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清官為什麼被淘汰 >

清官為什麼被淘汰

        二手車市場模型以及「信息不對稱」影響了一大批經濟學家,大家又相繼發現了許多「檸檬市場」。比如在煙、酒等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中,假冒偽劣產品充斥,也是因為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隱藏了信息。

        經濟學家斯賓斯發現人才市場其實也是個「檸棣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僱主願意開出的是較低的工資,除了平庸的「檸捸」之外根本不能滿足精英人才的需要,結果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斯蒂格利茨發現信貸市場也是個「檸檬市場」:因為信息不對稱,貸款人只好確定一個較高的利率,結果好的本分的企業退避三舍,而壞的壓根就不想還貸的企業卻蜂擁而至。這兩位教授因此同阿克洛夫一同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逆向選擇的理論也說明如果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那麼高質量產品的賣家和需要高質量產品的買家無法進行交易,雙方效用都受到損害;低質量的企業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和權利,迫使高質量的企業降低質量,與之「同流合污」;買家以預期價格獲得的卻是較低質量@產品。這樣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就是假冒偽劣氾濫,形成「劣幣驅良幣」的後果,甚至市場癱瘓。

        逆向選擇在組織設計上可以給予我們很多有益的思路。一個組織崗位的設計,必須考慮到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設計官僚選拔機制的時候,必須在要求說真話和不偷懶之間做一個折中。比如老師讓沒做作業的學生舉手,如果你對舉了手的學生懲罰太重,那麼下次就沒有人會再說真話,而如果你懲罰太輕,又會誘使更多的人不做作業。

        學者吳思曾經提出過一個「淘汰清官定律」,並且從經濟等角度進行瞭解析。在本節中,我們可以通過《韓非子》中的一個故事來更感性地理解這個定律。

        戰國時,魏國西門豹初任鄴地的縣官時,為官清廉,疾惡如仇,剛正不阿,深得民心。但因他對國君魏文侯的左右親信官員從不去巴結討好,所以這夥人勾結起來,說了西門豹許多壞話。年底,西門豹政績突出,本應受嘉獎,卻被魏文侯罷了官。

        西門豹心裡明白自己被罷官的原因,便向魏文侯請求說:「過去的一年裡,我缺乏做官的經驗,現在我已經開竅了,請允許我再幹一年,如治理不好,甘願受死。」魏文侯答應了西門豹,又將官印給了他。西門豹回到任所後,開始疏於政事,而是重重地搜刮老百姓,並把搜刮來的東西奉送給魏文侯身邊的官員。一年過去了,西門豹回到國都述職時,魏文侯親自迎接並向他敬禮,對他稱讚有加,獎賞豐厚。

        這時,西門豹嚴肅地對魏文侯說:「去年我為您和百姓做官有政績,您卻收繳了我的官印。如今我因為注重親近您的左右,所以印象好,您就對我大加禮遇,可實際功勞大不如過去。這種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說完,西門豹把官印交給魏文侯便走了。

        清正廉潔卻被罷官,重斂行賄卻名美位固,其含義發人深省。西門豹前後判若兩人,想必他對為官之道也是十分清楚的。他不想做一個諛上欺下的「壞官」,只想做一個清明、嚴格、廉潔的「好官」。做「好官」難,做「壞官」易,既然這樣只有以棄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了。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對中西方的管理體制進行對比時,說中國缺乏理性的數目化的管而其實,在人治集權制下,人事任免權在上級官僚手中,而只要上級官僚對下級官僚的政績是不完全信息的話,必然出現數字造假,數字出官和官出數字,這說明在人治集權之下,數目化管理也是不可能實施的。

        要減少逆向選擇,就必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思路是委託人或「高質量」代理人通過信息決策,減少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解決的途徑有兩個:其一是委託人通過制定一套策略或合同來獲取代理人的信息,這就是「信息甄別」;其二是「高質量」代理人利用信息優勢向委託人傳播自己的私人信息,這就是「信息傳遞」。

        同樣的道理,一個好的政治制度,必須設計出分離均衡,使那些說真話不偷懶的官和不說真話並且偷懶的官都有所選擇,把比較差的官_選出去。這也是一個行政制度具有效率的必要條件。

        一個制度要有好的效率,必須讓那些具有信息優勢的人來監督官員。誰具有信息優勢呢?當然是那些本地的居民。俗話所說的「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所反映的就是本地居民的這種信息優勢。反之,如果一個組織讓那些具有信息劣勢的人來監督官員的話,就會產生很多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荒唐事,而且會演變成一個鼓勵官員說謊和偷懶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