的書籍,這樣你就能得到一本讓你著迷的書了。

5 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

第四章介紹過怎樣用讀書筆記來加深理解。讀古典名著或內容較難的書籍時,更要注意先抓住軟肋。所謂「軟肋」,就是入門書或解說版,比如剛才介紹的可以收集研究各種信息的參考書,還有各類書籍的圖解版和漫畫版,都是這樣的軟肋。

中等難度的則是大字版、注音版和精編版的圖書。舉個例子,日本人想讀《堂吉訶德》時,除了去找巖波文庫的全部六卷書以外,還可以選擇下面幾個版本(見圖 5-2):

·巖波少年文庫版:面向高中生讀者,篇幅較短

·河出書房新社的《世界文學全集》(已絕版):省略了與主題無關的情節描寫

·新潮社版:適合背誦的優美文章和精美插圖

也有人說精編版不夠正宗。話雖如此,難道說想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就要先去學俄語嗎?讀書不是這麼狹隘的事情,不應該有禁忌。

右為巖波文庫版的六卷大長篇。這部小說中有很多與主線無關的描寫,因此也出了很多精編版。巖波少年文庫版將堂吉訶德從出發到死亡的全過程濃縮成了 367 頁。

圖 5-2 日本各種版本的《堂吉訶德》

欲速則不達,其實讀三本好懂的書比讀一本難懂的書要簡單得多。所以,如果書裡的內容太難,實在看不進去,倒不如退一步,看看這些版本:

·漫畫版

·解說版

·圖解版

·精編版

·講演錄

·對談

·大字版

·現代譯製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砍樹之前要先把斧頭磨得鋒利無比,砍起樹來才能省時省力。所以在遇到難題時,不要勉強自己正面強攻,要先找到一個比較簡單的切入點再發起進攻。把理解難題的過程或感想寫在筆記本裡,也是可以促進理解的。

在簡單一些的書裡找到線索後再去讀稍難的原版書,等完全理解後就可以寫在讀書筆記裡,下次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看,說不定就能成為解決難題的關鍵。

6 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

一說到「把書堆成山」,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讀書不勤奮,但我有一個奇特的讀書方法,就叫「把書先堆起來」。

把書買回家,先堆在附錄裡介紹的「一字板書架」上。書架上還有其他正在閱讀的書,之所以放在這裡,是為了跟已經讀完並做好讀書筆記的書區分開(見圖 5-3)。

圖 5-3 書的堆放與收納

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同時閱讀多本書。因為我是個缺乏耐性的人,經常想讀符合當時心情的書。在這裡,「一字板書架」起到了書店書架的作用,想讀什麼書都可以去書架上選購。

假設旅行時想篩選十本沒讀完的書帶在身上,如果普通地堆放書,會很難從各個位置抽出想要的書,但使用這種「一字板書架」就不會有這種顧慮了,想拿哪本就可以輕鬆地拿到哪本。

第二個理由與前面提到的「加深理解」有關。舉個例子,我有一本書叫《大審問官斯大林》(龜山郁夫/小學館),買了五年多都沒有讀過,至今還在「書山」裡。像這樣把沒讀完的書放在顯眼的地方是有意義的,並不是在浪費空間。下次再讀其他俄羅斯相關書籍時,我會馬上想到還有一本講斯大林的書,然後出於興趣翻閱起來。

「暫時撤退,養精蓄銳,做好準備再來挑戰」,這就是「把書堆成山」的意義所在。

除了未讀書的書山以外,還有一座 「未做筆記書」的書山。按照第三章的介紹,這些就是為了能夠冷靜地篩選出要摘抄的內容,需要暫時放置一段時間的書籍。雖然比作「山」,但其實不足十本,可以在缺乏工作熱情的時候拿出來寫幾頁讀書筆記,以此來轉換心情。

7 把名著放在枕邊

經典名著是不朽的,值得閱讀。這種書的好處是不管內容多乏味,一定有其可取之處。而且,名著是無法通過主觀思考來評價的。也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乏味,但經過幾年的積澱以後就會知道它的價值所在。即使不通讀全書,也可以當作資料來參考,所以名著是一項買了就不會吃虧的保本投資。

名著是一種很神奇的書,有一天你會忽然覺得它讀起來很過癮。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呢?這是因為名著經歷了太長時光的洗禮。如果普通書籍是貓,那麼名著就是貓妖,已經不能僅僅被稱為書了。經得起時光洗禮的書一定有流芳百世的價值。

