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走神的藝術與科學 > 導讀 跟著大腦去旅行 >

導讀 跟著大腦去旅行

還記得上一次,你在課堂上試圖專心聽講的情形嗎?又有多少個夜晚,你發誓要學習到天亮,思緒卻在短短幾分鐘內飄散到九霄雲外?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分心是壞習慣,專心致志才是美德。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當年經歷了六年的刻苦修行卻不能頓悟,結果在菩提樹下專心致志地冥想,最後竟然達到了卻生死、超脫喜悲的涅槃境界。

佛祖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居住在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電子產品,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想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可真是一件難事啊!

不過,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腦科學家邁克爾·科爾巴裡斯提出了反傳統的論調:走神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年事已高的腦科學家的作品一反其他腦科學書籍既厚重又晦澀的寫作風格,全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仔細閱讀的話,每一頁都能找到許多新穎而有趣的信息。

全書分為九個章節,圍繞著導致我們分心游神的「罪魁禍首」、大腦內掌管短期記憶與位置的器官——「海馬體」展開,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講述了走神的藝術與科學:記憶、時間、神遊未來、講故事的演化、做夢以及幻覺,這些現象都與走神密切相關。

全書從作者對「分心有害論」的質疑開始,解釋了記憶怎樣成為走神的「培養皿」,人類又如何靠時間演化出神遊過去與未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讓我們為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好準備。

怪不得我們如此喜歡看電影,只需要觀察一下我們對危機的癡迷,便能瞭解我所說的意思——無論是災難片、驚悚片還是懸疑片,都有一個共通的原則:主人公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我們對故事的癡迷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而故事的前身,則是小獅子互相打鬧撕咬般的「遊戲」。

作者提到,假裝的打鬥為未來捕獵做好了準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更喜愛打鬧,平常的遊玩也以劇烈的肢體運動為主。

出現文字與語言之後,年長者懂得了如何敘述捕獵與採集的經驗,這些經驗就是最早的故事形式,年輕人得以學習到生存的知識,提升整個集體的生存概率。

另外,作為分心游神的「中央車站」,海馬體讓人類擁有了理解與欺騙的雙重能力。即便我們陷入無意識的睡眠,大腦中的記憶仍在不斷改變、重組,就連人類的夢境,也沒能逃脫走神的魔掌。

除了以上這些趣味與專業並存的科普內容外,書中也不乏一些爆炸性的論點,比如第九章中,作者贊同了「藥物的確能為我們的思想增添隨機性」。不過他也提到了硬幣的另一面:為了戒掉藥物所受的痛苦十分巨大,「遠遠超過了藥物引發靈感所帶來的愉悅感」,而且「大部分的神經致幻類藥品都是非法的」。

簡簡單單的走神,竟然隱藏了如此之多的秘密!其實,生活中看似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像得更加深奧。正如《科學美國人》所講:不管你長於哪個領域,精於哪種知識,都應該讀一讀《走神的藝術與科學》。

韓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