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前面我們談了提升學習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接下來我們再聊聊具體執行中有用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與付費購買。

記錄

提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記錄下來。

你可能會覺得困惑:寫東西,不是我們日常都做的事情嗎?大家都在寫,怎麼會成為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呢?

是的,大家都在寫。可是“寫”與“記錄”是不一樣的。我們大多數人的書寫,往往是記下會議內容,摘抄讀書筆記。然而,這種書寫,如果不進行有意識的組織與目的化的話,對學習能力的提升,幫助就很有限。這就像是福爾摩斯說的:你只是在看,並沒有觀察。同樣的道理,你只是在寫,並沒有記錄。

那麼,怎樣才能從書寫升級為記錄呢?有兩個方面要改變: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嘗試訓練自己記錄發生了“什麼”,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事後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麼”,這將改變我們的很多認識。記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

如實地記錄過程

為什麼要如實地記錄過程呢?因為在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發生的事情是靠大腦記憶的,並不會記錄下來。我們以為我們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事實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時過境遷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

比如,一個人想要戒煙,試了好幾次都失敗。這件事情本身是很讓人產生挫敗感、覺得不舒服的。這時候他可能會說:“我沒能戒煙,是因為我是真心喜歡吸煙,我的內心其實並不想戒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之符合我們的認知,從而減少“失調”所帶來的不舒服。事實上,不靠譜的不僅僅是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我們的記憶本身就很不靠譜。

想像一下小時候父母抱著你過生日的場景。在你回憶的場景裡,除了你的父母之外,你是不是還看到了孩提時的你?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回憶是對你見到的場景進行回放的話,你的回憶裡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你之所以能夠看到自己,是因為回憶其實是大腦對過去經歷的重構。回憶中出現的畫面,是我們自己重新構思的。重構的記憶並不一定可靠,而我們又常常會把我們自己大腦重構的記憶,當作準確無誤的事實。

我曾經看過一個案例,在庭審中,一位證人的證詞對被告非常不利。

被告辯護律師問證人:“事情過去這麼久了,你沒有可能記錯嗎?”

證人非常自信地說:“我的記憶力非常好,不可能記錯。”

律師問道:“你抽煙有20年了吧?”

證人說:“是的,怎麼了?”

律師說:“你20年前有沒有抽過駱駝牌香煙?”

證人說:“當然抽過了。”

律師說:“那麼你還記得駱駝上的阿拉伯人有鬍子還是沒鬍子呢?”

證人這時候有點蒙,仔細想了想,然後堅定地說:“有鬍子。”

這時,律師拿出一盒駱駝香煙。事實上,駱駝上根本沒有阿拉伯人。

我們不去評價證人是否做偽證,律師是否狡猾;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並不總是靠譜,有時會讓我們相信一個並不存在的“事實”。而且事情的時間間隔越久,我們就越容易對自己當初的行為動機和想法按照對現在有利的結果進行解讀。所以,當我們重新解讀過去的經驗時,就很可能面臨扭曲事實的風險。如果我們想從這個扭曲過去事實的“哈哈鏡”裡跳出來,就要把事情的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只有堅持做如實記錄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我自己在過去6年時間裡,堅持把每一天我認為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樣我的日記裡面就可以有一個大多數人沒有的項目:回顧去年今日。

在這個環節,我會去看去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情。這個工作常常會讓自己看到:原來現在遇到的問題,當初也遇到過,自己居然忘了;原來當初思考這件事情時是這樣想的啊,太不成熟了;原來當初我就找到這個方法了,怎麼後來居然忘記了?

是如實記錄,讓我和別人同樣在過去了6年的時間後,我卻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所以,這是如實記錄過程的第一個價值。

如實記錄還有第二個價值,那就是: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從生活中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們學習的視界。“視界”是指我們能夠通過經驗進行學習的視野界限。如果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呈現結果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我們就很難從中學習。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洗澡的時候,出水開關分為冷水和熱水。打開水龍頭,覺得水冷了,我們就擰熱水;水不熱,再一擰,好燙!於是,再往回擰,加冷水,反反覆覆要好多次,才能調整到合適的水溫。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調水溫要反覆很多次?

答案是:擰水龍頭的行動和出水的結果之間有10秒鐘的延遲。

因為結果不是即時反饋的,因為有這10秒鐘的差距,我們學習其規律便產生了困難。10秒鐘的延遲,就讓我們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其因果關係在時空上並不是密切聯繫的,甚至相距甚遠……這樣的規律對我們的經驗處理系統而言太複雜了,超出了學習的視界。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更底層的規律,我們的記錄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跨度。這種時間跨度能讓我們超越簡單的應激直覺反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底層真相。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一些大智慧,正是這種超越視界的長期經驗的總結,比如:吃虧是福。如果從短期的經驗來看,吃虧是福是不成立的。只有時間足夠長,才能獲得吃虧後的福報。事實上,雖然很多人把“吃虧是福”這個道理掛在嘴邊,可在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仍然會斤斤計較而絕不吃虧,因為這個時候出現在他腦海裡的可不是吃虧是福,而是:“這不公平!”“憑什麼欺負我!”