所以,讀名著的竅門只有一個,「等這本書變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讀」。

你可以把名著帶去旅行,或是帶到地鐵裡看,讓自己在潛意識裡習慣這本書;也可以事先讀一讀精編版或解說版,這些都不會影響原著的魅力。直到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你很想讀那本書。

我以前讀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的時候,只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感覺這本書寫得太無聊。後來也嘗試過繼續讀下去,可是很多次都半途而廢。直到兩年後,我忽然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只用三天就讀完了全書。這在我的讀書歷史上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次體驗。

這次經驗告訴我,即使不想馬上閱讀,也要為忽然想讀的那一天做準備,重要的是讓這本書保持自己隨時可以接觸到的狀態。不管是放在枕邊催眠用,還是隨意放在客廳的桌子上,只要能在想讀的那一個瞬間拿起書來,除了書架哪裡都可以放。現在有很多名著都被翻拍成了電影或畫成了漫畫,也可以拿來借鑒。

當你終於憑借閱讀的激情把名著讀完,會發現自己感受到了它們在歲月長河中歷久彌新的精華。

仔細想想,也許這種無法被輕易讀懂的特質也是古典名著的魅力之一。如果你受不了開始讀、讀不下去、遺忘、接著重新開始讀的循環模式,也可以先讀讀其他相關書籍,為讀原著的攻堅戰做好準備。

8 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

我是沒什麼耐性的人,因此經常會帶三本書在身上,以應對看膩了某本書的情況。再加上收錄了百科全書的電子詞典,所以我是絕不會無書可讀的。

決定好這三本書涉及的領域也很重要。貪心地說,我得把包括古典名著、現代小說、報告文學、隨筆、評論、實用技巧書和商務書籍在內的各種圖書,不管平裝精裝各帶一本在身上才能 100% 安心。但是這樣包會很重,而且出一次門是不可能讀完幾十本書的,於是我決定,三本中就應該帶一本平裝書。因為如果拿著精裝書,很難在電車上一邊抓著吊環一邊讀,所以要選擇輕便小巧的書作為其中一本。

讀小說的時候,如果對冗長的故事感到不耐煩,就馬上換成政治評論;讀了兩三篇又覺得厭煩的話,可以再換本書讀讀輕快的隨筆。沒錯,你可以根據心情隨時轉換目前閱讀的書,別讓多變的心情影響了讀書。只要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即使讀到一本非常不好讀的書,也可以通過換書來轉換心情,輕鬆地渡過閱讀難關。

如果你對讀書感到厭煩了,那就開始寫筆記吧。按照第三章的說明,馬上開始在書上做記號、寫筆記。同時閱讀三本書,就意味著同時完成了三本書的通讀、重讀、標記這九道程序(見圖 5-4)。

圖 5-4 同時閱讀三本書,完成九道程序

把讀書過程工序化以後,你在通勤時間裡都會變得很忙:站著的時候要抓著吊環讀書,坐著的時候要在書上做記號、畫線、貼標籤,通勤時間就這樣變成了集中思想輸入的時間。不知什麼時候起,我已經不習慣在電車裡睡覺了。

慢慢地,你會覺得坐下以後不做點什麼會很浪費時間;站著的時候則會抓緊時間讀書,為之後做記號、寫筆記做準備。

9 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滿書

我聽說有人會買幾本詞典類工具書放在家中各個角落,一旦有什麼疑問就可以直接打開書。這種做法雖然會讓我們多花幾本書的錢,但節省了每次查字典都要往書房跑的時間。

推翻「詞典只要一本就夠」的常識,以調查時的方便快捷為優先,這是個很妙的想法。隨著時間推移,遇事馬上查證和遇事毫無作為的人在知識和詞彙量上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與此同理,也可以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上其他類型的書。日本的小酒館都會在衛生間裡貼一些類似人生哲理的字句,醉醺醺的客人看到以後也會不知不覺地思考起人生。由此可見,空間也能左右感受語言的方式(見圖 5-5)。比如在衛生間放本詩集,在飯桌上放本有關食物的隨筆,效果一定會讓人驚訝。

根據空間擺放不同領域的書籍,讀書時的感覺和吸收的內容也會不同。

圖 5-5 空間能左右感受語言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玄關開闢一個放書的地方是很方便的。比如在玄關旁邊放一組可以把書橫放的「一字板書架」,或是在鞋櫃上豎兩個書立,放一些平裝書等小開本圖書。出門的時候就從玄關直接選出一兩本書帶走,回家的時候直接放回原位。

