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為何中國人比日本人對核洩漏事件更敏感? >

為何中國人比日本人對核洩漏事件更敏感?

By Psychway

經驗說:核洩漏災難中心的日本人最擔心自己的安全。
實驗說:遠離核洩漏的中國人更擔心自己的安全。

日本核洩漏,誰最擔心自己的安全?從新聞上看,日本秩序井然,而中國,甚至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國則人心惶惶,謠言滿天飛。難道是素質問題?心理學家發現,可能是由於認知失調導致的「心理颱風眼」。也就是說,當事人反而沒有旁觀者焦慮。

日本地震引發的核電站洩漏事件已經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普遍恐慌,特別是在中國的網絡上,到處充斥著有關核洩漏的謠言。由於一些消息實在太過離譜,但又傳播極廣,新浪微博都不得不出來發通知告訴大家不要輕信謠言。

北京距離福島大約有2100千米,如果不熟悉地理的人看了微博上的各種謠言之後,會感覺核洩漏就好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傳播謠言的人越多說明人們越是擔心。反觀身處災難中心的日本居民,貌似沒有如此大的恐慌,多數媒體報道的都是日本人仍然非常有秩序地在排隊等車或領取生活必需品。

為什麼身處災難深處的日本人民如此淡定,而遠隔千山萬水的中國人卻如此擔心呢?即使核洩漏真的如切爾諾貝利事件那樣嚴重,最先遭殃的也應該是韓國、朝鮮啊,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緊張呢?

有媒體借此事件選擇性地通過新聞報道批評中國人怕死、沒有秩序,稱讚日本人的文明表現。不可否認,日本人確實表現出了應對災難的強大力量,他們對秩序規則的尊崇值得我們學習。不過,果殼網心事鑒定員認為,中日兩國人的不同反應背後也許隱藏著一個更深的心理原因,而遠非素質差異這麼簡單。

「心理颱風眼」中的平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一個月,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李紓及其研究團隊對災區(四川、甘肅)和非災區(北京、福建、湖南)的2262名居民進行了一項調查,讓他們估計地震災區對醫生的需求量、對心理學工作者的需求量、災區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的可能性,以及需要採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數等。結果發現,非災區居民的估計值要顯著高於災區居民;而對災區居民來說,重災區居民的估計反而比輕度受災的居民更樂觀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若假設有一種藥物能治療心理創傷,沒有過敏、嘔吐等副作用,受災群眾應該服用多少才合適呢?輕度受災的居民開出了最大劑量,其次是中度受災的居民,認為所需劑量最少的反而是重度受災的居民。

由此看來,越接近高風險(地震受災區)的人們,心裡越平靜;越遠離高風險的人們,心裡反而越擔憂。這種看似矛盾的反應跟一種自然災害的現象——颱風眼很相似。在氣象學中,距離颱風中心直徑大約10千米的圓面積,其風力相對微弱,通常被稱為「颱風眼」。也就是說颱風的中心地帶反而比邊緣地帶更安全。李紓等人就借用這個氣象學名詞,形象地將其研究發現冠名為「心理颱風眼」效應(「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effect)。

為何出現「心理颱風眼」?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對稱的反應呢?李紓等人採用心理學的經典理論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來解釋。所謂認知失調,就是當你做了一件事以後,就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找各種理由,讓自己安心。比如在平時生活中,如果我們干了活,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就會告訴自己「我不是為了錢才幹的,而是出於熱愛」。

身處災難中心的人因為短期內沒有辦法離開,甚至還將在那裡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就造成了他們心理上的一種失調——如果整天擔心災難還會發生,那就沒有理由在這個地方繼續待下去了,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留下來繼續生活是合理的,他們就必須自己主動減少心中對災難的擔心,變得樂觀一些。而遠離災區的人沒有受到災難的襲擊,不存在這種認知失調,於是他們擔心的是自己未來的安危。

除此之外,處於災難中心的人們對災難有更客觀和真實的直接認識;而外圍的人們則通過媒體上經過篩選的鏡頭瞭解現場,並用想像力為之添油加醋。這使得當事人可以做到平靜面對,反而是僅受輕微影響的人卻高度警惕,反應過激。

「心理颱風眼」內外差異大

瞭解了「心理颱風眼」理論,再來看看中日兩國人在核洩漏事件發生後的反應,也就不難理解了。日本人今後還是要在本地生活,總不能都移民中國吧!所以他們必須給自己一個留守日本的理由,那就是「我在日本還是安全的」。相反,中國人不存在這種失調,他們對可能存在的危險自然非常敏感,而且網絡和媒體也放大了這種擔心,所以才會出現謠言滿天飛的現象了。

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國,為日本的核洩漏亂成一團,其實正是由於他們還沒有遭受核輻射,卻因為建有多個核電站而感到自己正在遭受核輻射的威脅。

當然,這種解釋是否是唯一的解釋,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日本的這次事件是一場災難,但相信人類會像以往一樣,從每一場災難中領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