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適合所有年齡的神奇外語學習法 >

適合所有年齡的神奇外語學習法

By 趙紫凌

經驗說:學外語要趁年輕,老了就來不及了。
實驗說:只要肯下工夫「死記硬背」,無論多老,你都可以熟練掌握外語。

學外語是小孩的特權?錯!老年人也可以掌握細微的發音差別與新的概念集合,而且方法簡單,只需「死記硬背」。研究發現,經過反覆訓練,日本人也可以區分r和l。現在,你沒有任何學不好外語的借口了,除了懶惰。

外語難,難於上青天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無數孩子正在艱苦地與外語做鬥爭——單詞、短語、句子……儘管看不到他們痛苦的表情,但你一定懂得那種艱辛。當然,作為一個英語不靈光的成年人,你會更加嫉恨這個學習的過程——一般認為,成年人更難學會外語。當然,除了外語,其他所有自成系統的概念集合,對於成年人來說,似乎都是令人生畏的。

頭腦風暴

頭腦當中的巨變往往可以巧妙觸發。對語言學習來說,本質也是如此。實際上,早在人類最初接觸學習外語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就已經屢試不爽了,但它卻被認為是最為低級、枯燥、機械的一條路,那就是——「死記硬背」。

關於其優劣之處的探討,或許早已是外語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老生常談,但是在2005年倫敦學院大學人類交流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場特殊的「語言理解力的可塑性」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又重新討論起了這個話題。

保羅·艾弗森(Paul Iverson)博士和瓦萊利·哈桑(Valerie Hazan)博士所作的報告給出了針對「死記硬背」的新結論。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年人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的困難,從生物學角度而言並非不可挑戰。與之相反,若給予適當刺激,成年人的頭腦可以經歷二次訓練,並有機會以相對容易的方式「寫入」一套新的語言。

倫敦學院大學語音學與語言學系的研究者們發現,兒童和成年人在面對語音刺激時表現出了巨大差異。兒童在學習母語時,對於語音的細微差別比成年人要敏感得多。即使是在學習外語時,兒童的這個優勢也依然存在。相比之下,成年人的頭腦已經深深地被母語所「固化」,也就是說他們的頭腦已經有了選擇性區分:對於非母語的語音差別刻意忽略,但對於母語的語音差別則有意關注。這一點很實用,讓他們可以更好更省事地用母語進行交流。

然而兩位博士的報告中卻提出,通過重複性的語音聽力訓練,測試者對於外語語音的辨別力強多了,敏感度也有顯著提高。

日本留學生向來難以區分英語中的r和l的發音。實驗組在倫敦和日本一共募集了63名志願者,讓他們接受一套重複聽力訓練,並在訓練展開的前後分別測試,判斷他們的英語語音辨別能力。僅對於r和l的語音辨別這一項而言,課程前測試的日本志願者表現的平均準確率是60%,而在課程結束之後,這個數字就上升到了78%。

保羅·艾弗森從語言的經驗角度提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母語的時候,每學到新的單詞概念或語法概念,負責語言的複雜神經網絡就會發生變化。隨著母語的反覆刺激,業已形成的記憶得到逐漸強化和固定。所以說,一旦人對母語產生熟悉,大腦裡的語言神經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就是造成成年人外語學習困難的「罪魁禍首」。

成年人經歷過特殊的訓練,將母語對語言感知力的「固化」作用減弱以後,就將迎來更加輕鬆的學習過程。這種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讓人反覆收聽母語當中所不存在的發音。簡單的新型語音多次重複刺激,原先「固化」的語言神經網絡隨即開始鬆動,外語學習的枷鎖由此得到解除。

「強制導入」的高效神奇

無獨有偶,最近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一篇語言學論文裡,尤里·什特羅夫(Yury Shtyrov)博士和他的團隊也共同詮釋了「死記硬背」的神奇功效。他們為16名身體狀況良好的測試者每人選一個外語單詞,於14分鐘內連續播放160次。之後的腦電波測試表明,經過「洗腦」,測試者的大腦的確形成了全新的神經回路。這些回路專門負責在聽覺系統接收到相應信號時,讓大腦識別出單詞的語義。

目標單詞每重複播放20遍,科學家就對測試者進行一次腦電波檢測。測試內容是讓試者聽一組各不相同的外語單詞。其中包括目標單詞,還有一些讀音和目標單詞相近的其他詞。開始時,測試者聽到發音相近的那些詞時會出現新型腦電波脈衝,但是當目標單詞重複次數到達160次(也就是第8次腦電波測試)之後,測試者的波形和他們聽到熟悉的單詞時的波形就別無二致了。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在160次的重複收聽之後,就能夠準確識別這個詞的語音了。

這個結果再次印證了5年前語言理解力的可塑性研討會上所談到的現象。成年的外語學習者們此後不再需要擔心自己的無能了,只要願意反覆收聽,那麼記住一個詞就根本不成問題。此外,什特羅夫博士還指出,如果在反覆收聽的基礎上再加上反覆的發音嘗試,那麼最終形成的新型神經回路將變得更龐大、更複雜。

什特羅夫充滿希望地談到,現在這項成果,已經迅速發展了失語症的療法。研究者們暫時稱它為失語症的「強制導入型療法」(constraint-induced aphasia therapy),這將使腦損傷的患者更快恢復語言能力,「重複收聽,重複發音,重拾語言,輕鬆搞定」。另一名語言學教師保羅·諾布爾(Paul Noble)的工作也許和尤里的研究「珠聯璧合」。他發現,相似的方法可以讓小學生們「忘記」一個單詞,但同時學會一個新的單詞。他強調:「人在沒有壓力和任務的情況下是最容易進行學習的。比如說你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始關注一種新的體育比賽。而你並沒有刻意地去記住裡面的規則,以及運動場的名字和形狀,但是你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記住。」

神經網絡的「形態競爭」

其實人的頭腦就如同一台計算機——當然,更多時候人腦和計算機的差異是巨大的。在被寫入一套操作系統(一種語言)之後,語言區的神經網絡就會重構,許多軸突會遷移到別的神經元樹突上,有的原始鏈接則會斷開,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這套操作系統。

但是從此之後,它就會主動拒絕另一套操作系統(另一套語言)的寫入。這個過程是因為母語反覆的刺激而產生的神經網絡的「固化」,它大大降低了大腦最初的語言感知力。因為語言習得和記憶的本質就是靠改變大腦語言區的神經網絡結構來完成的功能轉變。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講,外語學習只不過是形態變化導致功能變化的一個複雜過程而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瞭解並熟悉母語。與此同時,我們聽到外語語音的時候,也越來越遲鈍,即更加傾向於將它們當成非語言的聲音信號來處理。學習外語的困難,乃是由於神經網絡固有的慣性所致。

「死記硬背」——語言惰性的剋星

假如你是一個為學外語而煩惱的人,那麼就請滿懷信心地開始「死記硬背」吧,別再躊躇不前了,這個辦法將幫助你克服絕大多數能夠預見的麻煩。只不過,請別忘記在適當的時候讓大腦休息,否則你很可能真的被機械化地「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