這樣做的話,不需特意準備,就可以利用穿鞋出門的一段時間挑選當天想讀的書,於是自然而然就能根據當天的心情選好想讀的書,外出也變得愉快了。

10 去掉外封,讓讀書變得輕鬆

日本的書籍通常都是雙封設計,可以效仿歐美平裝書,在通勤的電車等場所讀書時去掉外封。這樣更便於將書從包裡拿進拿出,書腰和封面也不容易被掛住。

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優點,可以留下「未讀書=有外封」這樣一個記號。即使拿出這本書做參考的時候放在了桌子上,也不會和已經讀完的書混淆。

那麼問題來了,取下的外封之後放在哪裡呢?我會把這些外封統一保管在透明文件夾或大一點的箱子裡(見圖 5-6),這樣就不至於在要讀完的時候才到處去找了。這樣做還可以在翻書皮的時候發現自己許久未讀完的書,激起讀書熱情。

圖 5-6 只收納外封的文件夾

取下外封可以,但是書皮要怎麼放呢?收納在文件夾裡就可以了。這本文件夾可以成為閱讀中的書的總目錄,翻一翻也很有樂趣。

11 雜誌要邊撕邊讀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雜誌是在車上讀的。但雜誌一般尺寸都比較大,帶在身邊會很麻煩,而且有的會很重,再加上平時我就已經隨身攜帶平裝書,真不想再給提包加重量了。

所以,我平時更注意的是如何把雜誌輕量化(見圖 5-7)。

圖 5-7 撕出來的雜誌輕量化

第一,把讀過的幾頁直接撕下來,丟進車站的垃圾箱。像《文藝春秋》《中央公論》等雜誌都是用膠固定書脊的,只要把書用力壓開到最大角度,再輕輕一扯,就可以輕鬆地撕下一頁。

我會直接把照片、廣告和不喜歡的連載小說等頁面用上面的方式撕下來。讀雜誌並不一定要按順序從頭讀到尾。像這樣讀完就扔,只留下未讀的幾頁,能更好地把握未讀頁數。

第二,在家或公司裡把想看的幾頁撕下來帶到外面。只要對折兩下,就可以把書頁放進西裝的口袋裡,在人滿為患的地鐵裡也可以輕鬆地拿出來閱讀,下了車就可以直接扔掉,這可真是輕量化的極致。

現在有很多雜誌是用訂書釘固定書頁的,這種情況對應的解決方式有些不同:撕的時候離開裝訂線一段距離,就不會把對應的那一頁一起撕下來了。使用不銹鋼尺壓住邊緣撕取會更簡單。

採用這兩個方法,可以讓雜誌更便攜。只要將想看的報道折疊好放在口袋裡,就可以兩手空空地散步、喝茶。

學會了如何熟練地撕雜誌或報紙,也會對製作剪報有幫助,比如,縱向撕報紙的時候不需要直尺就可以撕得很直。工廠在造紙時會統一紙張的纖維走向,所以或橫向或縱向,總會有一個容易撕開的方向。不信的話,可以拿身邊的紙巾試一試。

除了報紙,書本和雜誌的紙張纖維走向也大多是縱向的。只要知道這些,在電車裡也能輕鬆地開始製作剪報:把報道縱向撕下來放進口袋裡,帶回家熟讀一遍,並剪去多餘的內容,貼在筆記本或剪報本上即可。

即使用便利貼或馬克筆做上記號,之後也有可能會忘記剪下來,但如果用上這個技巧,就可以一邊讀雜誌或報紙一邊徒手做剪報了。

12 不能小看的有聲學問

就像此前說的,對較難的內容,要先找「軟肋」。從這個角度看,知識的獲取途徑並不僅限於讀書。有時候針對某個領域,聽演講、看視頻比讀書更合適。所以,有聲圖書也是一種「軟肋」。通過耳朵進行思想輸入,得到的刺激一定與看書時不同。

不過最有效果的,還是在現場聽到的。去參加研討會和演講會是非常主動的行為,所以更容易記住。而且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你會同時用到視覺、聽覺和嗅覺,這比只聽聲音更讓人印象深刻。

大型連鎖書店會定期邀請作家舉辦演講或研討會,如果想去,可以定期查找這方面的活動信息。而各地的企業大廈會舉辦演講活動,大學也會開設公開講座,只要多去官網看看就知道。

如果不想為這件事花錢,也可以多加注意,找到可以免費參加的演講會或研討會。比如在日本,各個代表活動團體相應的活動領域如下:

·商工會議所:商務、手工、人事、人才培養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貿易、國際商務、海外投資

