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2.2.2 個案設計 >

2.2.2 個案設計

個案設計(single-case designs)是在個體水平(即一個人)進行的實驗研究。這種方法使用定量處理,並加入控制條件,以求在單一案例中得出更清晰的因果關係。

傳統研究對前後接受不同治療方法的同類患者組進行比較。然而,基於群組的研究難以觀察個人行為模式。同時,群組研究費用高而且耗費時間(Morgan&Morgan,2001)。個案設計實際上是對一個人進行的嚴格實驗。與病歷記錄不同,個案設計對備擇假設(即除治療方法之外引起變化的因素)進行控制,因此能得出因果推論。個案設計佔用資源少,並能夠更充分地關注個人模式的變化。在個案設計中,每一個人就等同於一個完整的實驗,在不同時間段裡接受治療或接受對照(或控制)的條件。實驗目的是檢驗行為是否有系統性的變化,變化是在治療階段還是對照階段發生。

個案設計研究在實施任何實驗或控制條件前都要實施針對靶行為變化的基線評估(如一個孩子發脾氣的頻率,恐懼症發作的頻率等)。這類研究中一個有意思的難題是:有時僅僅要求個體監控自己的某行為都可能改變其行為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例如,要求一個吸煙者計算每天的吸煙數量時,往往會導致吸煙量的減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吸煙者有時會驚訝於自己記錄的吸煙數量,從而開始減少吸煙量。然而不幸的是,由自我監控引起的行為改變只是暫時的。因此,基線監控(即開始治療前進行評估)一直持續到行為模式穩定為止。接著,通過治療的實施與取消不斷地評估靶行為。如果靶行為在進行治療時減少,而在取消治療時又回到基線水平,那麼研究者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治療可能有效(其他可能解釋可被排除)。如果其他研究人員做了類似的研究並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則證明該結論具有可重複性,其信度增大。在患者、醫生、治療設置和干預性質方面提供足夠的細節信息有助於結論的重複性驗證,也能使研究結論得到鞏固。然而,不論重複驗證多少次,結論的重點仍然是描述個人行為模式,而不是多個患者的綜合數據。

1.設計方法

最常見的個案設計方法是ABAB設計或者逆向設計,即A代表基線期,B代表治療期。該方法通過兩個階段交替進行來檢測它們對行為的影響。初次基線評估要等到行為穩定後進行(A階段),然後進行治療(B階段),依然進行評估直到行為穩定為止。接下來,撤銷治療(A階段)。如果所測行為在第二個A階段又返回到基線水平,就可以證明是治療引起了行為變化。當再次實施干預(另一個B階段)並且產生了另一個行為變化時,就更加證明了治療的作用。把每一個A-B序列看作一次重複實驗,若每次在B階段都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則進一步證明治療確實引起了行為變化(Kazdin,2003)。ABAB設計適用於各年齡段的患者,但通常專門用來檢測對兒童行為治療的效果。

凱特琳3歲了。她在15個月大時拉自己的頭髮。兒科醫生診斷她為拔毛症,該病的特點是患者反覆地拉頭髮而造成明顯的脫髮(見第4章)。醫生給她開了一些藥,但沒有一個有效。一位心理學家認為凱特琳拉頭髮是由強化造成的,她父母在阻止她拉頭髮時會求她和取悅她,而這其實是對她這一行為的關注。然而,他提出的停止關注凱特琳拉頭髮行為的建議也不起作用。因此,他使用個例研究法制定行為治療計劃,以期矯正這一行為。

由於凱特琳的拉頭髮行為大部分發生在晚上,心理學家指示她母親每天早晨收集枕頭上的頭髮並放在塑料袋裡,標明星期幾。每晚拉下來的頭髮數量將用來檢驗治療的效果。治療計劃如下:

凱特琳有一雙粉紅色的連指手套,她很喜歡戴,且她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櫻桃冰淇淋。如果凱特琳整晚都戴著她的手套(這將阻止她拉頭髮),且早晨起來依然戴著,她早餐就能吃到櫻桃冰淇淋。

使用ABAB設計,對治療的有效性進行評估(見圖2-8)。「A」階段為基線期(沒有粉紅色手套或者櫻桃冰淇淋),「B」階段為治療期(如果凱特琳早晨戴著手套就給她吃櫻桃冰淇淋早餐)。她的母親繼續在每個早晨收集她的頭髮,記錄每晚拉下來頭髮的平均數量。圖2-8顯示了治療過程中每天早晨凱特琳枕頭上的頭髮數量(一周平均值)。每個階段持續3周。隨著凱特琳頭髮數量開始恢復,逐漸撤除治療。6個月後,她有了一頭濃密的頭髮。

圖 2-8 ABAB研究設計 凱特琳在拔毛症行為治療的基線水平(A)和干預階段(B)拉下來的頭髮數量。

在某些情況下,進行逆向治療是不合倫理或不切實際的。例如,撤除一個能減少自我傷害的行為(如患有發育障礙的兒童敲打自己的頭)的治療就是不道德的。

在莫妮卡案例中,撤除一種能消除她的抑鬱症狀(包括她的自殺想法)的藥物,也是不道德的。

一些干預還會因產生學習效果而不易進行逆向設計。例如,放鬆訓練可能造成生理狀態變化(降低血壓),以至於不能迅速恢復到基線水平。當某個行為無法逆轉時,可採用多基線設計(Morgan&Morgan,2001)。這種設計只用一個A-B序列,但會通過不同個體、設置或行為重複進行。當通過不同個體進行多基線設計時,給每個人開始治療的時間不同,這一般通過變化每個人基線評估的時間長度來實現,這樣任何行為改善都不能歸因於標準基線期間。如在ABAB設計中,在不同被試間重複AB序列能增加實驗結論的信度。

多基線設計也可在單個個體進行,即通過對所測行為(如先測吸煙,後測暴飲暴食)或設置(如先在家裡、學校測,後在操場上測)獨立實施干預。如果B階段持續產生相同的行為變化(或相同行為重複出現),則證明干預有效。

2.個案設計的局限

個案設計使全職臨床醫生可以通過實驗策略來確定某種治療方法是否對某一特定患者有效。當需要檢測某治療方法和個體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完全停止治療又是不道德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個案設計。但是,個案設計的研究結果不能推廣到異質群體。此外,個案設計沒有考慮個體差異的影響(如年齡、性別、種族),而這些因素可能在決定治療反應中起重要作用。下一部分將討論的群體研究最適用於解決這類問題。

小節回顧:

·個案研究提供了關於變態行為或其治療方法的詳細細節,使我們能夠研究相對罕見的心理狀況並為更大規模研究提出研究假設。然而,個案研究無法得出因果關係的結論。

·為了得出因果結論,一項研究須包括對照組(在該組被測變量不呈現)。

·個案設計(如ABAB設計、多基線設計)是針對個體的研究並能得出因果關係結論。然而,個案設計無法將結論推廣到異質群體,也沒有考慮個體差異的影響。

應用題 保羅不喜歡學校,且每天要去坐校車時都會大發脾氣。假如你是一個私人治療師,你將如何設計實驗來檢測你為保羅父母設計的治療方案是否對減少保羅發脾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