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強迫自己去成功 >

強迫自己去成功

        一位新移民剛到澳大利亞的時候,為了尋找一份能夠餬口的工作,他騎著一輛自行車沿著環澳公路走了數日,替人放羊、割草、收莊稼、洗碗……—次,在一家餐館打工時,他看見報紙上一家公司的招聘啟事。他權衡了一下,就去應聘。過五關斬六將,眼看就要得到那個年薪幾萬元的職位了,經理問他:「你有車嗎?你會開車嗎?我們這份工作要時常外出,沒有車寸步難行。」在澳大利亞,公民普遍都有私家車,沒車的人寥寥無幾。可這位移民剛到溴大利亞不久,哪裡有錢買車學車呢?然而,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我有!我會!」經理說:「那好吧,你被錄取了。四天後,開車來上班。」

        為了生存,他在一位朋友那裡借了幾千溴元,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二手車。第一天他跟朋友學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一塊大草坪上摸索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到了第四天,他居然駕車去公司報了到。時至今日,他已是這家公司的業務主管了。

        當你面對一堵很難攀越的高牆時,不妨先把帽子扔過牆去。將帽子扔過牆去,就意味著你別無選擇,為了找回帽子,你必須翻越這堵高牆,毫無退路可言!正是面臨這種無退路的境地時,人們才會集中精力奮勇向前。不給自己留退路,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給自己一個向夢想衝鋒的機會。

        既然正常人通常會陷人沉沒成本誤區,我們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沉沒成本謬誤。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視為轉換角度利用沉沒成本,來強迫自己成功的一個例子。

        本章談到那麼多例子,都是因為沉沒成本的存在而捨不得理性地放棄。但是碰到一些不理性的放棄衝動時,沉沒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這時候它可以使人們的行為更加有目的性。

        很多女性都會為自己制定一個健身計劃,比如每週至少去三次健身俱樂部跳有氧操,但是大多數都不能按原鍛煉計劃實施。因為總是有很多事情佔用掉她們的時間。為了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鍛煉,給自己製造一個沉沒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個季度初把所有費用預先支付,並且不可以退費,這樣在嫌麻煩不願意去鍛煉的時候,也會因為已經付了錢而改變主意,還是去健身。

        一旦在某個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那麼,換個地方重新安置下來的代價就會很高;一旦買了一台電腦,學會了怎樣使用其操作系統,那麼,再去學另一種操作系統,其代價會變得很高;同樣,參加了一家電信公司的積分計劃的人換一家公司,代價也很高。問題在於,一旦做出了類似的承諾,比如接受了工作或結了婚,討價還價地位就會被削弱。如果我們回顧一個沉沒成本部分,就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因此,如果你是公司老闆,那麼就可以利用員工預期的搬家成本高,向他們支付較低薪水或降低加薪幅度。如果你是賣電腦的,那麼就可以給新面市的可兼容的外圍設備標出更高的價碼,因為你的顧客不會輕易轉向同樣是新面市但是卻不兼容的技術。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女孩子想把男朋友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那麼她該怎麼做呢?當然,她有很多的辦法,但是有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是大家都不容易想到的,就是多多地讓男朋友請她吃飯,給她買東西。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會覺得已經在她身上投入了太多的「成本」,就更加捨不得離開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