·自治體:文化、歷史、趣味、健康

·博物館、美術館:文化、歷史、學術

做筆記的方法和讀書筆記一樣,都是「蔥鮪火鍋式」的。這就像跟講師對話一樣,○後面是演講者發言,☆後面是自己的感想,兩者交互寫在筆記本上。由此看來,筆記並不只是單純的聽寫本,也是重要的思想倉庫。

13 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

為了寫讀書筆記,我建議準備一支陪伴自己工作的鋼筆(見圖 5-8)。用起來舒服的筆肯定比隨手拿來的普通圓珠筆好多了。

圖 5-8 關鍵時刻使用的鋼筆

圖為我最愛的百利金「帝王」系列。用這支筆寫字時會有種「閃亮登場」 的感覺,因此讓人精神一振。心情好了,摘抄自然也會變得順利。

對我來說,鋼筆是讀書筆記用筆的不二之選。德國品牌百利金旗下「帝王」系列的一款鋼筆可以寫出筆觸較有份量的文字,正好適合用來踏踏實實地寫讀書筆記。用這支筆寫字時既有充實感,又能在日後重讀的時候感受到樂趣。

另外,使用用起來比較麻煩的筆,比如鋼筆或鉛筆等,會更容易激發乾勁。據說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在寫作前就會先用小刀削幾支鉛筆。削好一打左右的鉛筆以後,他才會覺得「好,差不多該寫稿子了」。大概在卡波特眼裡,削鉛筆就是調動起工作熱情的方式吧。

心理學家指出,出於大腦構造的原因,簡單作業的過程會帶動起人們的熱情,使其專心致志地投入工作,這就是工作熱情。晚上收拾好房間以後反而會變得精神飽滿,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我眼裡,鋼筆是最適合帶動工作熱情的文具了。想要寫點什麼的時候,可以先觀察和調節出水狀況,然後吸足墨水、用紙巾擦掉多餘的污跡。雖然準備起來工序很多,但從激發工作熱情這一點來講,鋼筆比其他更順手的筆更適合寫字。而且,保養和維護自己喜歡的工具也是很令人愜意的,這一點只要看機動車迷對自己的愛車有多愛不釋手就知道了。

14 名言要貼在顯眼處

遇到讓你深受感動的某句話時,就應該一字不差地記在讀書筆記裡。儘管只要重讀幾遍就不會輕易忘記,但我還是推薦下面這個方法,它可以把這句話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中。

如果一本書中有句話讓你覺得「一輩子都不想忘記」,可以把這句話複印下來,用透明膠帶貼在桌上,筆記本的封面、文件夾等收納用品的表面也都是適合貼名言的好地方(見圖 5-9)。

圖 5-9 在筆記本的封面上貼名言

剪下複印好的文章,用透明膠帶貼好。既然是想要銘記於心的名言、 令你深受感動的文章, 當然要放在顯眼的地方。

在日後的生活中,我們每次看到貼著名言的東西,就會習慣性地注意到上面的內容。通過這樣的行動,名言擁有了強大的存在感,十分吸引眼球。

你想把名言貼在手機背面、筆記本電腦上也可以,把文字貼在這麼顯眼的地方是很需要勇氣的,我相信,這樣做一定會更有效果。

15 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寫讀後感的時候,先摘抄一段文章再寫評論會比較容易下筆。這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做法,也是書評的寫法。

寫文章時遭遇了瓶頸,可以嘗試先把喜歡的文章抄寫下來。在抄寫的同時,想寫的東西就會從腦中不斷湧出。從引用開始寫文章,避免了無話可說的情形,即使抄寫不用動腦,也一樣可以促進文章的寫作。

有位作家說過,「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僅可以增加說服力,還更容易組織文章,會讓下筆更流暢。

16 用複印機讓讀書更方便

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在讀過自己感興趣的書以後總結內容、寫下感想,所以,重讀幾次讀書筆記,說不定就能遇到有利於工作甚至是人生的好想法。

在想不出創意、下不了決斷的時候,都可以通過翻閱讀書筆記來找到解決方法。這個時候方便的複印機就能派上用場了。如果在重讀的時候看到符合自己想法或是能帶給自己靈感的內容,都可以先複印下來。把過去的讀書筆記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按照這樣的工序複印一遍以後,就可以只研究複印件了。

整理好複印件,就能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我被邀請寫稿卻又毫無頭緒時,就會進行這樣的工序來尋找靈感。複印好幾十張資料以後,我會帶著這些筆記去咖啡館或圖書館慢慢閱讀,在這些資料裡發現靈感,並把自己的構想記錄在筆記本裡:

