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麼? >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麼?

我自己有這麼一個總結,中國過去30年的社會發展,從認知優勢的構建角度看,大概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這個階段大概是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左右。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市場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在商業競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過去在制度轉型中憑借大膽「下海」獲得紅利的企業家,在市場逐步規範的過程中漸漸隱退。而90年代到2000年,大學生是非常吃香的人才,學院派加入市場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競爭對知識的需求。代表性事件是這一階段各種咨詢企業、廣告公司等知識密集型行業蓬勃發展。

第二個階段: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從2000年開始差不多持續到現在,是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的時代。在這一階段,國內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打破了知識獲取範圍的邊界,過去在少數圈子裡傳播的專業知識現在可以非常方便地被我們獲取。因此,知識數量構建的優勢被瓦解;相反,以更快的速度獲得最新的知識成為新的競爭優勢來源。

由於互聯網行業被改造得最徹底,這一情形在互聯網中的表現也最典型。在2000年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國內的互聯網發展基本就是越來越快地學習國外產品的過程:從門戶網站開始,到搜索引擎、SNS(社交網絡服務)、微博、在線視頻的發展,無一不是如此。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現任美團網首席執行官王興,他的校內網、飯否和美團,無一不是第一時間引入美國快速興起的產品,Facebook(臉譜網)、Twitter(推特)、Groupon(美國團購網鼻祖)。這種依靠知識獲取速度構建的優勢,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力量。

第三個階段: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第三個階段,是我認為現在可能已經慢慢到來的、知識深度帶來認知優勢的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像TED(一家致力於傳播創意的非營利機構)、譯言網、智能網頁翻譯技術的發展,國外新的思想理念引入國內的速度大大提升;同時眾多行業的媒體在激烈競爭中,基本都把報道國際最新發展動態作為基礎內容,使得優先獲得國外信息這一方法帶來的先發優勢越來越弱化。比如,在羅輯思維旗下的音頻App「得到」上面,你可以只花199元訂閱《前哨·王煜全》,第一時間獲得過去只有少數人才瞭解的全球科技創新風口;或者訂閱萬維鋼的《精英日課》,把西方經濟、社會、科技、哲學界思想的新突破第一時間收入囊中。這種以極低成本獲取第一時間資訊的現象,使得速度優勢被極大瓦解。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產品和創業方向可能會越來越同質化,對熱點、風口的追逐也越來越密集。這也是近年來所謂的「風口」轉換速度越來越快,而每次風口的能量也越來越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在知識數量相似和知識獲取速度相似的情況下,我們的產品和策略能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可能越來越取決於知識的深度。

對同一個產品和項目,理解的深度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王興的美團能夠在千團大戰中勝出,不僅僅是因為他第一時間看準了團購這個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在眾多競爭者中是看得最深刻的。介紹王興創業十年經歷的書籍《九敗一勝》提到,當其他團購網站在大打廣告戰的時候,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而是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最後美團的勝出成就了「新美大」這個互聯網新巨頭,可以說是知識深度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後,王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並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因此,對我們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如何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