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酒吧裡會有多少人 >

酒吧裡會有多少人

        「酒吧問題」(Bar problem)是美國人阿瑟(W. B. Arthur)1994年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來的。阿瑟是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同時是美國著名的聖塔菲研究所研究人員。酒吧問題是這樣的:

        假設一個小鎮上有總共有100人,每個週末均要去酒吧活動或是待在家裡。這個小鎮上只有一間酒吧,能容納60人。並不是說超過60人就禁止人內,而是因為設計接待人數為60人,只有60人時酒吧的服務最好,氣氛最融洽,最能讓人感到舒適。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數去了這間酒吧,導致酒吧爆滿,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樂趣。多數人抱怨還不如不去;那些選擇沒去的人反而慶幸,幸虧沒去。

        第二次,人們在去之前,根據上一次的經驗認為,人多得受不了,決定還是不去了。結果呢?因為多數人決定不去,所以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一次高質量的服務。沒去的人知道後又後悔了:這次應該去呀。

        問題是,小鎮上的人應該如何做出去還是不去的選擇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動態群體博弈問題。前提條件還做了如下限制:每一個參與者面臨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數。因此只能根據以前的歷史數據歸納出此次行動的策略,沒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參考,他們之間也沒有信息交流。

        在這個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困惑:如果多數人預測去酒吧的人數超過60,而決定不去,那麼酒吧的人數反而會很少,這時候做出的預測就錯了。反過來,如果多數人預測去的人數少於60,因而去了酒吧,那麼去的人會很多,超過了60,此時他們的預測也錯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出正確的預測,必須知道其他人如何做出預測。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每個人的預測所根據的信息來源是一樣的,即過去的歷史,而並不知道別人當下如何做出預測。

        從理論上說的確如上述所言,但是實際的情形會怎麼樣呢?阿瑟教授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對真實人群的考察兩種方法,得到了兩個不同的有趣結果。

        計算機的模型實驗的情形是:開始,不同的行動者是根據自己的歸納來行動的,並且去酒吧的人數沒有一個固定的規律;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去酒吧的平均人數很快達到60,即去與不去的人數之比是60:40。儘管每個人不會固定地屬於去酒吧或不去酒吧的人群,但這個系統的比例是不變的。也就是說,他們會自組織地形成一個生態穩定系統。

        但是阿瑟教授通過對真實人群的觀察研究,卻得到了與計算機模型實驗迥然不同的結果。對真實人群的實驗中,實驗對象的預測呈有規律的波浪形態,實驗中去酒吧的人數如表6-1所示。

表6-1 酒吧問題對真實人群的實驗數據

周別

i

i+1

i+2

i+3

i+4

i+5

i+6

i+7

……

人數

44

76

23

77

45

66

78

22

……

        不同的行動者可做出不同的預測,例如預測:下次的人數將是前4周的平均數(53),兩點的週期環(78),與前面隔一周的相同(78)。

        從上述數據看,實驗對象的預測呈有規律的波浪形態。雖然不同的博弈者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這些預測都是用歸納法進行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實驗的結果看做是現實中大多數「理性」人做出的選擇。在這個實驗中,更多的博弈者是根據上一次其他人做出的選擇而做出其本人「這一次」的預測。然而,這個預測已經被證明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正確的。

        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這種預測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

        傳統經濟學中認為,經濟主體或行動者的行動是建立在演繹推理的基礎之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多數人的行動是基于歸納的基礎之上的。而對於這樣一個非線性的過程來說,由於系統的未來情形對初始值有著強烈的敏感性,對於下次去酒吧的確定的人數,我們是無法做出肯定的預測的。

        對於酒吧問題,由於人們根據以往的歷史來預測以後去酒吧的人數,過去的人數歷史就很重要,然而過去的歷史可以說是「任意的」,未來就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值。

        「股票買賣」、「交通擁擠」以及「足球博彩」等等問題都是酒吧博弈模型的延伸。在現行的說法中,對這一類博弈統稱為「少數人博弈」,其最簡單的模型是:失火時面對兩個門,你將如何選擇人數可能較少的生門?在這個模型中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生與死。

        事實上,這個結論也可以用在股市上。每一位股民都在猜測其他股民的行為,並努力與大多數股民不同。如果多數股民處於「賣」股票的位置,而你處於「買」的位置,你買入的價格低,你就是贏家;而當你處於少數的「賣」股票的位置,多數人想「買」股票,那麼你持有的股票就能以高價賣出,你將獲利。

        但是一個股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完全是根據以往的股市表現歸納出來的。而相同的股市表現,導致其他股民所採用的策略完全是不確定的,也無法預測,因而任何股民都無法肯定地預測自己是否處於「少數」贏利者的地位。

        也正因如此,歷史數據也就未必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因為如果股市的變化可以從歷史數據中推導出來的話,那麼所有的股民都將求助於大容量硬盤和高性能電腦了,只要安裝一個軟件,就可以財源滾滾。但如果存在這樣一個炒股必贏的系統,那麼所有人必將處於無股可買的處境,因為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哪些是潛力票,哪些是垃圾股,也就沒有人拋出潛力股,也沒有人買入垃圾股。

        也就是說,股市只有作為一個無法準確預測的混沌系統,才有存在的可能,也才能讓那些無法預測到其他參與者策略的股民們,在「博傻」過程中賺錢。

        酒吧博弈的研究,對於我們的現實啟示就在於:

        第一,從一個非線性系統的整體來說,其變化往往是不可預測的。要採取正確的決策,必須瞭解其變化規律。所謂非線性的混沌系統,可以這樣理解,2是1的2倍,但是100萬卻並不是1的100萬倍,1億也並不是1的1億倍。後者是一個無法準確瞭解的系統,因為我們不知道量變在哪個地方成為質變,而且改變了變化方式。在下面幾節,我們會重點討論一個混沌系統的臨界點對於策略思維的價值。

        第二,對於處身於一個混沌系統中的個體來說,在無法預測的過程中也可以採取恰當的策略,並且可以趨吉避凶。在這樣的策略中,少數者策略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