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智力霸權主義 >

智力霸權主義

在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力理論之初,他曾經考慮過使用「技能」或「能力」這些概念。但是,他認為「這些概念都潛存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我邁出了大膽的一步,從心理學領域選擇了一個已存在的概念,並從多個不同的方向對這個概念進行拓展……我提議擴大『智力』概念的範疇,納入一些之前不在其內的人類能力」(1999)。與加德納類似,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是時候拓展我們對『聰明』二字內涵的認識了」(2003)。顯而易見,兩位學者的目的都在於重視MAMBIT(智力測試所評估的心智)之外的人類認知能力。同許多廣義智力理論家一樣[1],我非常支持他們的目標。但是,我搞不懂為什麼要將人類認知的所有方面都貼上「智力」的標籤,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有標籤(包括民間的或科學的)的認知領域(如理性、創造性、智慧、批判性思維、思想開明、自省、明察秋毫)。

斯滕伯格、加德納和我一直致力於抨擊社會和學界對MAMBIT的神化。然而,如果當前這種將每一個積極認知特質都與「智力」聯繫起來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只會不斷地給MAMBIT的神化過程添磚加瓦。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試想,如果有人反對在評價汽車時太過於強調馬力這一指標的做法,於是,為了降低「馬力」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受重視程度,他們提出了制動馬力、轉彎馬力、緩和馬力等一系列概念來描述汽車的特性。請問,這種策略可以讓人們在評估一輛汽車的性能時,忽視發動機功率的重要性嗎?我認為不行。反而,這種做法會使得本來希望被低估的特徵得到更多的重視。當我們提及「好車的特徵」時,人們會關注馬力值,表示重視汽車的發動機動力。同理,當人們說起「卓越認知」時,智力概念的頻繁使用會催化MAMBIT的神化過程[2]。

通過教育的方式培養認知特質的努力與嘗試會受到這種策略的阻礙。例如,批判性思維這項重要認知技能就消逝在「智力」的廣義概念框架中。假設「智力」概念繼續不斷擴張,批判性思維或者理性判斷都將成為智力的一部分。智力測驗的開發者們將受益於廣義的「智力」概念,因為人們不斷地將「智力」的廣義概念與智力測驗聯繫在一起。這些測驗帶著「智力」的標籤,測驗的開發者也不反對將智力測驗與廣義智力概念聯繫起來。例如,大衛·韋克斯勒(David Wechsler)在他的書中肆無忌憚地將智力定義為「個體執行有意行為,進行理性思考,以及有效應對環境的整體能力或能力集合體」(1958),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開發的智力測驗。然而,這個韋克斯勒智力測驗根本沒有測量他提出的這些能力!

[1] 廣義智力理論家的觀點彼此之間並不相容,這一點我已反覆強調過了。例如,有些廣義理論家提出了創新智力、道德智力和情緒智力等多種「智力」,加德納(1999)對此不以為然,拒絕接受這些概念。他還向其他的廣義智力理論家提出警告:「我們不能『綁架』智力二字,使它無所不包,以致其成為心理測量學領域中的『聖盃』。」然而,事實上,如果我們匯總一下不同的廣義智力理論家所提出的多種理論中涉及的所有「智力」,我們會發現,在「智力」這把大傘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心理活動。智力實則成為「所有的大腦活動」,成了一個大而空洞的概念。

[2] 廣義智力理論家也許會認為我的比喻欠妥當,不同智力之間的相關度遠遠高於汽車性能之間的相關。而我認為,目前還沒有充足的數據可以支持上述說法,(Klein,1997;Willingham,2004),即使有數據可以證明不同智力之間的確存在高度相關,我也不認為這會從本質上削弱我所提出的論點。當加德納(1999)提出「從認知角度來說,我提出了一種全新定義人類本性的方式」這一觀點的時候,他就在給「智力」概念添加砝碼,與此同時,也惠及了與智力關係密切的MAMBIT和智力測試。