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對管理者的啟示 >

對管理者的啟示

        在智豬博弈的模型中,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遊戲規則所導致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搭便車的現象卻是不盡合理的。我們撇開其他因素,僅從技術角度去談了小豬的等待策略。但一個群體當中,: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並不是最佳狀態。假如「小豬」的策略是對的話,那麼「大豬」就必將越來越少了。

        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思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從規則制定者的角度來看,智豬博弈是一則激勵失效的典型案例。看完這個故事,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會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激勵小豬和大豬去搶著踩踏板呢?

        事實上,能否盡可能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在智豬博弈的模型中,這種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裡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像嗎?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量僅為原來的一半。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也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量為原來的兩倍。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有足夠的食物,所以競爭意識都不會很強。對於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去多踩踏板的目的沒有達到。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量僅為原來的一半,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對於遊戲設計者來說,減量移位方案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而收穫最大,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方案。

        我們用智豬博弈來分析一下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如果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像減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

        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得像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這個辦法的總體思路就是提高「小豬」的投機成本。

        許多人並未讀過「智鍺博弈」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豬」的策略。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的新產品,繼而大舉仿製牟取暴利的游資;公司裡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

        然而,世上的事不會總是這麼簡單。譬如股市「小豬」特別多,都想讓「大豬」來拉動股價以從中獲利。而股市裡的「大豬」往往卻是「大鱷」,他們「踩動踏板」的同時會設置大量的陷阱,以提高「小豬」們的遊戲成本。如此一來,又會引出許許多多的問題,稍有不慎,大的動盪隨之而來。

        除了杜絕搭便車以外,如何平衡「大豬」和「小豬」之間的利益關係,也是需要各個領域中的專家們深入思索的問題。因此,對於制定各種經濟管理的遊戲規則的人來說,必須深諳「智豬博弈」指標改變的個中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