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與對手聯合起來 >

與對手聯合起來

        在天才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一篇題為《魔鬼》的作品中,一位名叫胡裡‧賽姆昂的博學之士每天奔波於黎巴嫩北部山村中,教村民們擺脫魔鬼的糾纏。他與魔鬼日夜搏鬥,從來不知厭倦。然而,有一天他路遇受了重傷而奄奄一息的魔鬼,卻「捲起袖子,把長袍塞進腰裡」,把魔鬼背回家去救治。原因就在於魔鬼對他說了這樣的話:「我是永恆的魔鬼,我是萬惡之源。但是罪孽滅絕了,同罪惡搏鬥的人也就不見了。你也將隨之失業,你的子子孫孫、你的同事友人也將銷聲匿跡。難道你願意以我的死亡來換取罪孽的消亡?」

        這個故事對於那些立志剷除世上一切罪惡的人是一個諷刺,同時也揭示了那些準備把對手全部消滅的人的矛盾與尷尬。對於這一點,中國人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總結出四個字——兔死狗烹。

        這四個字的總結者是漢朝開國功臣韓信。他最早在霸王項羽的部隊裡當兵,由於不受重視,改投漢王劉邦,並成為漢軍的統兵元帥。韓信領兵作戰,所向無敵,最後用十面埋伏的辦法,把項羽的精銳部隊消滅殆盡,並且緊追不捨,在烏江邊逼得項羽自刎而死。

        然而漢軍勝利後,劉邦馬上取消了韓信的齊王稱號,封他為楚王,後來又貶為淮陰侯。最後,韓信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處死。在被害前,韓信發出了響徹千古的慨歎:「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這句話對我國後代政治的影響,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唐朝末年,黃巢剛剛起兵造反時,皇帝派大將宋威率兵圍剿。宋威對手下人說:朝廷常負功臣,我們勝了未必有好處,不如留著賊人以自保。此後,宋威的軍隊總是與黃巢的隊伍保持30里的距離,任由黃巢燒殺搶掠,一天天壯大。最後,導致唐朝徹底毀滅。

        到了宋朝,開國宰相趙普雖然讀書不多,卻是個非常有謀略的人,他輔佐了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統一了大半個中國。然而,當宋朝只剩下最後一個強敵——北方的契丹時,趙普所有的謀略似乎都消失了,以至於對契丹的數次統一戰爭均告失敗。在以後的日子裡,宋朝一直受到威脅,不得不年年納貢以求平安。趙普之後,宋朝的歷任掌朝重臣無不心領神會,養敵自保,從不提出統一對方的良策。

        明朝的開國功臣徐達也是一個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軍事統帥。但是,當他率兵攻取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後,沒有乘勝追擊,順勢統一廣大的蒙古地區,反而停滯不前,使元朝殘部在蒙古地區得以死灰復燃,成為明朝數百年的威脅。後來流寇乍起,而朝廷派出的將領採取宋威曾經用過的策略,只追殺,不圍堵,養賊邀功,反叛力量越來越多,致使明朝滅亡。

        兔死狗烹的故事出現得太多了,於是有「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的感歎。但是如果把能臣良將不敢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甚至為了保護自己而去保存敵人,完全歸結於對勝利後難以善終的畏懼心理,未免有些過於簡單了。在每一個養敵自保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直接關係到各方利益的博弈棋局。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常春籐聯校面臨一個問題。每個學校都想練出一支戰無不勝的橄欖球隊,結果各個學校為了建立一支奪標球隊而過分強調體育,忽略了學術水準。不過,無論各隊怎樣勤奮訓練,各校又是怎樣慷慨資助,賽季結束的時候各隊的排名卻和以前差不多。一個難以逃避的數學事實是,有一個勝者就要有一個負者。因此,所有的加倍苦練事實上都會付諸東流。

        大學體育比賽的吸引力幾乎同等地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競爭的接近程度以及激烈程度,二是技巧水平。許多球迷更喜歡看大學籃球比賽和橄欖球比賽,而不是職業比賽;大學體育比賽的技巧水平可能稍低一些,競爭卻往往更刺激、更緊張。

        看到這樣的情況,各大學也變聰明了。他們達成協議,將春季訓練限定為一天時間。雖然球場上出現了更多失誤,但球賽的激烈程度卻一點也沒減少,觀眾對比賽的熱衷程度也沒有減退,而運動員有了更多時間準備功課。可以說,各方的結果都比原來更好。

        由於在這種比賽中,成功是由相對成績而非絕對成績決定的。假如一名參與者改善了自己的排名,那他必然使另一個人的排名變得差了。不過,一人的勝利要求另一人失敗的事實,並不能使這個博弈變成零和博弈。零和博弈不可能出現所有人都得到更好結果的情況。但在這個例子中卻有可能。收益範圍來自減少投入。儘管勝者和負者的數目一定,但所有參與者參加這個博弈的代價卻會減少。

        對那些養敵自保或養賊邀功的將軍們來說,目標也恰在於此,那就是使自己參與博弈的代價盡可能減少,而使收益最大化。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一般的消費者看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是飲料市場上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對手,兩家的市場競爭也可謂你死我活,似乎每家都希望對方忽然發生重大變故,而把市場份額拱手相讓。但是多年來,這種局面讓每一家都賺了個盆滿缽溢,而且從來沒有因為競爭而使第三者異軍突起。

        這裡面的真正原因就在於:這兩位飲料市場的龍頭老大,實際上在進行著一種類似於常春籐聯校橄欖球比賽的博弈,從而形成了一種有合作的競爭關係。他們真正的目標是消費者,以及那些虎視眈眈的後起之秀。只要有企業想進入碳酸飲料市場,他們就必然展開一場心照不宣的攻勢,讓挑戰者知難而退,或者一敗塗地。

        我們再來看看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市場上的佈局,也許就更能明白這一點。麥當勞店開在哪裡,肯德基店很快就會出現在附近,形成一種十分默契的「遙相呼應」,很少有第三者在他們中間出現。兩大巨頭表面上的競爭關係,往往能夠為他們排斥新進入的競爭者提供更多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