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塑自我: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 > 第二節 如何對抗我們被培養起來的慾望 >

第二節 如何對抗我們被培養起來的慾望

第二戰的對陣雙方是貪婪和知足。

在當下的社會,貪婪的文化取代了知足的文化。

這是種新風尚嗎?不是,不過是種愈演愈烈的趨勢罷了,早在100多年前就在人類社會中產生了。

這種文化變遷和波普·莫曼德休戚相關。波普1887年5月15日生於聖地亞哥,21歲時遷至紐約居住,是《紐約世界報》的素描畫家。

結婚後,波普在業內小有名氣,於是和太太搬到了錫達赫斯特。這是位於長島的一片近郊住宅區,住的都是豪宅裡的富人。

儘管莫曼德一家享受到了高品質的生活,但波普和他的太太卻驚詫地發現,與左鄰右舍漫無止境的攀比搞得他們是欲罷不能、身心疲憊!

為此,他們放棄了奢華的生活,重新搬回了曼哈頓,住進了窮人區的一間公寓中。隨後,波普根據他的那段在富人區生活的親身經歷創作了一部幽默連環畫並交給了老闆。

他給這部幽默連環畫取名為《趕上瓊斯家》(他原本取名為《趕上史密斯家》,但考慮到瓊斯更朗朗上口,就改用了現在的名字。)該連環畫的主人公是虛構的麥金尼斯一家。對上層社會的癡迷主宰了他們的全部生活。瓊斯夫婦從沒在連環畫中出現過,可以說是連環畫中的波卡魯,但他們倆卻如同揮舞著一支魔法棒,左右著麥金尼斯一家的生活。

以下就是第一集《趕上瓊斯家》,出版於100多年前的1913年:

《趕上瓊斯家》

波普作

1.女:進來,親愛的!我有個大大的驚喜給你!

貓:嘿,過來,喵喵。

2.女:用粉襪子和紅領結搭配。

男:粉色?

貓:難道不大嗎?

3.女:還有一副檸檬色的手套。

男:檸檬色?

貓:太花哨了吧!

4.女:還有一對綠色的鞋罩和一頂小的毛絨帽。

男:綠色?毛絨?

貓:咯吱咯吱!咯吱咯吱!

5.女:啊!我親愛的,現在我們總算可以騙騙瓊斯家的那個傻女人了,世界上不只她丈夫是可以穿粉襪子、戴毛絨帽的阿多尼斯。哦,你看起來是多麼有貴族氣質啊,我的阿洛伊修斯!

男:又來了,又是該死的瓊斯。

貓:他肯定是貴族范兒十足的。

6.男:去他的瓊斯和粉襪子吧!給我來一大杯傑瑞酒!

這部連環畫簡潔有力、尖酸刻薄地反映了社會上對相對財富日益增長的癡迷。最終,這部連環畫大獲成功,在幾百家報紙上連載了長達28年之久,同時還集結成書,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音樂劇。

梅格·雅各布斯在其《技術與文化》中如是描述了貪婪文化在1890至1930年間的發展:

「隨著新技術使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運銷成為了可能,美國人不再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導致整個社會物慾橫流。嫉妒,亦不復是罪惡的表現,反倒成了新的消費經濟的命脈。」

美國人不再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導致整個社會物慾橫流!

一戰後,新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催生了諸如洗衣機、電爐以及罐裝食品等便利產品的大規模營銷。人人無不趨之若鶩。接著,購買房子等大件商品的分期付款模式日益盛行。一夜之間,廣播將商業廣告送到了千家萬戶。購買力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們必須實現美國從需求文化向慾望文化的轉型」,萊曼兄弟公司的保羅·馬祖在1927年的一期《哈佛商業評論》上寫道,「必須培養普通民眾的慾望,使他們喜新厭舊。我們還必須在美國形成一種與過去不同的心態。人的慾望必須凌駕於基本的生活需求」。

更多、更多、更多,人人都渴望獲取更多。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多就意味著越好的世界裡。簡直是一派胡言!過了100多年,我們還不是依然活在《趕上瓊斯家》的時代裡嗎?

兩三年前,一個週五的傍晚,我在上司凱西的辦公室整理完記錄正要離開時,我詢問了他孩子們的近況。凱西是部門主任。他的辦公室在整個公司可是獨一無二的,牆上裝飾著抽像派畫作,辦公桌旁擺放著一排皮質的座椅。

「他們都很好,多謝你的關心。今晚,他們興致勃勃要把他們在學校親手設計的應用軟件展示給我看。」

「哇哦,真是太酷了!」我抬起頭看著凱西,「他們有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嗎?」

「是的。」他面帶微笑地看著我,表情似乎帶著些負罪感。

他看到我笑了笑,就繼續道:

「瞧,我的孩子是幸運的……這一點,你我都清楚,可是,孩子們對此卻渾然不知。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我們住在一所大房子裡,他們上私立學校,有自己的電腦,但是他們學校裡的朋友要去歐洲過長週末。他們的一個朋友家裡有一個室內籃球場。昨天我兒子剛一放學就問我,為什麼我們家沒有籃球場呢?」

可見,貪婪的文化對我們所有人都影響至深!

我們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