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

「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

說到「讀書」,其實是存在若干標準的。有時走馬觀花就算「讀過了」,有時則會讀得出神,記住每句話每個字。關鍵在於從中吸收了多少內容,這些內容又是什麼樣的。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標準之一。比如針對一本書,若能像大學講義那樣花一個多小時解說,就證明吸收度非常高。

然而,要讀到這種程度,需要相應地花費大量時間,而且只要不是大學教師,發表成果的機會就很少。在這種情況下,標準不妨設定得再寬鬆些,比如「是否能把書的內容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向別人說清楚」 。總之,應該圍繞要旨來說明。

我很想試試最近剛讀過的一本書,但這本書太難了。就算我拚命努力閱讀,也經常做不到順利解說,因為我不是記不住,就說明能力尚顯不足。很遺憾,我不能將這本書認定為「讀過」。

或許內容能在腦中積澱下來,但若找不到機會將其調取出來,那就跟塞在書架最裡面從沒讀過沒什麼區別。這樣一來,閱讀所用的時間和勞力就白白浪費了。既然如此,倒不如從一開始就以「一兩分鐘講清楚其內容」為前提,然後再開始閱讀。

此外,還可以從一開始就假定好要述說的對象,例如,「我要把這段話講給某某聽」「某某肯定會對這段話深感共鳴」「這部分應該建議某某讀一讀」……像這樣想像具體場景,讀書的興致就會愈發高漲。我在讀到搞笑的地方,就會標記我原創的「爆笑符號」,再特意把這部分推薦給別人。

哪怕身邊沒有合適的對象,也不妨礙輸出,只要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稍微寫寫就行了。像 Mixi、Facebook 等半公開的網絡環境,做起來或許更容易。在其中互相推薦好書,既能起到刺激作用,也能鍛煉彼此的精神。如此輕鬆就能實現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如今真是一個好時代。

用「轉換視角+引用」為交談增光添彩

想讓「輸出閱讀」變得更有效,需要滿足兩個要點。第一,講述時不要採取俯瞰全局的角度,應該以自己的感性、體驗為主體,比如自己對這本書的哪些地方感興趣,對哪部分內容印象深刻。至於作品梗概或內容簡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錄或網絡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說,不如加上自己的體會。留意這樣的輸出,也有助於強化記憶。

第二,在說明時盡量引用書的部分內容。 記住這一點,讀後的記憶和印象就會更容易被喚醒,也就是成為閱讀的「證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速讀法。有些書沒必要鉅細無遺地統統看遍,這時就可以快速閱讀,來不及反應的地方直接跳過即可。倘若遇到有趣的部分,就可以稍微放慢速度。

只要像這樣反覆進行快慢結合的閱讀,就會逐漸變得能夠通過直覺區分有趣的部分和無趣的部分了。這樣一來,閱讀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讀書的興致自然也會愈發高漲。

建議舉辦「讀書會」

不管怎麼說,嘗試逼著自己必須進行「輸出閱讀」,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光是「找機會對別人說」「寫在博客裡」還不夠,不如開一場「讀書會」,如何?

讀書會給人的感覺可能有點過時,但至少我在三十歲以前,經常跟兩三個朋友頻繁地舉辦讀書會。我以前的學生,也有人定期開讀書會。當然,開讀書會並不是為了「修行」「鍛煉」等死板的目的,而只是單純因為有趣。

例如,看完一部電影,朋友之間往往會彼此交流感想和意見。再比如,針對喜歡的音樂或體育選手,大家會各自評論,交換信息,這都是家常便飯。所謂的「線下聚會」或大學的同好會等許多聚會,都是為這種場合準備的。所以,存在類似的以書為主題的讀書會,也是很正常的。

至於人數,兩三人足矣。基本規則只有一條——大家事先指定一本書,在讀書會前都要讀完。到了讀書會當天,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樣,不斷講解內容就可以了。

這樣做有不少好處。首先是讀書有動力。既然對方也會讀,自己當然不好意思馬虎敷衍。同時,又因為這種場合併不要求精確細緻,要講解的內容也不是特定的多本書,所以允許做出大膽的闡釋和發言。這種適度的緊張感,能夠增強進取心和集中力。

而且別人介紹的書,還可能是自己平時不讀的題材。相互介紹的書,應該不是那些過於難懂或水準很低的書,所以讀到好書的可能性很高,是拓寬視野的絕佳機會。

另外,這樣也能加深對一本書的理解。聽著對方的評論,往往能驚訝地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這樣一來,既可以按對方的觀點重讀一遍,也可以試著提出反對意見。當別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點時,強烈的求知慾就會被激發。可以說,這正是參加「讀書會」的最大樂趣。

還有一點,讀書會能讓自己與對方的距離一下子拉近。根據對方介紹的書,就能大概知道對方的興趣愛好,下次再介紹書時,就會想「這本書也許比較適合他」。同樣,自己指定的書,也能讓對方大致瞭解自己。這難道不是很高級的交流手段嗎?

活用「映射交流」

下面介紹一種能使「讀書會」更深刻的方法:「映射交流」。

即使在日常會話中,口頭所說的話也很容易過耳即忘,難以長期留存在記憶中,而且常會逐漸跑題。當然,這是會話的一大缺點,但既然好不容易指定一本書為主題,就應該盡量把「錨」固定在這個主題上,並且令其長期留在記憶中,這樣才有意義。為此,在說話的同時,還應該「動手」。

需要事先準備 B4 大小的白紙和圓珠筆(最好用三色圓珠筆)。不要只是口頭陳述意見,應該把關鍵字或關鍵詞組寫下來。 例如,與內容有關的基本信息用「藍色」,重要信息用「紅色」,個人感興趣的話或自己的意見等用「綠色」。像這樣定好顏色,即使潦草書寫,也能明顯區分。比如小說,出場人物的關係圖用「藍色」,人物性格、面對的難題或事件用「紅色」,相應的意見和評論用「綠色」寫下來。

當然,記筆記的不是一個人。當對方寫下某個關鍵字的時候,若是自己的意見與其一致,可以用「紅色」圈起來;若是存在異議,可以寫下與之對立的關鍵字,或者從對方的話中尋找靈感,指出其他的關鍵字。可能的方向有很多。還可以畫線把這些項目聯結起來,或者用箭頭導向新的論點,或者以圖示化的形式明確概念。

這樣一來,首先能確保每次談話不會白費功夫。聽到所有發言都能體會到一種充實感,彷彿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還有,這樣能讓你在加深理解書的同時,自然得知對方的想法和愛好。

有句俗話叫「打開天窗說亮話」,即使不能達到這種坦白程度,僅以一本書為媒介,雙方也完全有可能互相瞭解。 這能帶來極大的喜悅,就無須贅言了。

至於字跡雜亂的 B4 紙,相當於在場所有人創作出的「新作品」,建議複印幾份各自帶走。


1  江戶時代的寺子屋將其用作道德教育的教材。———編者注

2  日語中以兩個以上漢字結合的形式表示的漢語詞。———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