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上述討論表明我們需要採取策略,以避免污化心智程序。下面是一些避免這類心智程序的規則。

(1)避免安裝可能對你(宿主)產生生理傷害的心智程序。

(2)關注影響你目標的心智程序,確保它不妨礙目標選擇的多樣性。

(3)關注同認識世界相關的信念和模型,尋找並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實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

(4)避免拒絕對自身進行評估的心智程序。

規則1和2是相似的,因為它們都旨在保留靈活性,以應對宿主的目標發生變化。我們應該避免對宿主有害的心智程序,因為若是宿主受傷或者死亡,他追求任何目標的能力都會受到削弱。同樣地,將未來潛在的有益目標提前排除的心智程序也是問題重重的。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採取了威脅到實現遠大目標的心智程序時,我們難免為此感到沮喪(比如早孕,或是年輕人加入了異教團體,中斷了求學道路,並與朋友和家庭斷絕了關係等)。

規則3發揮著檢驗心智程序好壞的作用。由於準確地認識世界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因此正確的信念對我們是有益的。不管一個人未來的目標是什麼,若是他關於世界的信念是正確的話,會提高目標得以實現的可能性。當然在有些情況中,不追求事實也能實現某一特定目標(但這通常只是暫時的),但是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渴望擁有真實的信念對推動許多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長遠影響。

寄生心智程序致力於尋找增加自己生存時限的法子,而不是幫助宿主[1]。破壞宿主的評估計劃,是寄生心智程序安裝在我們認知結構中的一種常見方式。因此,規則4(避免拒絕評估的心智程序)非常重要。此處與最後一章討論的可證偽性有直接聯繫。在科學中,一個理論在告訴我們應該發生什麼事的同時,還必須提示不會發生什麼事。如果理論認為不會發生的事真的發生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確地說:這個理論出錯了。相反,一個不可證偽的理論沒有具體說明哪些觀點可以用來作為反駁的依據,因此排除了改變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說這些不可證偽的理論是無法被評估的。通過拒絕評估,它們防止科學家用新的理論取代自己,但這是以科學發展的停滯為代價的。

這種情況有可能出現在所有的心智程序中。我們要警惕所有禁止對其進行評價的心智程序。我們需要責問這些心智程序都經過了哪些實證檢驗和邏輯驗證?之所以這麼做,為的是通過實證檢驗或邏輯驗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這個心智程序在邏輯上是前後一致的,或者這個模因真實反映了客觀世界,因此對我們是有益的(上述規則3)。逃避這種關鍵評估的未經檢驗的心智程序無法提供這種保證。

毫無疑問,不可證偽心智程序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依賴盲目信仰的心智程序[2]。盲目信仰的觀點令它的宿主喪失對其進行評估的能力。信仰心智程序意味著你不會反省或質疑它的起源和價值。基於信仰的心智程序的基本邏輯就是使人喪失對其進行批評的能力。例如,基於信仰的心智程序為了逃避評估而使用的計謀之一,就是培育一種觀點:神秘是一種美德(這種策略意圖阻礙人們尋找評估心智程序所需的證據)。在基於信仰的心智程序案例中,之前提到過的反意屬性就開始發揮作用了。縱觀歷史,許多宗教都鼓勵追隨者攻擊那些不信教的人,或者至少也要恐嚇非信徒,使其保持沉默。

並非所有基於信仰的模因都是不好的,其中有些模因是有利於宿主的,但此類例子需要大量的證據支持。人們真應該問問那些基於信仰的心智程序,為什麼它使我們認知武器庫中的利器(如邏輯、理性和科學)紛紛喪失功效,而這些武器在其他領域中卻可以運轉正常。不過,禁止提問和評價策略是寄生模因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除了可證偽性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值得引起我們對心智程序的懷疑,即羅列出代價和利益,將降低銷毀心智程序的可能性。這種情況被稱為「信念陷阱」[3]。讓我們來看看麥凱引用的這個例子:

實施陰部封鎖(割禮的一種方式)的女性落入了信仰陷阱。馬裡的班巴拉人認為在性交過程中,如果女性的陰蒂接觸了陰莖,男人就會死去。尼日利亞的一些人認為,在接生過程中,如果嬰兒的頭部碰到了陰蒂,嬰兒就會死去。我把這些稱之為「自我強化的信念」,即一種無法被改變的信念,因為驗證信念真偽的代價實在太高了。(1996)

這個例子和可證偽性的例子有所不同。從原則上講,這一信念的真偽是可以驗證的,是可以被證偽的。但是,驗證真偽的代價太高了。請注意,基於預期的價值,即使你認為這個信念只有1%的可能性是正確的,但由於風險太大,你也不會去驗證它的真偽。這個心智程序一旦存在於人們的腦海中,再想移除它就很困難了。

除了可證偽性和代價太高之外,如果心智程序具有反意屬性,這也可成為質疑它的理由。如果一個觀點或策略是正確的或是對宿主有益的,為什麼它要去抵抗其他心智程序呢?對於與另一個模因(可能是沒用的模因)之間展開的對比測驗,有益的心智程序對此不應該持歡迎態度嗎?因此,反意屬性的存在(除了禁用評估策略之外)是污化心智程序可能存在的另一線索。

[1]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製活動的擬人化描述僅僅是生物學寫作中的一種速記手法。例如,「複製子為蛋白質提供保護性塗層以抵禦攻擊」這樣的說法比「建立帶有塗層的交通工具的因子複製在人群中越來越常見」更容易被理解。我將繼續使用這種擬人化的描述方式,比如,說複製子有「目標」或是它的「利益」,我相信讀者可以理解這種說法只是為了便於理解的寫作技巧。道金斯(1976,1989)曾經說過:「當我們用擬人化的方式討論基因,把它們看作具有有意識目標時,時刻謹記,要確保自己具備隨時將這些不準確的俚語轉化為科學嚴謹專業術語的能力」。這一觀點也適用於描述模因。自我複製次數最多、忠誠度最高、壽命最長的模因會有更多的後代。

[2] 眾所周知,喬治·布什總統是盲目信念心智程序的重度依賴者(Woodward,2006)。

[3] 關於信念陷阱,參見埃爾斯特等人的研究(Elster,1999;Macki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