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共同知識的作用 >

共同知識的作用

        有兩個土匪搶劫路人,搶了一大筆錢,然後就跑到荒郊野外的城陵廟裡。土匪甲對土匪乙說道:「這筆買賣讓我們做成,是城隍老爺給我們發財的機會,我們應該買些酒菜在他面前拜一拜,感激他的恩典。」乙馬上同意:「這樣很好,你去買菜,我在城隍廟前等你。」

        甲走了以後,乙心裡就打起了算盤。他想:「這筆錢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想到這裡,他就準備了一把斧頭。甲買酒菜回來,遠遠地就喊:「大哥,酒菜買回來了。」不料剛一進門,鋒利的斧頭一下子從腦後砍來。

        甲死後,乙歡喜非凡,打開甲買回來的酒肉自斟自酌。吃飽喝足以後,他剛要站起來拿著那筆錢逃之夭夭,忽然覺得天旋地轉,腹痛如絞。他掙扎了一會兒,就口鼻流血一命嗚呼了。原來,甲也想獨得那筆錢,提前在酒菜裡放了毒藥。

        學者趙汀陽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中,通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來註明「看不見的手」失靈的情況。不過,在他的案例中,假定的條件是這兩個歹徒同樣聰明、同樣理性、同樣都是自私自利的,那麼這個時候不但同時想到:「我必須幹掉對方,這個時候我能夠獨吞這筆巨款。」同時腦子裡頭又會迅速地進行著理性思考:「我知道他知道我怎麼想,我也知道他怎麼想,並且我也知道他知道我怎麼想」,這就是他們的共同知識。這時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要搶先下手,但是因為他們兩個人思考速度一樣快,理性程度一樣高,所以就會同時下手,兩個人就都死了,這也就叫雙死的均衡。

        我們可以說,讓這兩個歹徒同時斃命的關鍵因素,就是共同知識的假設。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共同知識的一種作用機制。事實上在生活交際中,共同知識起著一種須臾不可或缺的作用,只不過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而已。

        著名相聲大師劉寶瑞先生有一個《知縣見巡撫》的著名段子,說的就是一個因為缺少共同知識而產生的笑話。

        光緒年間,浙江杭州有個茶葉鋪,掌櫃錢如命深通生財之道,十幾年的工夫就開了好幾個分號,還在安徽買了座茶山,坐莊收茶,大發財源。錢越嫌越多,錢如命就開始看當官比做買賣好,又嫌錢,又威風。當時做官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科舉及第,憑學問本事考中;另一種是捐班,花錢可以買官。錢如命斗大的字認不了一籮筐,於是就花銀子買了個實缺知縣,走馬上任。

        錢如命做了一年多知縣,官癮越來越大,想弄個知府做做。於是他帶著大批銀兩到省城,托人給巡撫送了一份厚禮,另加一張一萬兩銀子的銀票。巡撫一看禮物不輕,當時就派人傳喚。錢如命換了身新官衣來到衙門,見了巡撫,行完禮,落了座,差人獻茶。

        在當時,官場上為客人獻茶只是一種形式,客人並不真正喝茶,尤其是當下屬拜見上司時,即使面前有一杯茶,也絕對不能喝,當正事說完後,主人會舉起茶杯說「請喝茶」,那就是告訴你應該走啦。這時客人會識趣地趕快告辭。因此端茶是一種送客的暗示,這實際上也是官場上的一種共同知識,無須交代。像巡撫這樣的官,只要一端起茶碗,底下的差人馬上就喊「送客」,你有多重要的事情沒談也得告辭。這個官場規矩叫「端茶送客」。

        可是錢如命是茶葉鋪掌櫃出身,不懂這一套,他心想:他是巡撫,我是知縣,應當主動客氣。坐了一會兒,他雙手捧起茶碗對巡撫說:「大帥,您喝茶!」巡撫聽了心裡一愣:怎麼,你跑到我這兒「端茶送客」來啦?!你打算把我轟哪兒去呀!錢如命看巡撫沒言語,又奉承了一句:「大帥,您這茶葉真不錯,我一嘗就知道是地道的西湖龍井!」巡撫心裡不高興,臉上可沒露出來。倒不是這位巡撫大人寬宏大量,實在是看在那銀票的分上,要不然早就翻臉啦。

        沒有共同知識的博弈,會給整個社會無端增加許多交易成本。

        在社會上無處不在的這類知識,當然並不僅限於端茶代表送客這樣表層的東西,這一類約定俗成的規矩在整個官場交際體系當中,甚至連皮毛也算不上。但是通過這個笑話,我們卻可以從中瞭解到,共同知識對於生活於社會上的人們,具有如何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