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啟髮式加工:決策過程的量與質 >

啟髮式加工:決策過程的量與質

前面列舉了很多認知吝嗇鬼常用的思維捷徑以及陷阱,但我並不是說使用這些思維捷徑是完全錯誤的。相反,心理學領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況下使用這類啟髮式加工是非常有效的[1]。啟髮式加工常常被用來指代類型一加工,這種加工速度快、自動發生、計算簡單並且不會充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種用來形容認知吝嗇鬼的方式是:它大量地依賴啟髮式加工。

毫無疑問,我並沒有否定啟髮式加工的作用。我所強調的是要警惕不分場合、隨時隨地使用啟髮式加工的危險性,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為設計的陷阱故意誘使認知吝嗇鬼中圈套。如果過度依賴啟髮式加工,將失去個人的自主性。成為認知吝嗇鬼會使得我們對廣告推銷毫無抵抗力。面對人為操控的環境,如果我們放棄了思考,那麼,我們的行為將被那些開發出觸發自動化思維模式傾向刺激的人牽著鼻子走。我們的生活方向將被那些控制著符號化環境的人所引導。這使得啟髮式加工成為一把雙刃劍。認知吝嗇鬼可以為我們節省很多認知資源以備其他的任務使用,與此同時,當一個情境需要精確反應而不僅僅是一個快速、粗略的回應時,啟髮式加工未免太過概括籠統。

不宜使用啟髮式加工的情境也許並不算多,但這些情境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策略的重要性並不是簡單地通過計算它的使用數量所決定的。我們不能因為啟髮式加工在98%的情況下都可以得到一個足夠接近的結果,就放棄對其做審慎的分析,因為剩下的2%可能是會扭轉我們人生的關鍵事件。這一觀點來自《貨幣》(Money Magazine)雜誌對一位共同基金領域的領導者拉夫·瓦格納所做的訪談。瓦格納在訪談中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99%的事情,我將他們歸於『洗熨衣服類決策』,是指一些我們必須完成,並且沒有機會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好,且沒有什麼太大價值的事情。我們偶爾會做出一些給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事情,比如決定結婚、生子,或者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你買了一隻價值翻了20倍的股票。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是被為數不多的事情所掌控的。」

簡而言之,我們在生活中做過數不清的決策,但真正對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的僅僅是決策總體中一個很小的集合而已。決定從事的職業領域,從事哪一份工作,與誰結婚,如何投資,定居在何處,如何置業,以及是否要孩子,當我們幾十年後回看人生時,也許正是這幾個簡單的問題,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全部。從數量上來說,我們的一生做過成千上萬的決策,而這些支配我們一生的決定,大概只有二三十個。剩下的幾千幾萬個決定,就是瓦格納所說的「熨洗衣服類決策」。這二十幾個決策,才是最有價值的。這些「非熨洗衣服類決策」通常是很特別的,這種與眾不同的特徵會致使啟髮式加工毫無用武之地,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這些數量很少、不經常發生的事情使得潛意識的內隱學習機制沒有機會學習到用於啟髮式加工的信息。第二,如果這些事情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從進化角度來說,沒有太多加工此類信息的經驗,因此,不會有具有進化適應性的潛意識模塊來幫助我們加工相關信息。基於上面兩個原因,我們有理由懷疑啟髮式加工是否有足夠的資質去處理這些問題。啟髮式加工可以提供的那些「快速但劣質」的答案,很可能被用於我們生命中這二三十個「非洗熨衣服類決策」,引導我們的生活誤入歧途。

[1] 錨定理論的經典研究出自特沃斯基與卡尼曼(Tversky and Kahneman,1974)。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現象被發現之後,我們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會越來越「複雜化」。例如,錨定效應有時是由於對錨定值的調整不足導致的,有時是由於不斷地獲取錨定值信息而導致(前一個錨定值是自行產生的,後一個錨定值是標準範式下產生,具體參見Epley and Gilovich,2006)。關於錨定和調整的作用機制,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詳細說明(Brewer and Chapman,2002;Epley and Gilovich,2004,2006;Jacowitz and Kahneman,1995;Jasper and Chirstman,2005;LeBoeuf and Shafir,2006;Mussweiler and Englich,2005;Mussweiler,Englich,and Strack,2004;Wilson,Houston,Etling,and Brekke,1996)。針對錨定效應的不同研究之間存在細微差別,不過基本原理與我在此書中討論的基本一致。房產中介研究來自諾斯拉夫特等人(Northcraft and Neale,1987)。錨定影響決策的研究參見恩格裡席等人的研究(Englich,Mussweiler,and Strack,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