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6.1.5 性別、種族和民族 >

6.1.5 性別、種族和民族

無論多麼常見,對於不同的性別、種族和民族來說,心境障礙的患病率是不一樣的。儘管具體原因不明,研究人們一直觀察到的一些差異(尤其是不成比例的女性罹患抑鬱)將繼續成為科學爭論的主題。

1.女性的抑鬱

在各種文化裡,即便精確的比例會隨著年齡而變化(Angold et al.,1991),嚴重抑鬱的患者中女性人數(10%~25%)差不多是男性(5%~12%)的兩倍(Ebmeier et al.,2006;Kessler et al.,1994b)。尤其是那些沒有經濟來源、沒有太多文化和沒有上班的女性出現抑鬱症狀的比例更高(McGrath et al.,1990)。婚姻似乎為男性提供了一些保護,而已婚女性比未婚女性患抑鬱的比例更大(McGrath et al.,1990)。在女性中,抑鬱的比例也會隨年齡而變化。生殖性事件例如青春期、月經前期、孕期、產後期以及更年期都是心境障礙高發期(Bennett et al.,2004;Driscoll,2006;Evans et al.,2005;O』Hara&Swain,1996),這表明雌激素的減少和流動可能會起到一些作用。然而,激素波動影響心境障礙的精確機制尚不明瞭。

2.產後抑鬱

所有的書都會描繪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幸福的母親在母乳哺育、和其他的母親聊天、與她們新生的寶寶建立特殊紐帶。我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我只想讓孩子停止哭,離我遠一點?我不能忍受我的丈夫碰我。我這算什麼媽媽啊?孩子做的只是哭叫。救救我!樂趣何在?為什麼我不能感受到別人正在感受到的幸福?

——蘇珊,一位新媽媽

大約10%~17%的媽媽在孕期體驗過抑鬱,但是約有80%的新媽媽會在分娩後的幾天內發展成「產後憂鬱症」(baby blues)。這些輕度情緒症狀(哭泣、悲傷)普遍會在產後(寶寶出生後)兩周內減輕。然而,約25%的女性報告說她們會由產後憂鬱發展為更為嚴重的產後抑鬱。在一項最全面的日期分析研究中,提到18%的瑞典女性報告在產後6~8周會出現抑鬱症狀,13%的人抑鬱體驗會持續6個月。這些比率使一些人將產後抑鬱(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稱作「最普遍存在的產後併發症」。產後抑鬱不僅會對母親的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對嬰兒的社會、情感、認知以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Josefsson et al.,2007;Larsson et al.,2004;Moses-Kolko&Roth,2004;O』Hara&Swain,1996;Troutman&Cutrona,1990)。在更為罕見的案例中,女性可能會患上產後精神病,相關知識見第10章。

「產後憂鬱症」在新媽媽中很常見,但產後抑鬱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

3.不同種族、少數民族及不同文化中的抑鬱

在美國,一些研究發現:非拉丁裔黑人和拉丁裔黑人比白人更不容易患上抑鬱(Breslau et al.,2005)。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白人(10.4%)比非洲裔美國人(7.5%)或墨西哥裔美國人(8.0%)患嚴重抑鬱的比率要高,但是非洲裔美國人(7.5%)或墨西哥裔美國人(7.4%)比白人(5.7%)患惡劣心境的比率高(Riolo et al.,2005)。在白人中,貧窮與嚴重抑鬱顯著相關,對於墨西哥裔美國人低教育水平與嚴重抑鬱顯著相關。有趣的是,亞裔美國人(0.8%)患有嚴重抑鬱的比率較低(Jackson-Triche et al.,2000)。

瞭解種族、民族和文化差異要求對文化和語言有一定的鑒別力。用同樣方法做的研究(例如,結構式臨床訪談)可以收集大量不同國家的數據,據估計,美國患有嚴重抑鬱的個體接近20%,而亞洲的一些國家還不到5%(Tsai et al.,2003)。與種族和民族有關的一些具體因素是否可以抵抗抑鬱?事實上,種族認同(Herd&Grube,1996;Mossakowski,2003)和宗教參與(Lee&Newberg,2005;Varon&Riley,1999;Wallace&Forman,1998)這兩個因素似乎可以作為保護因子,降低患抑鬱的風險。

一個更為基本的疑問是:抑鬱這一概念是否主要基於歐洲(西方)對心理疾病的理解。許多語言和文化中沒有描述抑鬱的詞,因此僅是對西方訪談問卷的翻譯就會使診斷過程變得複雜,造成不準確的診斷和不準確的流行病學數據。總的來說,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報告了抑鬱的心理和身體症狀(Cheng,1989;Simon et al.,1999)。儘管如此,文化適當的術語可以明確識別不同文化、民族和種族人群的抑鬱,並促進治療的進行和保持(Patel,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