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白板 > 譯者後記 >

譯者後記

人性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恆的主題。雖然關於人性的天性與教養之爭已經持續了多年,但平克的《白板》正是從這樣一個人們普遍覺得老生常談,很難有什麼新意的話題出發,以神經科學、基因科學、進化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發現為立論依據,對人性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闡釋。

在平克看來,當代西方社會對人性的談論似乎成了一個禁區。由於人們總是顧慮,承認人性的存在會引發一系列糟糕的政策主張,因此對於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往往採取拒斥的態度。不僅如此,人們還普遍信奉所謂的官方教義:要麼把人類大腦看作是白板一塊,根本不存在先天的人性,所有的人性都是後天教化的結果;要麼是覺得存在所謂的「高貴的野蠻人」,即原始社會的文化相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更好,現代人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人類不斷墮落的結果;要麼是覺得人性就是「機器中的幽靈」,即一方面承認力學、化學等科學原理適用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另一方面又覺得人類貴為萬物之靈,科學原理只適用於人類的肉體,不適用於人類的心智活動。平克認為,這些觀點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一點也不符合現實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敢於正視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如此才能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局限性。

平克認為,即便是承認人類天性中的陰暗面,比如自利、暴力等,不僅不會導致糟糕的政策,相反,這恰恰是解決種種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因為只有直面問題,找到其背後的根源,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人類天性中還存在很多美好的一面,比如創造力、道德感,而這些正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力量。

從基因科學的角度來看待人性,往往也會導致一些科學門外漢的誤解。例如,一些人認為,進化心理學強調基因是自私的,那麼人也必然是自私的。但在平克看來,這是典型的合成謬誤,即自私的基因並不必然導致個體的行為也是自私的。這涉及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層面問題,比如我們對父母為了子女可以犧牲自身生命的現象的解釋,在基因這個層面來看,父母的行為是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就個體行為層面而言,這種分析是一種錯位,就如同面對同樣一朵花,生物學家聯想到的是門綱目科屬種,而詩人則會聯想到各種美好的事物。這實際上是平克在書中始終強調的一點:既要打通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壁壘,又要注意不同學科的適用範圍。平克在描述很多人類行為時,會援引大量文學名著的精彩片段,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在闡釋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時,非常注重科學發現的結論是什麼,文學描寫中哪些反映了現實,哪些是藝術家的加工與想像,以及每種現象的不合理之處在哪裡。自始至終,平克都堅持著一種科學的立場。

對於中國讀者而言,人性觀並不陌生,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論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然而,《白板》為我們在中國文化語境下重新審視人性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比如,孟子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平克則舉例:無論誰看到嬰兒往井口爬都會出手相救。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有心理學實驗揭示的那樣,在錢包裡邊放上嬰兒的照片,則錢包被歸還的概率會提高很多。如果能夠看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陸九淵所說的「東海西海,心同此理」。這樣,我們在面對傳統文化的時候,就知道可以將哪些觀點建立在科學發現的基礎之上,而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思辨的產物。同樣,平克對很多現實社會問題的探討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

回顧整本書的翻譯過程,讓我感慨頗多,也收穫良多。2010年伊始,我最初拿到《白板》英文原版後,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儘管當時覺得翻譯這本巨著對自己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面對這樣一本好書,豈能言棄?我抱著學習的心態開始著手翻譯《白板》,到如今即將出版,六年的時間過去了,期間我對譯稿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但總是誠惶誠恐,擔心自己不能將原文的精妙準確地表達出來。此外,本書翻譯期間我本人也經歷了結婚、生育等人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這些讓我對平克教授的很多觀點有了更深的體悟,也希望讀者朋友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於人性的感悟。

這本書的中文譯本能夠與讀者見面,得益於許多人的幫助:衷心感謝深圳大學心理學系李曉東教授,正是他的厚愛與引薦,使我有幸接觸到平克教授的這部傑作。衷心感謝湛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簡學等多位編輯老師,他們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時,也衷心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馮偉、郭芳芳、薛征、高之喬、朱健鷹、胡博雅、劉龍婷、劉君雲、鮑海虹、馬新歌、袁穎等多位同學。感謝社會學系的本科生鄧旭昶、陽鑫、陳敏鈺、鄧婧、許黃昳楠、張朝飛、潘曉健、吳麗萍、孫聲東等多位同學,這些充滿青春活力的學生不僅幫我分擔了許多煩瑣的文字校對和整理工作,而且帶給我很多的靈感和啟發。此外,還要衷心感謝我的先生郭英博士,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主動承擔了更多的家務瑣事,並且還幫助我分擔了重要的文字校對和潤色工作,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當我感到萬分沮喪的時候,是他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支持。最後,要感謝我那乖巧可愛的女兒,她的出生和成長讓我見證了生命的奇跡和無限可能,並為我的生活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最後,由於本人學識和水平有限,翻譯中難免會有不當或者錯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袁冬華 寫於江西財經大學蛟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