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傷不起」是渴望被認同而咆哮的炫耀 >

「傷不起」是渴望被認同而咆哮的炫耀

By 科學家種太陽

經驗說:職業倦怠導致了大庭廣眾下眾口一詞地發牢騷。
實驗說:其實這是人類在社會認同過程中對自己所在群體的積極評價而已。

「我們專業傷不起!!!」這一句式最近怎麼這麼流行?難道大家都如此痛恨自己的專業?行行有本難念的經?錯!「傷不起」和對專業的情感無關,說到底不過是為了尋求一種同行間的認同罷了——通過抬高自己所在群體和尋找同類來減少自己內心的不確定性。

傷不起!傷不起!!傷不起!!!

「咆哮體」像伊波拉病毒一樣飛速蔓延到了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幾乎所有人都在這一刻被景濤靈魂附體,從此他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再是一個人!!!有木有!!!

一夜之間網絡上「咆哮體」鋪天蓋地。各行各業的人們信手拈來地堆砌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在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還沒回過味兒時,就已經有讀懂了「黑話」的業內人士雲集響應,紛紛表示:「學××的我們就是傷不起!!!」

為什麼感歎號在突然間變成了大家的最愛?是怎樣的心態讓人們選擇了用它來代替一切標點?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考量,我們認為,這一切也許源於強烈地對「社會認同」的渴望。

同類帶來認同感

社會認同理論最初是一個群體心理學概念,被用來解釋群體間行為的「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所謂「種族中心主義」就是群體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體偏見(out-group derogation)。

社會心理學家亨利·塔傑菲爾(Henry 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群體成員這一身份帶給自己的價值和情感意義」。在社會交往中,個體往往將自己歸屬於某一群體,並通過強調和誇大自己群體與他人的差異,使群體內相似度最高而群體間差異最大,由此獲得積極的自我評價並提升自尊。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人類生來就有一種和其他事物建立聯繫的需求——通過理解世界來理解自己。因此,個體獲取社會認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減少自己的主觀不確定性,包括「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哲學問題的建立都與此相關。

誰令我們產生社會認同?

什麼樣的人可以減少我們的不確定性,並產生社會認同呢?

答案是:或許隨便什麼人都可以。

社會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理學家穆扎費爾·謝裡夫(Muzafer Sherif)著名的「羅伯斯山洞實驗」(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召集了一些之前互不相識的小學生,分成兩組並分別組織夏令營。活動地點都位於羅伯斯山洞附近,但孩子們彼此並不知道有另一群人的存在。在大家給自己的隊伍選好領袖起好隊名甚至還設計了一個隊徽之後,「邪惡」的研究者讓這些悲催的小學生在執行相同任務的過程中相遇了……

幾乎是自發的,兩隊人馬從一見面便開始鉤心鬥角、爾虞我詐,隨後這種敵對情緒愈演愈烈,險些大打出手。於是,研究者立即終止了實驗,並組織兩隊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不久之後,亨利等人在成年人身上也驗證了這種莫名的「排外」情緒。他們同樣召集了一批互不相識的成年人,並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不給這些人任何彼此熟悉的機會,就讓他們互相進行主觀評價。結果不出意外,僅僅進行了一次毫無意義的分組,就使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在面對與自己同組的陌生人時都給出了比非同組更好的評價。這個「最簡群體研究範式」後來在群體行為實驗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來,來,一起「傷不起」

在此基礎上,出生於中國昆明的著名政治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1983年的著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中指出,很多人僅僅是在知道他人和自己使用相同品牌的商品後,便對那些人有了更好的印象,因為他們認為那些人和自己同屬於一個並不存在的假想群體。

反觀現在「傷不起」大潮中諸如Heisenberg代數(數學)、異常丙種球蛋白血(醫學)、刺破公司面紗(法律)、俄狄浦斯生殖器期(心理學)之類的令人髮指的專業概念,果殼心事鑒定員認為,它們顯然比一個純粹「意淫」出來的虛幻群體要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這種疑似「從眾」的心理傾向讓所有人都緊密團結在自己所屬的群體周圍,並紛紛表示「你們那個苦悶程度根本不算什麼,我們這個領域才是真正的傷不起啊,不信的話我給你咆哮一會兒!」

所以對於大批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來說,本來只是本著湊熱鬧的娛樂精神來豐富業餘生活,卻意外地收穫了社會認同感,成為一個小眾團體的一部分,還順便提升了自尊,真是一舉多得。

是真的「傷不起」還是炫耀?

事實上,只有學心理學的人才真正傷不起。因為即使是從這麼簡單純潔的網絡流行語裡,心理學家們也隱隱嗅到了被壓抑的邪惡潛意識的味道。

——告訴我,你從上面這句話中是看到了炫耀還是找到了同伴?

其實,社會認同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得積極的自我評價並提升自尊,而具體手段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抬高自己打壓他人,全面走上「階級鬥爭」的路線。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表面上看似很受傷的「咆哮帝」們,說不定內心深處正因為自己所在領域的諸多獨特優勢而暗自得意。那些看似被稱為「萬惡之源」的高深莫測的概念和理論,說不定恰恰是這些專業人士欲迎還拒的隱晦炫耀。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一定要擦亮雙眼:很可能那個安慰你「掛科算什麼」的人最後都默默拿了獎學金;那個誇你「肥嘟嘟的臉好可愛」的人最後都瘦成了萬人迷;那個在你面前說自己前途渺茫的人最後都身家過億;只有你——在滿床的薯片袋和電腦螢光照射下,淬煉成了一頂傻帽。

一邊咆哮著「尼瑪我就是傷不起」,一邊又用行動一再證明自己顯然是傷得起的。用一個詞來描述這種行為:就是「傲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