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後的長期規律,那麼我們就只能對發生的事情本身做出反應,而無法顧及更長遠的利益。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生活在這種矛盾中。如果你留心記錄和總結,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言行不一,再思考背後的原因,就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維的陷阱了。

所以,如實記錄的時間夠長,就能夠讓不那麼清晰的規律線索逐漸清晰;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我們的生活變成精彩的案例集。

這是如實記錄過程的第二個價值。

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係

記錄幫助學習的第二個方面是:記錄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的過程。

前面講如實記錄過程,主要是側重對事情的經過、結果進行記錄。但是,更有價值的記錄,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記錄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等。

為什麼要記錄這麼多內容?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發展,都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累加作用。我們當時思考不周全,除了自己對問題理解不透徹以外,可能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況、周邊環境給的壓力,都會加劇問題的嚴重程度。所以,如果要復盤自己當初的決策,就不能僅僅記錄事情的結論,更要記錄可能影響判斷的所有因素。

除了記錄這些影響因素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所謂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一般而言會記下面幾個問題:

1.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麼?

2.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3.我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4.最後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麼差距?為什麼?

如果我們對過去一天經歷的事情能夠這樣進行思考,那麼我們的收穫就要大得多。經常有人聽到我說,我早上反思晨修常常需要2~3小時,他們會很驚訝:這麼長時間幹什麼呢?我怎麼寫日記5分鐘就沒啥可寫的了?

這就是原因。記錄的過程,其實是聯想、啟發、歸納、演繹的大集合,是調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去重新理解過去一天發生的事情。而這種通過書寫記錄、調用知識來解構和重構問題的過程,才是記錄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記錄幫助學習快速提升的關鍵環節!

定期回顧

提升學習能力的第二個重要方法是定期回顧。先舉個我人的小例子。2015年6月7日,我在天壇公園門口準備買票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外正在竭力地比畫著,想要表達自己的意思。我看售票員不大能夠理解,便上前幫忙溝通。於是,我和老外J便搭伙,邊走邊聊。他告訴我,他來自紐約,是紐約音樂學院的老師。他這次來中國交流,還有一個下午的空閒,便來參觀天壇。我作為一名擁有英文導遊證卻從未帶過英文團的准導遊,便通過向他講解天壇歷史,承擔起了促進中美友誼的工作。這個下午我們聊得很開心,我幫他叫到出租車時,他遞給了我一張名片。我和J的聯繫就此中斷,也漸漸地忘記了此事。畢竟,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麼交集。

一年後的6月7日,當我回顧去年今日的日記時,和J一起度過的下午便又浮現在腦海。於是我給J寫了一封郵件,大致意思是:時光飛逝,一年前的今天我們在北京游天壇的情景讓我記憶猶新。歡迎他再來中國,也希望他能夠記得天壇的歷史。結果第二天,我收到了J的回復,對於我還記得一年前今天的經歷,他非常驚喜,高興地說下次來中國一定請我聽音樂會。我很高興,在萬里之遙的紐約,有人會惦記著請我聽音樂會。

這個經歷教會了我一件事:回顧,讓我們能夠在平淡生活中創造驚喜。

然而,回顧的作用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價值增倍的過程。換句話說:回顧,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讓我們今天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日子在未來的時刻變得動人而有啟發。

比如,回顧兩年前自己一次談判的失誤,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在工作流程中調整一個環節,這樣就能規避很多風險。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回顧的時候常常發生。

事實上,我發現: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過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為時間的力量,因為空間的變化,因為心境的改變,因為自己的成長,回頭看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意義:這種回頭重新面對過去的做法,讓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現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未來的自己以啟發。

我常常感慨,如果不是養成記錄和回顧的習慣,我的生命經歷會少多少驚喜、觸動和啟發!更重要的是,回顧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反思經驗的局限,拓展我們的視界,看到更加本質的規律。這樣的感受,在我堅持記錄反思兩年以後,越來越深。

最初,我養成記錄反思的習慣後,常常驚喜於自己從一天的生活中學到了新的經驗。然而慢慢地,我發現很多當時以為周全、正確的決策,時間過得越久,自己越能看到其實它們還有不足的地方——因為我們的經驗往往是對事件本身的得失層面做出“正確反應”,而這個決定很可能在更大的層面上是“錯誤的決定”。

比如,項目進度很緊張的時候,你要不要招聘一個雖然不符合公司要求,但是如果招聘來就能夠快速完成項目的人?再比如,你的兩個下屬因為一個問題爭執不下,你選擇自己做一個決定讓他們不要再討論了,還是讓他們繼續討論?

