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塑自我: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 > 第四節 理想的工作為什麼淪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

第四節 理想的工作為什麼淪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泰迪·羅斯福有句名言:

「真正有價值的人不是那些善於吹毛求疵的批評家,也不是那些慣愛對強者的失敗和實幹家的不足品頭論足的偽君子。真正的榮耀永遠屬於那些在競技場角逐、滿臉征塵、汗水和鮮血的人。

「他們奮勇無畏地拚搏、犯下過不計其數的過錯、失敗之於他們就如同家常便飯般平常。

「正所謂,努力就意味著失敗與過錯。與此同時,他們還勤勞務實、滿腔熱情、赤膽忠心,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崇高的事業。

無人比他們更識得成功的滋味,即使是失敗了,不過是雖敗猶榮罷了。那些不知榮辱的、冷漠而怯懦的靈魂怎能與其相提並論呢?」

真正有價值的人不是那些善於吹毛求疵的批評家。話雖如此,但是什麼鞭策著那些競技場上的人呢?他緣何如此不知疲倦地奮鬥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動機共有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一種是外在動機。所謂內在即內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發;所謂外在即外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圖。

猜猜看,究竟哪種效率高呢?

據研究表明,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報,就會從內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這可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真的失去了興趣,而這時那熠熠生輝的獎勵則趁機鳩佔鵲巢,搖身一變成了新的興趣點所在。

在布蘭代斯大學時,特蕾莎·阿馬比爾博士對小學生和大學生做了一組實驗。實驗要求各組製作一些「簡單的拼貼畫」,並按照這些拼貼畫編出一些故事。其中,一些人被告知將會獲得獎勵,而另一些人則沒有被告知。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根據獨立評審在對獎勵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做出的評判,最缺乏創意的作品皆出自那些被告知將會獲得獎勵的學生之手。

據此,阿馬比爾博士下結論稱:「普遍而言,和委派的工作相比,純粹出於興趣的工作往往更富創造性。」

這話講得頗有道理。假若工作的目的不是從個人出發,又何談出色呢?

此外,獎勵與否也並非影響工作質量的唯一因素。

在另一項研究中,來自布蘭代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72位創意作家被分成了3組,每組24人,任務是寫詩。

外在原因——諸如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賺錢、考取一流的研究生院等——是第一組作家被指派的創作動機;第二組作家被賦予的創作俳句的動機是享受盡情表達自我的暢快和駕馭文字的樂趣等內在原因;而第三組作家則沒有被告知任何原因。

此外,阿馬比爾博士還邀請了12位詩人當評委,給這些混在一起的詩作評判優劣。

結果,質量最差的詩歌均出自第一組作家的筆下。

埃裡克森兒童發展研究院前院長詹姆斯·加伯裡諾對這種現象極為好奇。他以五六年級的女孩為研究對象。她們的任務是給低齡的兒童做家庭教師。

其中,一些女孩被告知,幹得好的話可以免費領取電影票,而另一些女孩則沒有被告知。結果呢?被告知的女孩在溝通上花費的時間更長、心情也更容易低落,反而沒有那些只以助人為樂的女孩幹得好。

雖然這些研究超乎了我的想像,但細細回味的確是有理。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每週日都給女王大學的喜劇報紙《金言》撰稿寫文章,一幹就是4年。

當時,我一分錢的報酬都沒有,可我就是喜歡寫作的每一分鐘,和一群搞笑的人混在一起,耳邊從來不乏歡聲笑語。

出於對寫作的熱愛,在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夏天,我在紐約一家新創辦的喜劇寫作公司謀得了一份工作。我在下東區租了間公寓,並且開始和一群來自《辛普森一家》和《週六夜現場》的作家在位於布魯克林的一間Loft裡面搭班寫作。

哇哦!我記得當初滿腦子想的都是,我簡直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等美差,既能幹自己喜歡的事,還不耽誤賺錢。

但這卻成了我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工作往事。

我必須犧牲隨心所欲的創作自由,為《時尚》雜誌等客戶寫一篇「800字的關於下午5點被甩有何好處」的文章;我必須犧牲和朋友插科打諢、結識志趣相投之人的樂趣,被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人一同寫作。漸漸地,我失去了寫喜劇的熱情……並痛下決心,今後再也不會為了錢去做任何事了。

後來,開始寫1000件美妙的事時,我就告誡自己,絕對不可以在網站上登廣告。我當然不是不喜歡這額外的進項!但是,我深知,一旦登了廣告,就難免有種工作的壓迫感。

我只怕寫文章時,廣告的事會使我分神。而且,我還得花時間查發票、轉賬。這自然會隱沒了我寫作的初衷。俗話說,顧得了東,顧不了西。我何嘗不是如此呢?

廣告一事妥帖了,卻又忘了還有其他的外在動機。點擊量、博客獎還有暢銷書榜單既是近在眼前,就免不了令人垂涎三尺。

於是,我就開始留心「外在動機壓倒內在動機」的現象,並不斷地找一些研究對其加以印證。

羅切斯特大學的愛德華·戴瑟教授找了一些學生做智力題。其中一些學生被告知有競爭對手,而另一些學生則沒有被告知這一點。

猜猜看,實驗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呢?第一組學生一看到其他學生解開了題目,立馬就放棄了。他們認定自己出局了,也就沒必要再做下去了。而第二組學生卻截然不同,即使看到別人完成了題目,也並沒有放棄。

當你不覺得是在和別人比賽時,你就是在同自己比賽。

一切從個人出發。

而且,你做得越多,就走得越遠,表現得就越出色。

想聽聽一樁古老的笑話嗎?

從前,有一位老人,他天天怡然自得地坐在房前的門廊上。可是,一到小學打鈴放學的時候,他就不得清閒。因為鄰近的孩子從他家的門廊經過的時候,總是會停下來,站在道旁奚落他。

終於,這位老人想出了一招妙計。他告訴那些孩子,如果他們明天還來辱罵他,他就獎勵每人1美元。

聽了這話,孩子們激動萬分。第二天,他們都如約而至,從老人那兒拿到了1美元。

於是,老人又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明天還來,照樣有獎勵,不過就是少了點兒,每人25美分。但孩子們還是如約而至,辱罵了老人一番,從他那兒拿走了25美分。

待孩子們沒離開前,老人又對他們說,如果星期三還來的話,他可只有每人給他們1美分了。聽到這兒,孩子們忙答道:「算了吧,這還不夠我們的跑腿兒錢呢!」

從此,他們再也不來叨擾那位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