「啊,這次就以這本書的主題為基礎寫文章好了。」

「這份筆記似乎可以拓展為一篇文章。」

「這句話或許可以用在文章裡。」

通過認真閱讀筆記複印件,腦子裡的信息和知識一一得到了清點。從這本複印的筆記展開思考的話,即使是平時沒有留意的主題,也可以寫出 10 頁左右的文章。

17 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的履歷

書的最後部分都有版權頁,這一頁上記錄了作者名、出版社名、發行日期和版次(再版的次數),就像書的簡歷一樣。如果在買下一本書以後繼續記錄它的履歷,那麼關於這本書的一切都會一目瞭然。

具體來說,就是將書中原有的版權頁變為自己的「獨創版權頁」(見圖 5-10)。如果沒有書寫的空間或者不想直接寫在書上,可以用大一點的便利貼貼在書裡。拿我最近買到的書舉個例子,寫在版權頁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SHOP ○○書店梅田店(購書店舖)

BUY 130725 (購買日期)

READ 130813 (閱讀結束日期)

MARK 130820 (標記結束日期)

NOTE 130901 (製作讀書筆記日期)

看到這些,你就會知道這本書是 7 月 25 日入手、8 月 13 日讀完、8 月 20 日做完標記、9 月 1 日製作讀書筆記的。

圖 5-10 最近購買的書中的「獨創版權頁」

版權頁本身就記錄了很多信息,如果再加上書到手以後的數據,那麼就能通過這一頁知道更多信息。這就是一份履歷書, 講述自己是在哪裡、如何與這本書相遇的。

通過推論,我知道我用一個多月就做好了讀書筆記,說明買到書以後沒怎麼放置就做好筆記了,從這點看,這樣的記錄是很有意思的。另外,從「獨創版權頁」上還可以得知,如果想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可以直接去找 2013 年 9 月 1 日的筆記。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把價格和購買動機都寫在版權頁上,但為了節省精力以便長期堅持,只寫上述內容就夠了。

18 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如果家裡有可以複印文件的多功能打印機,可以在做完讀書筆記以後直接複印一兩張,把複印好的讀書筆記夾在讀完的書中,收納在書架上,這樣每次抽取這本書後都可以直接參考讀書筆記(見圖 5-11)。如果在複印件上標好筆記編號,甚至可以在參考複印件的同時找到讀書筆記的原件,進行整體、全面的參考。

圖 5-11 把讀書筆記的複印件夾在書裡

在把書收到書架上之前, 把讀書筆記的複印件夾在書裡,可以在重讀的時候直接參考讀書筆記。

你想重讀某本書的時候,在抽出原書的同時就可以看到讀書筆記的複印件,由此找到讀書筆記的原件,同時看到讀書筆記裡當時報紙上的消息……這就是由重讀引發的一連串思考。

既然有時候看了讀書筆記會想再看看原書,那麼自然有時候在看過原書後又會想看讀書筆記。就這樣,我們可以交叉使用書與筆記,讓讀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19 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

在我的書房裡,書架佔了一面牆的空間。它的尺寸剛剛好,一眼望去就會知道想要的書放在哪裡。

雖然我平時不怎麼整理書架,但一定會分出如下幾個區域:

1 愛讀之書一角

我把讀起來最方便、取放書最容易的位置留給了喜歡的書。這個區域只存放我眼裡超一流的書,比如最近讀過後深受感動的書、以前讀過很多遍的發人深省的書、讀過以後讓人頭腦清醒的書和失落的時候可以激勵自己的書。

2 廢棄書一角

與愛讀之書一角相對的這片區域是最偏僻、最底端的空間。書架被塞滿的時候,就從所有書裡挑選出 10 本左右再也不會讀的書,放進這個區域。放在這個區域裡的書不久以後就要被扔掉或是賣給舊書店了。

3 讀書筆記一角

這個區域放了 30 本左右最近寫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也需要經常參考,所以也要放在比較方便拿的位置。讀書筆記可以讓人瞭解你這幾年的讀書生活,也算是日記的一種。所以要經常讀讀放在這裡的讀書筆記,找找還想重讀的書。

規劃出這三個地方,就可以省去很多整理的時間。我的讀書生活都集中在這組書架上。不管是什麼事,只要跟書有關,都可以在這個書架上得到解決。

你也一樣,不管遇到什麼疑問都去書架上找找看,只要養成這個習慣,自然可以提高讀書的「勞動生產率」。無論是書還是讀書筆記都能得到更頻繁的運用,自己的讀書效率也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