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光有書架就能變聰明 >

光有書架就能變聰明

書脊的驚人效用

我的辦公室,整面牆前靠立著高高的箱式書架。這書架形狀有些特殊,像是用一塊塊正方格子堆建而成的。

之所以用這種風格的書架,自然是有理由的。我可以根據主題的不同,將書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方格裡,例如美術相關、弗洛伊德相關、世界史相關,等等。如果某個主題的書太多,就要用到兩個方格。

此外,這種書架比普通書架更深,也是一大優點。裡面放較大的單行本,外面放較小的文庫本,這樣收納既顯得規整,又不會把某些書擋在後面看不見。對於書架而言,這種「外觀」有著出人意料的重要性,此事後文再談。

這樣的書架,一來易於整理。剛買的書,放在對應的方格內即可。二來,也便於查找。什麼書放在哪個方格裡,心裡都有個大概。尤其是藏書很多的人,這種方法值得推薦。

主題的區分也沒必要過於細緻。例如,許多人讀書是「順籐摸瓜式」的,在某本書中看到另一本書的介紹,就會找來讀,然後又在其中看到另一本書的介紹,再去找那本書……這樣的人,就可以把這些書統統放在一個方格裡,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一個獨特的小宇宙。

書的整理方式因人而異,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或習慣費些心思即可。例如,可以按「新潮文庫」「講談社學術文庫」「巖波新書」等不同標籤,各自統一擺放。對於習慣按標籤找書的人來說,這種方法非常方便。

再比如,我在上高中以前,也不管書的標籤或體裁,就按閱讀順序放在書架上。這樣乍一看似乎很亂,但於我自己而言,這是一種體現了興趣愛好的發展過程的記錄,可以視為「自己史」。手頭書還不多的人,不妨嘗試這種有趣的方法。

總而言之,書架如同自己的記憶裝置。 光是目光掠過書脊,就能回憶起書中內容、相關話題或是閱讀時的自己。因此,不管怎樣擺放,都應該遵守一個大前提——讓書脊時刻保持可見。

什麼是書有而電子書沒有的

不過,這種方法對於前文提到的電子書就行不通了。

將書架上的書全部電子化,的確能使房間顯得整潔。尤其是像我這種藏書較多的人,電子書不用考慮放置空間的問題,想買多少都可以。專門用來看電子書的終端設備種類不少,而且還有檢索功能和註釋功能,根據個人的使用方式不同,確實可以成為讀書生活的好伴侶。對於很多大學教師和研究者,電子書的普及無疑是一大福音。我本人就已經無法離開電子書,也期待著電子書的進一步進化。

然而,如果電子書從一開始就已普及,所有藏書都收錄在一台終端設備裡,把書架從房間裡撤走,結果會怎樣呢?

至少於我而言,會覺得不可能有現在的自己。因為平時看不到書脊,無論讀多少本書,都無法積澱在記憶中。這是不可忽視的差別。

電子書是極謙虛的存在。 就算有一萬本電子書,使用者若不調用,它們就不會現身,像忠實的僕人一樣。

與此相對,真實存在的書,即使用恭維的話來講,也稱不上謙虛。其厚重的軀體,展現出使房間變侷促的存在感。若是還沒讀過的書,甚至會給人以「快讀我!」的壓力。

相反,那些已經仔細讀過的書,以及做好註釋、折過頁角的書,已經不單純是死物,更像是親近的「友人」。電子書今後或許會進化得更完善,擁有各種各樣的高級功能,但很難像一本本實體書一樣,與人形成如此親近的關係。

當然,這也算是「習慣」問題。優秀的人,也許會活用電子書,更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識,變得更優秀。但同時,由於我以前一直閱讀實體書,靠它們鍛煉讀解能力,所以我也無法忘記紙質書的好處。

關鍵在於,先要確保足夠的讀書時間。希望大家能妥善地區分使用紙質書和電子書這兩種媒介,提高自己的機動力和吸收力。

以「藏書千冊」為目標

最近,很多人家裡沒有書架。尤其是獨居的大學生,這種傾向更明顯。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嚴峻的事態。

順帶一提,按我的標準,只擺著幾本書的彩色箱子是不能稱為「書架」的。所謂有書的生活,不能少於三百冊藏書,可能的話,應該達到千冊才對。 至少對學生而言,這是必要條件。

可能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房間本來就小,那麼多書會使房間變得愈發侷促。然而,這只是不讀書的借口罷了。即便是方才提到的盒式書架,一個盒子裡怎麼也能放四五十本書。若是較小的文庫本,還能放下更多。

也就是說,只要有 20 個盒子,就能放下 1000 冊書了。望著 1000 冊書的書脊的日常生活,是極高品質的生活。

可奇怪的是,有些學生在買書上特別吝嗇。例如,我指定某本文庫書為課題圖書,很多學生根本不買,而是去圖書館借。若是早已絕版的珍貴文獻,自然只能去圖書館借閱,但文庫書在書店裡肯定找得到,而且價格應該比較便宜。或者只要去舊書店找找,一本書花幾塊錢就能買到手。

這樣的人可能覺得不買書算是賺了,但實際上,他們相當於是在白白浪費讀書時間。正因為在關鍵的語句下做標注,折起關鍵頁的頁角,書才會成為自己一生的寶貴財富。 而且,把書一直放在身邊,每次偶爾看見書脊,才能回想起書中的內容,由此鞏固記憶。如果只是借書,還回去以後就會很快忘記。換言之,讀完卻不想把書放在身邊的「讀書」,其實稱不上真正的讀書。

當然,若是經濟上確實不寬裕,自然需要採取合適的做法。但據我所知,很少有學生被逼到那樣的處境。他們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和電腦,隨時能上網。既然在這方面能夠不吝金錢,就應該在買書上留有餘地才對。我經常對學生們講,「再仔細想想優先順序」「先確保買書的錢吧」。

假使手頭有 1 萬日元,只要逛逛舊書店的 100 日元區,就能買 100 本書。而這一百本書能讓你得到豐富的知識和幸福的時光,還能成為你一生的朋友,還有比這性價比更高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