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第14章 健康心理學 >

第14章 健康心理學

本章概要

∷健康心理學:定義

心身關係

對健康的心理學影響

∷應激對身心健康的作用

應激的定義

對應激的測量

應激對健康的影響

性別、種族和發展問題

∷醫學疾病中的心理和行為

行為和健康

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學因素

∷健康相關狀況的心理治療

健康心理學家的作用

健康心理學的干預手段

本章目標

閱讀本章後,你應該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界定健康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家的作用。

2.描述心身二元論及其對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3.界定應激的概念並描述如何測量應激。

4.描述應激對健康和免疫系統的影響。

5.認識影響健康的一系列行為,以及健康心理學家如何幫助人們通過改變行為來維持健康。

6.識別影響適應慢性疾病的因素以及促進這種適應和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策略。

喬,42歲,是一個工作繁忙的成功商人,有一個同樣工作繁忙的妻子和三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喬總是忙碌著。他為工作奔波各地,是當地扶輪社的主席,還在考慮競選一個當地的公職。在週末,他輔導小兒子的足球隊,而當足球賽季過去時,他就執教女兒的籃球隊。喬還活躍在教堂活動中。他的妻子也同樣地參與了這些團體和孩子們的生活。喬和妻子經常開玩笑說他們需要一個「約會夜」來聯絡感情,但他們似乎永遠找不到時間去共享一頓安靜的晚餐。後來,喬有幾次站起來時總感到一陣陣頭暈。然而,他以為自己大概只是需要更多的睡眠或假期,苦於沒有時間而已,所有沒把這些放在心上。

某天上班的時候,喬正從辦公室跑去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時,整個右側身體突然失去了知覺,他蹣跚了幾步就失去平衡摔在了前台桌子上。一個同事趕忙衝到他身邊,問他怎麼了,但他言語含糊不清令同事無法理解。前台撥打了911,但就在等救護車的過程中他的症狀消失了,他之後與救護人員爭論說會議很重要,他要回去上班。他答應去看醫生。因為那些症狀真的嚇到了他,他沒過幾天就去看了醫生。一系列的檢查顯示他患了高血壓並有心臟病的早期症狀。喬的醫生告訴他,他經歷了一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也稱為小中風。醫生說這如同敲響了警鐘,並告訴喬他面臨一個選擇:要麼改變生活方式,要麼面臨重度中風的風險,而重度中風會使他癱瘓,無法說話。

也許你可能還不到42歲,但你很可能在許多方面和喬的生活相似——太多需求、太少時間。應激似乎已成為許多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為了應付這個浮躁的社會,那些實際上能幫我們應對應激的健康行為(如鍛煉、放鬆、給自己時間、吃得「正確」),往往成為我們首先從日常生活去除的行為。也許並不是每一個「警鐘」都像喬的那樣明顯,但環境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是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本章關注的焦點就是健康心理學,專門研究身心健康與功能失調之間的複雜關係。

14.1 健康心理學:定義

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多少與態度和行為方式有關,這使得健康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通過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理解態度和行為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健康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形成積極和消極的健康習慣(如鍛煉、飲食、吸煙),應激和健康間的關係如何,以及哪種心理因素影響醫學疾病的發病和治療。

今天的健康概念是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心理上、社會上和身體上的完好狀態(WHO,1948)。除了健康心理學,相關研究領域還包括行為醫學(behavioral medicine),一門跨專業學科(不只是心理學),研究行為和生物醫學的關係;醫學心理學(medical psychology),指與健康、疾病和醫學治療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健康心理學的核心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該模式認為健康由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間的複雜相互作用決定。這一模式與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不同,生物醫學模式是單獨用生物過程解釋疾病。然而多年以來,各種不同學科的努力仍未很好地揭示心理和身體之間的關係。

14.1.1 心身關係

儘管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偶爾會有人認同心理和身體間有深刻關聯(見第1章),但直到最近我們的思想一直被心身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所主導。這一概念由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提出,他認為儘管心理和身體之間可能有相互作用,但二者在功能上彼此獨立。文藝復興時期,醫療技術的進步強調找出身體疾病的生理學解釋。直到今天,心身二元論的哲學思想仍然存在,表現為人們為識別醫學疾病的生物原因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相對而言卻忽視了心理健康保健(Belar&Deardorff,1995)。直到最近心理學在治療醫學疾病時才開始起一些作用。現在,心理學家提供與身體健康問題相關的預防、治療或控制等方面的服務已成常規(比如呼吸系統和心臟病患者的戒煙治療,或者幫助糖尿病兒童減少注射恐懼的放鬆訓練)。在本章後續部分,我們將回顧這些治療方法。

20世紀上半葉,心身二元論的思想開始受到挑戰。弗洛伊德把心理和身體聯繫起來解釋歇斯底里症(現在被稱為轉換障礙),他相信是無意識心理衝突引起了無法解釋的身體不適,如身體虛弱和癱瘓(見第1章中安娜·歐的案例)。20世紀三四十年代,心理學家弗蘭德斯·鄧巴(Flanders Dunber)和弗朗茨·亞歷山大(Franz Alexander)提出了某些人格模式和特定醫學疾病間的關聯(如潰瘍傾向人格)。這一時期,出現了認為心理衝突和與自主神經系統關聯的身體疾病之間關係密切的新觀點。該觀點認為,心理衝突導致焦慮,進而使神經系統產生器質問題(如潰瘍)(Taylor,2006)。這些觀點促進了身體疾病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發展,該模式認為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都對疾病的形成起作用(見圖14-1)。

圖 14-1 健康或疾病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心理、身體和社會環境都對健康或疾病的形成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