我們的生活都是由一個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拼接而成的。有些答案是與時間做朋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產生價值;而有些答案是與時間做敵人的,時間過去越久,越被動。但是,我們常常只能看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壓力和困難,無法超出自己的認識邊界做出決定。

對這一點的感悟,讓我慢慢地理解了為什麼稻盛和夫會說: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用基本、簡單的原則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謊、不貪婪、不給人添亂。遵循這些簡單原則做決定,雖然看起來會讓當時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這些答案的影響卻是在與時間做朋友。

所以,很多人嘴上在說“吃虧是福”,可是遇到具體利益衝突的時候錙銖必較。為什麼?因為“吃虧是福”的福,要很久才能感到,才能收穫回報;而這個“虧”卻是要立即吃的。

而回顧,加入了時間的力量,讓我們在審視自己的過往時,有可能超越短期反思經驗的局限:回顧自己過往的經歷,當時的錙銖必較不吃虧好像很有收益,那麼後來呢?當時堅持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做出了貌似很傻的決定,後來呢?

有了這些思考,自己慢慢地在一些基礎而重要的概念上就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又進一步讓我們建立了正確的認知基礎,從而能夠理解下一個層級的知識。所以,回顧對自己學習的意義格外重要。

那麼,回顧工作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將回顧分為三個層次:周/月度回顧,主要是微觀層面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周/月度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

在每週或每月回顧時,我會結合周計劃目標或月計劃目標來審視關鍵目標的實現情況。我會問自己:

1.本周或本月的目標與期望是什麼?

2.實際情況如何,比預期好還是不好?

3.為什麼?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麼?(當時我的假設是什麼?)

•如果現在重新做,將會如何執行?新的假設有什麼不一樣?

•“跨領域經驗”的類比與借鑒: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可能與其他領域的哪些問題相類似,他們用了什麼解決思路和方法?他們的假設是什麼?這個假設的原理是什麼?對我認識問題的方式有什麼借鑒?

4.總結經驗。

•有效的假設,是在什麼樣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來一定要記得避免不考慮條件地亂用這次有效的經驗。

•哪些假設這次驗證是錯誤的?哪些行為是未來要堅決避免的?

•哪些假設是這次想到或者借鑒的,接下來要嘗試應用的?

這個思考模板,你是不是可以借鑒一下?

此外,在月度回顧中,我還會做一個工作:將本月的新啟發、新方法、新認識、新問題集中匯總起來。你知道為什麼嗎?

在個人知識管理公眾號(搜索“pkm100”)中回復“匯總”,看看成甲的解釋和你的是否一樣。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

年度回顧並不是說在年底做年終總結,而是以年為時間跨度進行反思。當持續反思記錄之後,年度回顧會有點像大數據分析。關於這一點,網上有一篇文章介紹林彪在遼沈戰役期間的決策案例,給了我很大啟發。

遼沈戰役期間,林彪每天都要回顧當天戰鬥中繳獲武器、車輛、軍官軍階的統計信息。在一次戰鬥結束後,參謀例行公事匯報完當天的數據準備走的時候,林彪發現這次戰鬥的統計數據中繳獲高級別武器的比例和俘虜軍官人員的比例都比平時要高。他敏銳地判斷:這是敵軍指揮部的部隊。於是林彪迅速調集部隊追擊,果然實現了遼沈戰役的重大勝利。

從日常的記錄和分析中,林彪總結出了戰鬥中的規律,從而能夠通過戰報統計來指導作戰。這很像有人通過統計方便面的銷量來推測中國農民工數量的變化或者通過分析長三角地區紙質包裝箱的銷量來推測製造業經營情況。

我們的年度回顧,也常常能從日常記錄裡發現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我們會發現我們過去用過的好辦法現在早就忘記了。而我們過去遇到的問題,現在還會換一個馬甲出現。就像有句話說的:“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重複犯相同的錯誤,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

而年度回顧,能夠幫助我們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錯誤的根源,從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如果我們站在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維度回顧審視自己的生活,會有更多奇妙的發現。可是怎麼回顧這麼長時間的內容?

有一個方法:時間線(time line)回顧法。這個方法分為三步:

1.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

•讓我們現在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取得的成就是什麼?

•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是什麼?

2.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件。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發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機構的重要事件

•發生在全局(組織之外,包括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這些事件有什麼關係,它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當時採取其他行動,可能有什麼不同?在類似的背景下,其他人採取過什麼行動?有什麼值得我借鑒的?

雖然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卻能夠讓我們發現當時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一些基本規律,在10年的跨度中始終發揮著作用,並沒有因為當時看起來無解就真的不存在了。

例如,我對自己過去10年的經歷進行時間線梳理時發現,對我今天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思考方式包括:

(1)我們在收入匱乏的時候,由於缺乏安全感,沒有勇氣投資到雖然認為正確,但是可能結果不確定的領域。

我過去錯失的機會和抓住的機會,均印證了投資在基本規律正確的事情上,長期看必然會帶來回報。這一思考方式對我影響重大,讓我在收入匱乏時有信心投資到確定的不確定性上;也讓我們在收入有一定安全空間時,願意更多地投資到這樣的事情上,更有耐心等待時間的積累。

(2)生命中給我極大幫助的貴人,都不是因為我幫助了他們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我如何幫助別人。而我之所以投入那麼大的熱情去幫助別人,只是因為這是我喜歡的事情,不去計較有沒有回報。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有熱情和勇氣堅持做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時,世界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給你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