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秘的榮格 > 第一節 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

第一節 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為了使心理學如同物理學一樣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早在17世紀就有人試圖採用經典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模式。直到19世紀,在馮特等人的推動下,心理學才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以自然科學為方法論模式的科學。按照這種模式,心理學研究必須提出假設,進行可重複的實驗條件下的控制檢驗及統計分析。從心理學家們倣傚這種模式所達到的程度來看,他們的方法是實驗性質的,把那些不採用對各種變量進行「控制」處理的方法,例如榮格的方法,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之外。

這種認識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採用經驗的方法,如觀察、分類、相關和比較(包括歷史的比較)也可以是科學的。實際上也是如此,對於某些自然科學(如天文學和動物學)來說,觀察、分類和比較是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由於實驗室處理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沒有這種可能性。對天文學來說尤其如此,假設是通過預測來檢驗的。然而,誰也沒有對天文學的科學性提出疑問。人是高度複雜的社會生物,人的心理雖然有自然性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人又主要是社會性的。因此,對人的研究就不能片面地使用單一的自然科學方法。

榮格的理論依賴的是臨床觀察,這是一種經驗性的研究方法。所以,儘管他的研究不是實驗性的,但卻是科學的。確實,榮格並不是唯一採用這種方法的心理學家。他發現避免對變量進行實驗處理是必要的,因為實驗常常是不人道的,況且在人們生活中關鍵的變量亦很難分離出來。例如,有的人為什麼認為罪犯的問題只能用「實地觀察」和相關方法來研究,而不可採用控制研究。如果採用控制研究,就要鼓勵一部分人去犯罪,而另一部分人受不到這種鼓勵,很可能會成為這種犯罪的犧牲品。另外,用實驗的方法瞭解榮格的假設,如原型的存在,同樣是困難的,因為無法對它們進行操作,甚至無法直接觀察。

儘管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榮格仍然做了一些實驗工作,特別是他關於字詞聯想測驗的研究。通過這項研究,榮格確實對科學地證明潛意識的存在做出了很大貢獻。

榮格和其他一些心理學家沒有採用實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它嚴格要求對所研究的問題必須能夠通過實驗來解答。馮特的第一個美國學生,美國第一代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tell)曾說過一句話,幽默地指出了實驗方法的局限性:「在傑出的臨床醫生看來,實驗心理學家就像一個醉漢。他知道自己在胡同裡丟了手錶,卻竭力在房間裡找,因為室內光線好得多。」

當然,臨床研究也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和實驗研究一樣,它也有其局限性,榮格大量地採用臨床研究。他把幾乎一切可能的心理學假設都盡可能地使用臨床的數據加以說明,這樣臨床數據便產生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榮格的理論提出詰難的一個原因。儘管如此,以臨床為基礎的研究還是可行的。如果大量運用臨床數據的話,那麼,這種方法就可以與自然科學中的觀察、分類及比較等方法進行對比了。

一些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家對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經驗主義方法經常提出的一個批評是,它只能在事實發生後用其理論對現象進行解釋,而不能用其理論事先預測結果。例如,艾森克說:

「精神分析學家……運用一些諸如『反向作用』的概念,使一個理論上應表現為A型行為的人在反應方式上脫離了這種模式,竟然表現為與A型模式相對立的行為……榮格運用了類似的機制。他說,外表內傾者在潛意識中是外傾的,而外表外傾者在潛意識中則是內傾的——只要把各種類型的行為歸結為病人人格中有意識的或潛意識的部分,就使『解釋』行為的類型成為可能。」[1]

榮格的一個學生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說,集體無意識概念可以對某些心理事實做出滿意的解釋,但是,運用這一概念與證明它並不是一回事。必須由他人對這種現象進行檢驗和觀察,另外,它還必須具有某種不變的可以預測的規律。我們在本書中列舉的一些實驗研究,實際上就代表了主流心理學的這種方法論傾向。

當然,即使是在把實驗方法視為神明的西方心理學家當中,也不是人人都贊同這種觀點,一些心理學理論家則指出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一位權威貝坎(D.Bakon)曾經指出:「布倫塔諾(Brentano)在實驗心理學創建時期就曾堅持,心理學應該是經驗的而不是實驗的。實驗與能向我們揭示有意義東西的經驗相距甚遠。」貝坎接著說:

「有時實驗的方法妨礙經驗方法的施行……在心理學領域,大多數實驗在相當程度上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經驗的。讓我們來看一下『設計完好的實驗』這種理想的觀點。所謂『設計完好』一般的含義是指實驗的結果與事先的預料完全符合,而不允許人們拋棄設計好的東西另加選擇……按設計一詞的通常意思,對未知現象的良好研究是不可能進行完好設計的。真正好的研究是受探索過程中的經驗指導的研究。」[2]

這兩種理論觀點長期爭論不休,雖然實驗研究仍然是目前心理學研究的主流,但很多人已開始認識到,有用的並且有效的研究必須同時考慮到經驗和實驗手段。對於建立與心理現象相近的假設,經驗主義是必要的。而對這個假設進行檢驗時,如果可行的話,實驗不失為一種必要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的認知心理學已經開始對潛意識現象進行實驗研究,所謂「內隱記憶」就是這種研究的一個實例。榮格的假設雖然在今天看來還有些很難理解,或者在短時間內還難以驗證,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研究的價值。假設的提出也是科學方法中的一部分,假設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創舉,就是一種心靈的探究。從這個意義來說,榮格是一個偉大的天才。


【註釋】

[1] M.A.Mattoon,Jungian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p.279.

[2] 貝坎,《論方法》,1967年英文版,序言,第1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